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主要作者简介
说明
序
第一章 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观照
第一节 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下的产学研合作
第二节 科学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产学研合作
第二章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实处境
第一节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
一 演变: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历史变迁
二 实例:广东省“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政策分析
三 启示: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借鉴
第二节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基本动因
一 地方高校方面的动因
二 企业方面的动因
三 政府方面的动因
第三节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实效果
一 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二 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第四节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困惑
一 企业、地方高校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角色存在错位
二 企业、地方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协调
三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不够理想
四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进化发展水平不高
第三章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模式分析
第一节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模式
一 技术与咨询服务模式
二 合作开发模式
三 大学科技园模式
四 技术转让模式
五 校办产业或实践基地模式
六 合作教育模式
第二节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一 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体分析
二 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 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依据
第四章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创新动力机制
一 政府的引导创新
二 企业的驱动创新
三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激励创新
第二节 利益分配机制
一 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二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科技成果的有效价值评估机制
三 完善产学研合作中介监督保障机制
四 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五 加强产学研合作规范保障
第三节 组织领导机制
一 建立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领导机制
二 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强化政产学研合作
三 健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
第四节 对接机制
一 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
二 人才的有效对接
三 科研成果的有效对接
第五节 共享机制
一 人力资源共享
二 物力资源共享
三 财力资源共享
四 文化资源共享
第六节 长效合作机制
一 政策引导的制度保障机制
二 实体性质的项目运行机制
三 灵活多变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 规范有序的诚信约束机制
五 绩效评价的反馈监督机制
六 专业有效的中介服务机制
第五章 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个案分析
第一节 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概述
一 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模式
二 湖南农业大学“校地合作”模式
三 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其他模式
第二节 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二 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二 农户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三 农户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启示
一 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完善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功能
二 转变观念,加强合作意识
三 建立交流沟通机制,满足社会需求
四 完善激励管理机制,调动合作各方积极性
五 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构建稳定的资金环境
六 健全项目服务推广机制,提高项目参与满意度
七 完善政策法规,构建和谐外部环境
八 加大项目科研力度,提高项目成果绩效转化
九 重视科技中介组织内部建设,发挥其桥梁作用
十 完善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六章 国外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概述
一 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般方式
二 美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特点
三 日本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特点
四 德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特点
五 英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特点
六 加拿大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特点
第二节 国外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一 政府支持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 合作教育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 地方高校的孵化器功能应得到充分发挥
四 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
五 地方高校要做好自身的内部管理工作
第七章 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治理策略
第一节 政策引导
第二节 风险规避
第三节 产业对接
第四节 资源拓展
第五节 创业教育
附录 “产学研合作”项目调查问卷(农户)
参考文献
后记
更新时间:2019-01-04 12: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