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
- 郭丽君 李尚群 刘辉
- 2293字
- 2025-02-21 17:43:02
二 企业、地方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协调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种群与自然界生物种群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群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关系,不同种群之间紧密结合,通过功能互补,各个种群均从对方那里获益。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各种创新组织尽管分离后能够独立生存,但若它们在某种方式下紧密合作,能够使合作的双方都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组织聚集在一起,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以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形成本地化的区域创新网络。各类创新参与组织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依存关系,有着强烈的群落归属感。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克服单个创新组织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它们利用共同的创新基础设施,分享共同的信息资源,拥有共同的专业人才市场,共同吸引风险投资,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创新特长,可以互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协调型组织,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组织和沟通作用。它们与产学研等基本创新种群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关系。政府主要为促进产学研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法律环境、服务体系、风险投资环境、文化氛围等都需要政府来营造,它们在产学研合作的演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介服务机构在沟通产学研各方信息、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它们也是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创新种群。据调查,高校科研人员中55.06%的人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虽然具备一定的独立转化能力,但通过相关人员的帮助能使成果顺利转化”, 33.55%的人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具备独立转化能力,需要其他人员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与市场技术需求的对接与匹配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前提,目前湖南省高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易,高科技成果由于容易偏离市场需求或者成熟度不高而难以被市场接受,研究的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湖南省高校“十一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调查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现实(见表2-12、表2-13)。
表2-12 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的主要原因

表2-13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科技方面的影响因素

同时,因为缺乏小试、中试的重要环节和市场调查不够,研究本身缺乏应用价值,导致高校的科学研究难以找准市场切入点,难以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率较低(见表2-14、表2-15)。
表2-14 地方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表2-15 地方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情况

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湖南省现有的科技中介组织、科技咨询和评估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的发育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功能较单一,运行较为僵化,难以满足各个创新主体和需求主体多样化的需求,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专门从事科技成果信息的收集、筛选、公布、介绍、推广和转化的中介组织太少,从事科技成果介绍推广和转化的专业中介人才也太少。湖南省高校“十一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调查表明,67.35%的地方高校科研人员认为影响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技术市场原因是“市场信息不充分”;科技成果未能转化的原因,除了“资金不足”“技术不成熟”“缺少适合的推广人员而未能转化”排在第三位,占了17.93%。但是目前各类科技服务中心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的作用有限,认为“较大”和“很大”的分别占17.41%和2.94%,认为“一般”“不大”和“几乎没有作用”的分别占49.68%、18.69%和11.26%。因此,造成了“成果拥有者抱怨好成果找不到投资者,资本拥有者握着大把资金高呼找不到好项目”的怪现象。由于没有完善的中介服务和有效的信息传递,地方高校产学研主要局限在项目上的“点对点”合作,规模还比较小,介入意识还较差,网络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体系还远未能形成,单纯引进技术或者生产线较多。地方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形式,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建立战略联盟等全方位、高层次的合作还较少,缺乏产业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并常常造成地方高校产学研各个种群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效率。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是要素重组的过程,各方都是利益主体并具有自利行为,因此,利益分配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问题。很多情况下,企业的积极性很高,地方高校提供的技术也很好,合作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合作初期根据各方谈判地位的不同,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定的协议,但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看得见的利益越来越近时,常常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件。合作各方的矛盾使各方分道扬镳,或某一方独自干,或另寻其他合作者。目前,在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的认识存在模糊观念,在开展与地方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这是制约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是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体现,技术入股操作困难。尽管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一些地方政策法规对技术入股做了明确规定,允许技术作为无形资产进行入股,但实际操作中有许多具体困难,如无形资产评估如何更合理,技术入股比例如何确定等。再次是监督协调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目前已经成为各地成果产业化的主流。但由于一些地区长期受计划体制束缚,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策措施不配套,监督协调不适应,影响了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关系的调整。目前,因产学研合作产生的利益与权益纠纷很多。此外,利益分配还存在于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内部,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就会使参与合作的组织不仅不能赢得应有的利益,还可能由于内部人员的流动而导致更大的利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