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少作甚多,兼好剑术,又慕神仙
中宗神龙元年(705),李白五岁,发蒙读书。见其后所作《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诵六甲”。《汉书·食货志》:“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六甲,即六十花甲,以天干地支相配而成,古代小学识字课。
睿宗景云元年(710),李白十岁,学习《诗》《书》及诸子百家。见《新唐书》本传:“十岁通《诗》《书》”。亦见《上安州裴长史书》:“十岁观百家”。其后所作《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云:“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当亦十岁前后事。
其所作诗文中屡称“十五”之年:如“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诸句中所谓“十五”当是指十五岁前后而言。由此可知,李白在十五岁前后已开始写作诗赋,学习武艺,并接受道教影响。
关于李白少作,《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逸事》云:“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褵褷,已有凤雏态。淳化中,县令杨遂(江南人)为之引,谓为少作是也。”王琦《李太白年谱》在引用上述文字后按云:“疑《文苑英华》所载五律数首,或即是欤?”并以之入《李太白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计有《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晓晴》及《望夫石》共五首。除《望夫石》外,诸诗均写故里风光,其特色确如杨天惠所云。杨天惠,东蜀人,北宋元符二年(1099)彰明县令,去唐未远,其《彰明逸事》又系访之邑人,当非无稽之谈。王琦深于李诗,以诸诗或属少作,大致可信。
兹录《初月》一首如下: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玉蟾,指月,古代神话谓月中有蟾蜍。“云畔”二句形容初月之状:上句仰望空中,下句俯视水际。弦管客,指行乐之人;战征儿,指戍边之士。“乐哉”二句意谓:行乐之人因月而益增情趣,戍边之士则望月思乡而不胜愁苦矣。西园,本是铜雀园之别称,为曹操父子及当时文人宴集之地,后世成为佳园林之代称。结联意谓:因念及戍边战士之苦,故谢绝游乐而临风咏诗也。
近有海外学人黄秉炜先生,从英国学者翟理斯教授(1845—1935)《英译中国诗歌选》(1898年版)中,竟又发现《萤火》一首。其原文云:“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其下注云:“十岁即席之作。”此诗意象新奇可喜,风貌与上述少作亦略似。翟理斯曾任驻华使节三十年,此诗当有来源,惜未注明出处。是耶非耶?姑录于此,以俟高鉴。
集中《拟恨赋》亦当是此期少作。王琦于题下注云:“古《恨赋》,齐、梁间江淹所作,为古人志愿未遂抱恨而死者致慨。太白此篇,段落句法,盖全拟之,无少差异。《酉阳杂俎》: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别》赋。今《别赋》已亡,惟存《恨赋》矣。”此赋段落句法,确系全拟江淹,惟妙惟肖。果然英气溢发,俨然“壮夫”矣。或作于弱冠前后。
关于李白少好剑术,喜任侠事,其本人诗作中多次述及,当时人文章中亦有记载。魏颢《李翰林集序》谓白“少任侠”,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亦谓白“少以侠自任”。李白开元中所作《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有句云:“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缪本此下尚有“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四句。“杀人”云云,或系夸张之辞,然其少年习武任侠行径于此可见。
关于李白少慕神仙事亦屡见于其诗文中。《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有句云:“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王琦注云:“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樛翠,地理书谓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箓宝宫,世传为唐开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于此。”可见紫云山为当时道教名山。唐时尊崇道教,蜀中道风颇盛,故李白早在少年时期即受其影响。《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云:“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其中“霞子元丹”即道士元丹丘。元丹丘与李白结交早在“弱龄”,李白出蜀后不久即已称丹丘为“故人”[2],可见二人或系在蜀中相识。唐时“道门龙凤”多在幼年或少年即入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之道士疑即丹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或云即大匡山,在昌明县北三五十里。光绪重修《江油县志》云:“戴天山在匡山之顶。”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授蒋志近年曾偕四川李白纪念馆同仁进行实地调查,谓戴天山在大匡山后更高处,其顶峰海拔已达2100公尺。详见所著《李白蜀中论考李白故里遗迹游踪考察记(戴天山考察记)》。
开元六年(718),李白十八岁。读书匡山,并往来旁郡。见《唐诗纪事》卷十八引《彰明逸事》:“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大匡山在唐时有大明寺,今遗址犹在山腰,即白读书处(详后)。
往来旁郡,前后约有三次。其一为江油之旅。古江油县为龙州(江油郡)治所,在昌明县北。所经道路即三国时魏邓艾征蜀之阴平道,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白当有诗,恐已散佚,今唯有《赠江油尉》一首。其二为剑阁之旅。剑阁,即大剑山之阁道,在昌明县东北剑州(普安郡)。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绝涧。诸葛亮相蜀时凿石架梁为之,以通行旅。其后《剑阁赋》《蜀道难》诸作,当赖此行之助。其三为梓州之旅。李白在弱冠前还曾南去梓州(梓潼郡),从赵蕤学习一年有余。赵蕤,字太宾,梓州盐亭县人,隐于梓州县长平山之安昌岩。博考六经及诸子同异,著《长短经》十卷,明王霸大略。开元中屡征不就,故称“赵征君”。《北梦琐言》《四川通志》《舆地纪胜》诸书亦均有记载。《彰明逸事》并称其“任侠有气,善为纵横之学”。按《长短经》一书,《新唐书·艺文志》作《长短要术》,归入“杂家类”。其书至今犹存,共六十三篇,上自“君德”、“臣行”、“王霸”,下至“是非”、“通变”、“相术”,旁及“出军”、“练士”、“教战”……均以六经为基础,博采诸子百家,并结合历代史事,针对近世弊政而发。虽是杂家之言,亦有纵横之术。意在干谒帝王,经世致用。李白后来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这种思想显然即由此而来。《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又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则又兼有儒家“事君”“荣亲”思想与道家“功成身退”思想。
总而言之,李白在少年时期已开始形成他远大政治理想与特殊从政方式,即以布衣直抵卿相,匡君济世,然后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