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蜀中生活及创作

一 名号不少,家世难明,生地未定

李白,字太白。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其名号不少,兹略述如下:

唐人平辈之间习称行第,太白行十二,故时人称之为李十二。如王昌龄有《巴陵送李十二》诗,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

天宝初,秘书监贺知章与白相遇于长安紫极宫,既奇其姿,复赏其文,称之为“谪仙人”。见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故世称“李谪仙”。

天宝初,曾奉诏入翰林院,时称“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亦见以上诸序文。故世称“李翰林”或“李供奉”。

天宝中期,一度奉佛,曾自号“青莲居士”。见《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故世称“李青莲”。

代宗广德初,拜为左拾遗,时白已没。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简称《李白新墓碑》)。故世亦有称其为“李拾遗”者。

其家世惝恍难明。王琦所撰《李太白年谱》云:“据太白诗文自叙,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于凉武昭王[1]为九世孙。当隋之末,其先世以事徙西域,隐易姓名,故唐初以来,漏于属籍。至武后时,子孙始还内地,于蜀之绵州彰明县内之青莲乡家焉。因逋其邑,遂以客为名,即太白父也。”此段介绍,虽有所本,但疑问亦多。有清一代,似无人注意及此。近世以来,始有异说,陈寅恪先生首开其端,胡怀琛、詹锳、俞平伯等人随继其后。新中国建立以来,亦不绝如缕。八十年代以后,异说尤多,层出不穷,迄今未已。

李白家世,出于李白本人所述而为当时亲友所记载,并流传至今者,主要有以下二《序》,兹摘其有关段落如下。

一、李阳冰《草堂集序》云: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阳冰,白之从叔,晚途知己。宝应元年(762)为当涂县令,白从军半道病还,往依之,枕上授简,托其为序。

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传正其父范伦与李白为挚友。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传正为宣、歙等州观察使,访白亲属于当涂,遵照白之遗愿改葬青山,并为其新墓碑作序铭。

李白家世,出于李白本人所述而见诸其诗文者,兹摘其有关段落如下。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

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此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李白时年三十岁,赘于安州许氏,为故相许圉师孙婿。

《与韩荆州书》云: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此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时李白三十四岁。韩荆州即韩朝宗,以荆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白往谒之,并作此书以上之。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云: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十月,时白因“从璘”事避难宿松。张镐,天宝末右拾遗,玄宗奔蜀,镐间道扈从。肃宗即位,玄宗遣之赴灵武,奏议多有弘益,旋拜相。

此外,李白家世亦见于《新唐书》本传,传云:“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所谓“兴圣皇帝”即凉武昭王李暠(玄宗天宝二年追尊)。显系取材于李阳冰《草堂集序》与范传正《李白新墓碑》。《旧唐书》本传谓白为山东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误。

以上记载,即李白家世之原始根据。因其讳莫如深,措辞含糊,互相矛盾,甚至不知所云,遂使后世欲探其究竟者,派生出种种说法。兹择其要者,略志如下:

一种认为:碎叶、条支在唐太宗平焉耆,高宗平贺鲁,隶属中国政治势力范围之后,始可成为窜谪罪人之地。若太白先人于杨隋末世即窜谪如斯之远地,断非当日情势所能有。其父之所以名客者,殆由西域之人其名字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太白至中国后方改姓李,则其家之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见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载1935年《清华学报》第十卷第一期。

一种认为:李白之家世或本商胡,入蜀之后,以多赀渐成豪族。见詹锳《李白家世考异》一文,载《李白诗论丛》一书,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一种认为:李白先世是突厥化的中国人。见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一文,载1936年《逸经》第一期。

一种认为:李白先世是凉武昭王后裔李达摩后一代,即李渊从兄弟行。李白与唐帝王同出近祖。见麦朝枢《关于“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载《文学遗产》增刊第六辑。

一种认为:李白是汉人,但出生于中亚碎叶城。李白的父亲是从西域归来的富商。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出版。

一种认为:李白是李建成之后,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难,其妃子将李白之先祖救出,在李渊保护下,逃往西域。见褚问鹃《李白身世的研究》一文(其文主要介绍台湾学者罗香林先生说法),载《台湾艺文志》。

以上每种说法皆有赞成者,亦有反对者,或兼而有之者,于是形成众说纷纭局面,迄今尚无定论。

窃以为,李阳冰、范传正等人记载以及李白本人诗文皆多有难解之处,正因其有难言之隐不欲人知,故吾人在李白家世问题上只能碗大汤宽,求大同而存小异,否则治丝益棼,恐有歧途亡羊之虞。

破解李白家世之谜并非研究李白之目的,而是用以达到知人论世之手段,或可为认识李白生平与创作之助,最后还须回到李白其人及其诗。

有能破解李白家世之谜,用以解决其生平行事真相及诗作真谛者,功莫大焉。

由于李白家世难明,其生年、生地亦皆有异说。生年有二说:一说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宋薛仲邕《唐翰林李太白年谱》主之;一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亦即大足元年(701),王琦《李太白年谱》主之。今人多宗后说。生地亦有二说:一说生于蜀,一说生于西域。中亚碎叶说曾定于一尊,今则多宗前说,生于蜀中矣。但生蜀之说亦非定论,因李白诞生之年——长安元年(701)与其家归蜀之年——神龙元年(705)互相抵牾,似此,其家归蜀时,李白已五岁,说不可通。王琦因疑神龙为神功(697)之误。虽有可能,毕竟尚欠实据。

虽然李白出生地尚有争论,但以之为蜀人却属一致。其故里为唐代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县(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县),亦无异议。昌明县,五代以后改为彰明县,今已并入四川江油县。彰明县旧有清廉乡,后改为青莲乡,相传李白旧宅在此,已废为僧房。见北宋时杨遂所撰《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文。该碑石今已移至江油县城内李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