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智慧与健康丛书:中医史话(汉英对照)
- 王笑频 尹璐 徐荣主编
- 732字
- 2025-04-29 18:46:51
二、淳于意与古代医案
淳于意是西汉时期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学家,淳于意(约公元前215—前150 年),临淄人,曾任齐国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太仓公”或“仓公”。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从小爱好医学,曾拜多位名医为师,司马迁评价他“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
汉文帝四年,淳于意遭人诬告被捕入狱,他最小的女儿缇萦直接向汉文帝上书救父,汉文帝被她的孝诚感动,释放淳于意,这就是历史上“缇萦救父”的故事。后来,汉文帝召见他,详细询问了他学医、诊治疾病、带徒弟等诸多问题,淳于意一一回答。他详尽地介绍了曾经治疗过的25 个病人的姓名、性别、里居、职业、疾病、治疗、疗效、预后等情况,在当时被称为“诊籍”。后司马迁将这25 例医案录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成为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诊籍”客观地反映了淳于意的医学思想和诊疗特色。在对病因的认识上,淳于意认为有自然因素,如风、寒、暑、热、水浸等,还有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作过度、起居无常等。如安逸少动可引起肥胖,“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可导致龋齿等。在所记载的25 例医案中,有20 例有脉象,其中10 例完全是根据脉象来判断死生的。据统计,书中载有浮、沉、弦、紧、数、滑、涩、长、大、代、弱、散等近20 种脉象,除了平、鼓、静、躁等几种脉后世未见用外,其他脉象至今还在沿用。在疾病的治疗上,淳于意多采用药物、针刺、灸法等治疗病人,有单用一种的,也有多种方法并用的。这些诊疗方法,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淳于意的“诊籍”既保存了西汉以前医学文献中的有关材料,又反映了西汉初年我国医学所达到的真实水平,并如实记录了他治疗疾病的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