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丝绸之路:8港口志
- 李一鸣主编
- 1567字
- 2025-03-24 16:32:47
6.黄埔:一个注入了精神和灵魂的地名
梁启超1902年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指出:“(广东)其握大江之下流而吸其菁华也,与北部之燕京,中部之金陵,同一形胜,而支流之纷错过之。其两面环海,海岸线与幅员比较,其长卒为各省之冠。其与海外各国交通,为欧罗巴、阿美利加、澳大利亚三洲之孔道。”
梁氏用三句话准确地概括出广东省的特点——靠海临江的地理位置,使广州既能充分汲取农耕文明的养分,又展开双臂拥抱来自海洋的馈赠,成为中国大陆文明接受海洋文明的天然门户。
在中国古代,广东虽然受海洋文化的熏陶,但更多地受北方大陆农业文明的影响。每当中原地区新旧政权交替,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南下避难。自北向南,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新移民不断南下,形成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等群体,挤压南方人的生存空间,很多广东人不得不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
近代以后,当海洋文明袭来之时,广东在中国地缘格局里,由落后的边陲地带一跃为前沿地带,这里先是成为古老帝国唯一对外开放的窗口,继而将这种风气自南向北推向全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首先在广东爆发,使广东进而有了影响全国局势的机遇,尽管机遇是以苦难和战争的形式出现的。珠江流域成了推动近代文明前进的前沿,康有为、梁启超、洪秀全、孙中山等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人物纷纷涌现。
孕育中国大河文明的共有四条河流,中间两条是黄河和长江,是文明的主体。另外两条是北面的黑龙江、南面的珠江。在工业文明来临之前,中国大河文明受到的威胁大都是发源于北方黑龙江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如地球的脉动一样,一拨接一拨地从草原南下。
翻开中国古代史,南方的势力成功北伐的少之又少,而南下的军队却几乎都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然而到了近代,广东开始不懈地进行北伐,且颇有斩获。孙中山武装反清第一次起义,便是1895年广州起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广东成为长期对抗北洋军阀的大本营。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在广东组建黄埔军校。1926年,两党联手,以黄埔学员为主力组成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占领武汉、南昌等地,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将革命的浪潮迅速推向全国。
历史往往有一些让人不解的巧合和因缘,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决定和共产党人联手创办军校时,无意间将这所军校选在了黄埔岛上,人们记住了这所对中国近代史影响巨大的黄埔军校,而它的正式名字“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倒是鲜有人记起。
当年岛上一座向江面延伸的木制码头,是往来军校的交通要道。码头旁的彩楼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就是黄埔的革命精神。黄埔军校赋予黄埔这一个普通地名当时最流行的革命精神,使广东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心,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势,也使得黄埔军校名扬天下。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难以想象的。她如同一个“摇篮”,为国共两党培育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将帅之才。据统计,黄埔军校至少培养了800名共产党员,其中高级军事将领34人,即元帅4人: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7人;中将8人;少将12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战功显赫,扬威中外,这些人在抗日战争中成了民族的脊梁。
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率先开放的省份,第一批五个经济特区,广东独占三个。千年的积淀,加上政治上助推,广东的地缘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广东占据两个。如今,珠三角城市群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从长远看,以南海为核心,涵盖东海、黄海的“亚洲地中海”,将成为未来世界的重要一极。
从凤浦、黄浦到黄埔的历史演变,见证了广东这座千年不衰的港市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见证了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刘迪生 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