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娘
瘦西湖上的游船,以笔者记忆所及,似乎随着时代的演变愈缩愈小了。大的画舫,在从前是可以摆酒席的,主客以外,加上船夫、仆役和厨师不算,更有侑酒奏曲的粉白黛绿之辈。这么,画舫自然是要很大的,两舷有雕栏,上面有飞盖,里面还有许多陈设。这种画舫在现时已是见不到了,现时所能见到的比较要小得多,布置等等,也远不如前。并且就是这比较小的画舫,也像失去了青春,露出衰老的情态,早不受到游客的垂青,三五零星的几艘,却在静候着举家老幼一同出游的人们去光顾了。
近多年来湖上的船只,来来去去的多是极小的一种,俗称小划子。这小划子上面有洁白的布篷,四面用铁条支撑着,里面放着几张藤躺椅,并且也有一张小木桌,可以放放茶具。如是只三四人合坐一船是很舒服的。船身小,速度快,游湖时转动灵活,自会为一般人所爱好。
不过大的画舫,随着时代演进,归于淘汰,小划子应运而生,这固是瘦西湖上近多年来最显著的转变。可是以笔者的观察,战前与战后,却另有一种使人发生沧桑之感的,便是一些撑小划子的船娘也变了。战前的船娘在服装方面,似乎有一定的,多是黑色的绸裤,白色的布衫。这样的装束,衬映在绿沉沉的草木中,正是湖上不易见到的忘机鸥鹭,自很赏心悦目。并且多在妙龄,不少眉目清秀的,在“知好色,则慕少艾”的情况下,她们在湖上撑船的生涯,不用说,会比其馀村俗的船夫们要隆盛得多。加之她们撑船的技术又很好,拿着一枝竹篙,很灵活地撑去,不管多远,篙子一上一下,衣服上不会溅到水点子,那种灵活的身躯,娴熟的技巧,像音乐之有节拍一样,如是你躺在藤椅上带着鉴赏的心情看去,会不由地暗自赞美。
年青的人们总是好动并且好胜的,见到船娘们善于撑船,也便欣然学习,会叫船娘们坐在船里,由他们去撑。船娘们看着他们有时为了篙子拿不好,使得小划子在湖里回旋着,或者撑得欠缺技巧,拔起篙子,把湖水溅得满身,会格格地笑成一团。在这边的柳阴中,在那边的芦苇旁,此起彼应的笑声,常是连缀成一串,然后慢慢地低微下去,终于沉没在湖风里。这真是湖上极美妙的点缀。可惜眉目娟秀的船娘,如今已不多见,服装方面,也没过去那么整洁,就连撑船的技巧,也似乎没过去那么娴熟了。这是战争带来的灾害,衰老的扬州,却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灾害哩!
(《申报》1946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