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奥运墨缘

2007年11月的BJ,长安街两侧的银杏叶已经金黄。北京饭店的露台上,周沐倚着汉白玉栏杆,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鸟巢体育馆。夜色中,钢结构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格外清晰,仿佛一只即将展翅的巨鸟。

“小周啊,怎么躲这儿来了?”

周沐转身,看见张怀瑾捧着个紫檀木匣子走来,苏明远跟在身后,手里端着杯茅台,柒牌中华立领上别着的奥运徽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张老,我正想透口气...”

“先看看这个。”张怀瑾打开木匣,取出一卷盖着文化部大红印章的文件,“奥组委刚定的重要任务。”

周沐接过文件,指尖触到纸张上凸起的钢印。正文明确要求创作七幅书法作品,作为明年奥运会开幕式赠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

“七幅?”

“联合国五常加日韩。”苏明远凑过来,身上的五粮液香气混合着雪茄味,“文化部点名要你负责美国那幅。布什总统的中文名'布什'二字,用行书写可不容易。”

露台玻璃门被轻轻推开。张清梧端着茶盘走来,月白色旗袍外披了件浅灰开司米开衫,发间的和田玉簪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爷爷,您该吃药了。”她目光扫过周沐手中的文件,唇角微扬:“恭喜周先生获此殊荣。”

“清梧在北大辅修国际关系。”张怀瑾接过药片,意味深长地说,“对各国文化禁忌颇有研究。”

周沐将文件仔细收好:“多谢张老提携。不过创作方面,我已经有些想法。”他看了眼腕表,“明日还要去荣宝斋选料,就先告辞了。”

“等等。”张怀瑾从匣子底层取出个牛皮纸信封,“奥组委特批的创作经费。荣宝斋李师傅那边已经打过招呼,用他们新研发的奥运特制宣纸。”

周沐接过信封,厚度惊人。他正要道谢,张清梧突然轻声说:“布什总统的'布'字,用飞白体起笔或许更显气度。”她从茶盘下层取出张便签,用钢笔写下几个楷书范字。月光下,她握笔的姿势标准得如同字帖上的图示。

周沐微微一怔。这姑娘确实深谙书道,便签上的字端庄秀丽,却又暗藏筋骨。

“张小姐好字。”他礼貌地收下便签,“不过外事礼品讲究'中和为美',或许还是以二王行书为本更妥。”

走出饭店时,周沐看了眼手中的紫檀木匣。2008年8月8日,他的书法作品将被赠送给美国总统。这个念头让他停下脚步,望向长安街川流不息的车流。

驶过北四环,新建的奥运场馆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周沐摩挲着木匣上的雕花,想起东京交流展后,日本书道联盟会长给他的评价:“周君的字,有古人之形,更得今世之神。”

车窗外的城市光影流转,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书法作品雏形,已在他脑海中渐渐成形。

……

北京饭店的套房里,张怀瑾摘下老花镜,轻轻揉了揉鼻梁。红木茶几上摊开着文化部的文件,旁边放着半杯已经凉透的碧螺春。

“清梧啊,你觉得小周这人怎么样?”老人突然开口,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张清梧正在整理爷爷的降压药,闻言手指微微一顿。她腕间的羊脂玉镯碰到药瓶,发出清脆的声响。

“周先生书法造诣确实不凡。”她将药片按剂量分好,语气平静,“东京交流展那幅《祭侄文稿》,枯笔处颇有颜鲁公神韵。”

张怀瑾笑着摇摇头:“我问的不是这个。”他指了指茶几上的奥运任务文件,“这次七幅作品,文化部点名要他牵头。你跟着参与装裱工作,多跟人家学学。”

窗外传来长安街上的车流声,房间里古董座钟的秒针走动声格外清晰。张清梧走到窗前,月光透过纱帘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爷爷,”她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周先生似乎...对我没什么兴趣。”

老人闻言坐直了身子,紫檀手杖在地毯上轻轻一顿:“胡说!我孙女才貌双全,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高材生,他...”

“他看我的眼神,和看您收藏的字画没两样。”张清梧转过身,嘴角挂着浅浅的笑,眼底却没什么笑意,“都是欣赏艺术品的眼神。”

张怀瑾皱起眉头,拿起桌上的《中国书法》杂志。封面正是周沐获得兰亭奖的作品特写。

“这小子...”老人翻到内页采访,“采访里还说最欣赏有学识的女性。”

张清梧走到书桌前,从包里取出本笔记。翻开的那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国元首的中文译名书写规范,布什、普京、萨科齐...每个名字旁边都标注了相应的书法体例建议。

“爷爷,我是真心想参与这次奥运项目。”她指尖轻轻抚过自己整理的笔记,“不是为了...其他什么。”

张怀瑾长叹一声,起身走到古董书架前。他取下一个锦盒,里面是周沐今晚送的《兰亭序》扇面。

“你看看这字。”老人突然说,“行云流水,却处处法度严谨。”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孙女,“这样的人,不会轻易表露心思。”

张清梧接过扇面,指尖触到细腻的绢本。月光下,她忽然注意到扇面角落有个极小的“沐“字印章,藏在山石纹样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他...”

“成与不成,看缘分吧。你若不喜欢周沐,便此事作罢。你能快乐的生活下去,在我百年之后还有个疼爱你的人,我在地下也能瞑目了。我可指望不上那两个混账。”

“爷爷…”

“好了,明天你去荣宝斋。”张怀瑾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带着咱们家藏的《快雪时晴帖》摹本。李师傅知道该用什么料子装裱。”

张清梧轻轻合上锦盒。窗外的北京城灯火通明,远处奥运工地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她知道,这次的任务远比想象中复杂。

……

海口美兰机场笼罩在潮湿的海风中。周水把最后一双球鞋塞进登山包,宿舍的铁架床上散落着各种电影杂志和分镜头脚本。

“老周,真要走啊?”室友靠在门框上,手里转着篮球,“毕业证还有半年呢。”

周水咧嘴一笑,把《电影艺术》杂志卷起来插进背包侧袋:“等不及了,北京奥运在即,多少剧组在招人。”他拍了拍鼓鼓囊囊的背包,“哥这次北上,定要闯出一片天!”

他握紧背包侧袋那本已经卷起来的《电影艺术》杂志,仿佛已经看见自己像个英雄般站在破旧的楼道里,对大吉伸出手说:“走,哥带你吃涮肉去。”

“唔哈哈哈哈哈。”周水发出傻子般的笑声,又情不自禁的舞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