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关于它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医史学家多认为该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如同《黄帝内经》冠以黄帝之名一样,书名冠以“神农”,一是因为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而发现药物的传说,二是一种尊古风气的反映。

《神农本草经》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全书共分3 卷,载药365 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森立之所辑《神农本草经·序录》说:“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神农本草经》中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从该书对各种药物的记述内容来分析,主要涉及药物正名、异名、产地、生长环境、采收、贮藏、加工炮制、辨伪、质量鉴别、分类、性味、功效、主治、宜忌、用法,药物的配伍应用规律,方剂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等诸多内容,基本上构建起中药学的理论框架。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构建形成。书中记载的药物性味、功效、主治及临床用药理论和原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为后世民众的医疗保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神农本草经》也存在着某些错误。东汉时期的谶纬神学和道教追求“仙道”的思想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该书,如书中记载“雄黄……炼食之,轻身神仙”“水银……久服,神仙不死”之类,曾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书影

(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