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
- 吕催芳 周永红
- 1580字
- 2025-04-28 18:08:55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书基于网络政治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政治客体的层次性,将个体政治认同视为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行为倾向共同组成的整体反应系统,通过政府绩效评价、集体主义倾向、制度自信衡量中国青年对现行政府政绩、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支持、认可和满意程度。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青年网络媒介使用、政治认同现状及其群体差异,初步确认网络媒介使用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基本关联;其次,基于框架理论和精细化的社会认同模型理论,通过文本分析、调查实验、对比实验对“双重空间”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网络信源特征、参与互动方式及其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可能影响进行考察,明确网络政治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参与互动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变量;最后,基于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基础,从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个体政治心理特征方面分别梳理网络政治传播过程中青年政治认同的主要来源,比较其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网络政治传播中青年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综合模型,呈现中国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个体政治心理特征、个体结构性资源和基础社会心理态度等变量如何交互影响中国青年政治认同的动态过程,为构建有效政治传播力,提升网络政治传播对中国青年的引导力,增强中国青年政治认同,坚定中国青年制度自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总体思路
1.基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青年网络媒介使用和政治认同现状,初步确认网络媒介使用与青年政治认同之间的可能关联,为其后深入考察网络政治传播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影响奠定基础。
2.文本分析:基于“字节跳动被迫出售TikTok美国业务”“贵州安顺一公交车坠入水库”“武汉建设方舱医院”三个焦点事件,通过文本分析从结构、内容、话语风格等方面确认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双重空间”的信息生产特征。
3.调查实验:通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调查实验,考察疫情期间网络政治传播双重场域空间中的框架效应对中国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影响,探讨网络政治信息传播机制中信息生产特征如何影响中国青年政治认同。
4.控制实验:通过对重庆、南充两所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现场控制实验,考察现场小组讨论过程中的个体特征、参与程度等特性如何影响中国青年政治认同。
5.模型构建: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资料,从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个体政治心理特征三个方面,梳理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主要来源,构建综合模型呈现中国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个体政治心理特征、个体结构性资源及基础社会心理态度等变量如何交互影响中国青年政治认同的动态过程。
二 主要资料来源
本书所呈现的实证资料主要来源于基线调查数据、实验数据、网络文本资料和小组讨论资料四个部分。
1.基线调查数据
基线调查数据具体包括:2017—2018年在南宁、长沙、衡阳、邵阳、广州等城市采用一对一的随机取样方式对18—39岁青年进行的线下问卷调查;2020年3—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问卷网进行的线上问卷调查;2020年11月进行的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调查的抽样方案和样本详见有关章节,问卷具体内容详见报告附录。
2.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包括调查实验和现场控制实验两部分: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的线上调查实验以及2020年9—10月在重庆和四川南充两所高校进行的现场控制实验。实验样本情况详见有关章节,问卷具体内容详见报告附录。
3.网络文本资料
分别选取人民网和新浪微博中的“字节跳动被迫出售TikTok美国业务”“贵州安顺一公交车坠入水库”“武汉建设方舱医院”三个焦点事件相关报道和原创微博,通过编码转换成为分析材料,具体内容详见相关章节,部分编码文本详见报告附录。
4.小组讨论文本资料
对2020年9—10月在重庆和四川南充两所高校进行的现场控制实验中小组讨论内容逐字转录形成文本资料,并用于相关章节的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