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要厘清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来源及其生成机制,需要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研究,然而从有关政治认同、网络政治传播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现状来看,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对政治认同的内涵界定和分类未有定论,引致有关政治认同的构成、现状和培育研究存在问题。首先,在对政治认同的内涵界定中,已有研究中多将政治认同视为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归属感,但从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本身的培育过程来看,政治认同不仅是个体对所属群体一种心理归属感,更是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一种积极情感倾向,与政治支持紧密相关。其次,政治认同的客体存在多层次的特性,在对政治认同现状的评估中,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基于政治认同客体的多维性对政治认同构成进行有代表性的划分,并基于多维角度进行评估,方能更为准确地描述中国青年政治认同现状及特点,直接基于单一角度评价中国青年政治认同状况的做法有欠妥当。

第二,对网络政治传播过程中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来源缺乏必要的梳理,部分已有研究从个体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动机、网络媒体接触类型等方面对网络政治传播中的网络环境因素对个体政治认同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也有部分研究确认了中国网络政治传播场域的“双重空间特性”,并对其新闻生产偏好特征进行了一定的实证分析,为审视中国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与青年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却未能对中国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场域的双重空间特性及其新闻生产偏好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关联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网络政治传播本身所特有的多元信源特征、参与互动机制乃至个体政治心理特征等因素对青年政治认同可能存在的影响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角,如若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网络信源特征、参与互动机制对青年政治认同可能存在影响,那么,哪些因素对青年政治认同存在影响?存在怎样的影响?对青年政治认同不同方面的影响方向和强弱又是否一致?

第三,网络政治传播过程中网络信源特征、参与互动机制等因素如何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事实上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以自身为主体,与周围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网络政治传播过程中青年政治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建构、社会塑造(制约/参与)和个体自主三方互动的结果[4],个体在国家政治认同建构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而是作为行为主体帮助网络信息环境与个体政治心理实现联结的重要变量,对个体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对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关系梳理中缺乏综合性的解读视角,使得网络信源特征、参与互动机制与青年政治认同之间关系解读中缺失了重要的中间变量,无法完整构建网络政治传播—个体政治心理特征—政治认同的因果机制。此外,其他结构性资源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等)和个体基础社会心理(生活满意度)也是影响个体政治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变量,网络信源特征、参与互动机制与青年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方向和强弱是否会因为这些因素而发生变化?

事实上,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一方面,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过程蕴含着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个体政治心理的发展的双向过程,在网络政治传播对个体政治认同的影响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内在特性和行为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中间变量角色,从而与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的其他信源特征共同影响个体政治认同的最终发展结果;另一方面,政治认同本身不仅具有层次性,且作为一种整体态度系统,在其生成过程中,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次序逻辑[5],在传播效果发生上也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即网络政治传播场域的信息传播/参与互动机制对政治认同不同层面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变化性,各层面之间也可能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政治认同的最终发展结果。

因此,对中国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之间关系的准确全面解读不仅需要从网络政治传播场域的“双重空间”特性考量其信源特征,也需要基于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深入考察信息传播/参与互动对个体政治认同不同层次的具体影响,更需要将个体既有政治心理特征纳入研究视野,从而厘清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信源性质、信息内容、内容组织等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类型如何与个体既有社会态度在信息传播/参与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动态生成过程,构建“网络政治传播—个体政治心理特征—政治认同”的完整因果机制。基于已有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本书聚焦网络政治传播中信息生产特征、网络参与互动机制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关系,从受众的网络媒体使用、网络政治传播中信源特征、参与互动、个体政治心理特征、结构性资源等方面逐步梳理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主要来源及其生成机制,主要关注以下问题。

1.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网络媒介使用与政治认同现状如何?是否如既往研究所揭示的那样,网络媒介使用必定会降低青年政治认同?

2.中国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信息内容如何生产?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框架偏好又将如何影响青年政治认同?

3.态度的改变是接收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理性”过程,中国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参与互动又将怎样影响青年政治认同?

4.网络政治传播中的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类型、个体政治心理特征如何影响青年政治认同?哪些因素更重要?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个体政治心理特征、个体结构性资源特征又将如何与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共同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最终发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