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
- 林建辉
- 7969字
- 2025-04-28 20:20:27
四 内容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内容框架
本书涉及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比如,选题分析、文献综述等方面,体现在绪论之中。除此之外,本书的主要内容分成五章来呈现。各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基本内涵。梳理并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概念,辨析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等几个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进而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结构、特征、价值等基本问题。
第二章,追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理念渊源。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相关的重要理念进行系统梳理,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的理论资源。
第三章,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生成机理。从内生条件、通达机理、变化方向三个方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生成、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内在规律,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的理论进路。
第四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现实境遇。结合新时代背景、国内外形势和民众思想特点等,研判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现状,找准现实中需要着力化解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遮蔽、流失、消解等短板问题。
第五章,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建设理路。在前述理论研究和现实观照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这个新课题,探讨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的内涵、原则、条件、路径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对策。
(二)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有创新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同时,某些研究视角也逐渐呈现出类似“解剖麻雀”般的细化和窄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治国理政重要方式的宏观定位和宏大实践产生了某种距离感。因此,包括沈壮海、白显良在内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倡导构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理论[144],以解决“理论的微观性与实践的丰宏性之间的矛盾”[145]。本书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系统及外部环境,以整体性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理念渊源、生成机理、现实境遇、建设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切入,实现了研究视角的整合创新。
2.研究内容有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是颇受各界关注却亟待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至今未发现有除本书之外的专门的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本书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问题,采用文献研究、系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具体方法,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基本内涵、理念渊源、生成机理、现实境遇、建设理路等,构建了一个逻辑严谨、脉络明晰的研究框架。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特征、价值、理念渊源、生成机理、现实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理论界很少关注或尚未系统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3.主要观点有创新
本书在系统梳理和合理借鉴各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比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通达受教育者的作用机理包括理论感召、情感共鸣、利益关联、环境影响等;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存在遮蔽、流失、消解等现实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的新命题及其实施的原则、路径和策略等,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3] 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正是基于马克思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这一论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的观点;北京大学钟启东研究员也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是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论断,理论的彻底性程度决定着理论说服力的强弱。参见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钟启东《从“理论彻底”到“彻底说服”——马克思“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经典论断解析》,《观察与思考》2020年第3期。
[4] 马克思所说的“理论掌握群众”,是一种带有黑格尔式思辨意味的特殊表述,其本意是“让群众掌握理论”或“用理论武装群众”。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467页。
[7]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
[8] 《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9] [苏]高里科夫等:《列宁是怎样写作的》,刘循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57页。
[10]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11]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14]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1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0页。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页。
[17] 张毅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景:构设、挑战与方略》,《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
[18] 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现实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8期。
[19] 田心铭:《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学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第01版。
[21]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意见〉开展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主题教育活动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第01版。
[22] 《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日第05版。
[2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01版。
[2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01版。
[25]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7期。
[26] 知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指出,《学记》的成书时间至少比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早300多年,在内容及影响方面也超过后者,“《学记》不愧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参见朱永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30页。
[27] 这部分内容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28] 《论语·子路》。
[29] 《论语·卫灵公》。
[30] 《论语·学而》。
[31] 《韩非子·说难》。
[32] “五谏”之说在《孔子家语》《白虎通》《后汉书》等典籍中也有或大同小异或差别甚大的表述。比如,《白虎通·谏诤》曰:“人怀五常,故有五谏。谓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综合不同的“五谏”之说以及唐宋等不同时期衍生出来的其他谏法,除去重复,总计有十几种之多。
[33] 马兰州:《中国古典说服传播范式及隐喻叙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34] [古希腊]柏拉图:《智者》,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94—95页。
[35] 转引自[美]查尔斯·U﹒拉森《说服:如何聪明地说和听》第11版,董璐、周丽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37] 20世纪50—60年代,《江苏教育》《江西教育》等基础教育类杂志曾经刊登过一些中小学教师撰写的有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或说服教育的小文章,其中有个别也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主题。比如,曾曙春、熊云采的《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江西教育》1962年第3期),郑和浪的《用英雄人物教育学生最有说服力》(《江西教育》1963年第5期)。这些小文章大多只有几百字,主要内容是一些教育个案及心得体会,还不能算正式的研究论文。
[38] 无锡市缫丝一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小组:《谈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3年第1期。
[39] 编者:《为着提高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战斗力、说服力、吸引力》,《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5期。
[40] 沈道全:《严于人格形象自我塑造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交通企业管理》1992年第10期。
[41] 朱燕、陶舒亚:《转变观念、改善关系、拓展途径——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42] 参见仝云、李玉明《怎样进行说服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版。
[43] 参见吕支东《说服人的艺术》,白山出版社1991年版。
[44] 参见陈士发《说服教育的心理方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 该书于2001年在武汉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并于2008年和2016年分别推出第2版和第3版,在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46]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3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6页。
[47] 也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思想教育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等相近提法。
[48] 这2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是林倩的《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傅剑波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研究》(武汉大学,2006年)。
[49] 马斌:《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0] 参见王圣祯《关于增强新时期德育理论说服力的思考》,《教育探索》2005年第10期;肖廷芝、单维华《对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力的思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这两篇小论文都只有两页,三千字左右,主要内容和观点也比较接近。
[51] 熊建生、张振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结构形态》,《江汉论坛》2010年第7期。
[52] 晁帅:《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刍议》,《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3] 林倩:《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54] 韩恭成:《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1月9日第03版。
[55] 李磊:《邓小平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6] 晁帅:《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刍议》,《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7] 张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国防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8] 洪雁、胡丰顺:《理论说服力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
[59] 程吉生、王舴:《如何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持久力——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60] 熊建生、张振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结构形态》,《江汉论坛》2010年第7期。
[61] 林倩:《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62] 晁帅:《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刍议》,《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63] 余仰涛、付晓敏:《发掘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之源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年第11期。
[64] 马斌:《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5] 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论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7期。
[66] 游景军等:《谈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构成要素》,《政工学刊》2004年第6期。
[67] 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现实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8期。
[68] 文雯:《思想政治理论课说理的三重向度》,《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2期。
[69] 田心铭:《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学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
[70] 苏玉波、张胜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71] 曾学龙:《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说服力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8期。
[72] 张婧、吴先伍:《博弈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逻辑》,《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
[73] 李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学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9期。
[74] 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纲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75] 杨奎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北京日报》2012年1月30日第18版。
[76] 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77] 张毅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景:构设、挑战与方略》,《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
[78] 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现实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8期。
[79] 王易:《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挑战和回应》,《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
[80] 蒲再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说服力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81] 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82] 唐鸣、俞良早主编:《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62页。
[83] 张毅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景:构设、挑战与方略》,《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
[84] 乔妮、贺金龙:《认知失调理论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方法启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85] 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现实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8期。
[86] 张瑜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实证分析——基于9省市19所高校的调研》,《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87] 蒋占峰、王瑶:《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信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
[88]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3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7、183页。
[89] 张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国防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90] 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91] 洪雁、胡丰顺:《理论说服力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
[92] 张驰:《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及时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
[93] 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94]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页。
[95] 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96] 唐鸣、俞良早主编:《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7、662页。
[97] 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现实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8期。
[98] 肖贵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
[99] 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6—287页。
[100] 张骥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若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6页。
[101] 王运春、王飞:《红色文化为思政注入深厚力量》,《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28日第09版。
[102] 梅黎明:《新知新觉:坚持不懈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人民日报》2019年4月18日第09版。
[103] 朱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真讲好思政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期。
[10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3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0—173页。
[105] 王炳林:《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49—450页。
[106] 田心铭:《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学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
[107] 石书臣等:《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108] 谈志兴、李永玲:《有效说服教育诸因素分析》,《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
[109]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0] 苏玉波、张胜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111]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4页。
[112] 文雯:《思想政治理论课说理的三重向度》,《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2期。
[113] [美]罗伯特·H.加斯、约翰·S.赛特:《说服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依从》第5版,王晓波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114] Lund,F.H.,“The Psychology of Belief IV:The Law of Primacy in Persuasion”,Journal of Abnormal Soccial Psychology,Vol.20,No.1,1925,pp.183-191.
[115]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116] [美]卡尔·霍夫兰等:《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张建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6—226页。
[117] [美]罗伯特·H.加斯、约翰·S.赛特:《说服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依从》第5版,王晓波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第228—248页。
[118] [美]查尔斯·U.拉森:《说服:如何聪明地说和听》第11版,董璐、周丽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7—242页。
[119] [美]查尔斯·U.拉森:《说服:如何聪明地说和听》第11版,董璐、周丽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4页。
[120] [美]罗素·葛兰杰:《说服力决定成败》,张如玉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121] [美]凯文·霍根:《说服心理学:如何影响他人按你的方式思考》,邱宏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122] 参见[德]马克·安德鲁斯、[荷]马泰斯·范·莱文《隐性说服力:广告中的33种心理影响技术》,宋一辰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123] [美]弗兰克·伦茨:《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与技巧》,王晓鹂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124] 参见[美]科思纳《说服力:如何巧妙且有逻辑地说服他人》,江华编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年版。
[125] [英]伊恩·卡拉瑟斯:《说服力》,曹建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26] [美]托马斯·卡斯卡特、丹尼尔·克莱茵:《说服的力量:美国政治家的语言技巧》,肖海、苏德超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7] Richard.E.Petty & John.T.Cacioppo,“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19,1986,pp.123-205.
[128] Jolly Momen,“Product Recall Communications,the Effects of Source,Media,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Vol.12,No.1,1985,pp.471-475.
[129] Stockmyer J.,“Brands in Crisis:Consumer Help for Deserving Victim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Vol.23,No.1,1996,pp.429-435.
[130] Chaiken,S.& Trope,Y.,eds.,Dual Process The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p.ix.
[131] 康桥主编:《杜威:教育即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30、43页。
[132] [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谭松贤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1页。
[133] [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谭松贤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8页。
[134] 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135] 参见霍华德·柯申鲍姆《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郭冰译,《中国德育》2009年第10期。
[136] [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柯森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3页。
[137] 陈立思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63页。
[138] 参见朱晓宏《超越柯尔伯格:美国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变革》,《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139] Nel Noddings,Happiness and Educ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
[140] [美]内尔·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汪菊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页。
[141] 近代以来,公民教育在西方国家重新崛起,关于公民教育的各种思想流派也纷纷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公民教育思想包括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主义等流派。不同的公民教育思想源于不同的思想政治主张,其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样的公民教育目标及内容才是最具正当性和说服力的。
[142] 谢狂飞:《美国品格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143] Patrick J.,The Civic Mission of Schools:Key Ideas in a Research-Based Report on Civ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and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on Civic Learning and Engagement,2003.
[144] 白显良:《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奠立的几重视野》,《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3期。
[145] 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