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西安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研究
- 郭世强
- 3197字
- 2025-04-25 18:17:11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转型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是开埠城市,抑或区域中心城市,都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其中尤以广州、上海、汉口等为代表的开埠城市和以南京、北京、济南等为代表的全国或区域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成果显著。内容涵盖城市政治变革、社会生活、文化变迁、商贸金融、市政建设、城市规划等各方面,学人更是来自历史学、社会学、规划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如美国学者罗威廉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7]与《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8]、罗兹·墨菲的《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9]、鲍德威的《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10]以及施坚雅等人编著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11]等著作,直接推动了西方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提出了若干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法与新理论,值得国内学者关注与学习。国内学者如李淑蘋、江芬从社会史角度对广州茶楼女招待的研究;[12]邹东、肖大威从建筑学角度对广州城市建设理念的研究;[13]霍慧新从城市史角度对上海火灾治理的研究;[14]吴俊范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上海道路系统的研究;[15]龙天贵从城市史角度切入以火灾为例对南京市政管理的研究;[16]董佳从城市规划学角度对民国首都南京城市规划的考察;[17]习五一从城市史角度对北京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分析;[18]王建伟从社会史角度对北京城市风貌和社会生活的研究;[19]等等,都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理论探索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城市近代化转型研究。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和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与桥头堡,其“都城时代”与“后都城时代”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其中关于西安“都城时代”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以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20]和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21]两部著作最典型。1996年出版的由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理图集》[22],是学界对于西安历史地理研究的扛鼎之作。这部由历史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和测绘制图学各方面专家共同完成的地图集是古都西安首部历史地图集,是对学界西安历史地理研究的总结和升华。该图集通过所绘的89幅地图及相关文字说明,形象直观地复原了西安市及关中地区各历史时期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及其演变的历程。举凡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演变,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主要遗址和周部族的迁徙,历代政区的设置及乡里分布,周、秦、西汉、隋、唐国都都城的布局及重要宫苑、陵墓的分布,五代至民国时期的城区、郊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建设的发展、政区的演变,均有详细的反映。这部研究西安历史及变迁规律的集大成者,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该图集民国部分的地图,是本书道路演变研究除收集到的原始地图外,最为重要的参考。
关于“后都城时代”西安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以吴宏岐、史红帅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他们的研究成果,自五代以至明清,拓展了西安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原有城市空间变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关于城市住宅分布、园林、商业、教育设施、交通、新区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史红帅所著《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23]一书,探察西安城从“国都”到“重镇”的发展轨迹,上承都城时代,下启民国时期,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研究在资料收集运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视野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本书在研究时段上承明清时期,下至1949年5月,同史红帅的研究在时段上有着前后的延续关系,在研究内容上更是承继史著明清西安城市街巷的发展变迁成果,对民国时期西安城市道路的近代化演变做出更加细致入微的探察。
不过自近代以来,西安因深处内陆,交通阻塞,工业落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比之沿海、沿江开埠城市,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再加上民国西安城市史料收集、整理、利用困难,以致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民国西安城市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西安市档案馆编辑出版了《筹建西京陪都档案史料选辑》[24]一书,将其馆藏有关档案分“西京陪都之创置与规划”和“西京陪都之建设”两编予以公布。该书的出版为民国西安城市研究提供了便利,为推动陪都西京时期西安城市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此后数年间,以吴宏岐、阎希娟、任云英、史红帅等为代表的学者利用该书及相关档案等,积极开展民国西安城市历史的研究工作,内容涵盖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城市绿化、新市区开发等方面。专著如《西安历史地理研究》[25]《西北重镇西安》[26]等,均有一定的章节对民国西安城市地理进行了研究;论文如吴宏岐关于西京筹备委员会对于西安城市建设的贡献研究,[27]吴宏岐、肖爱玲、严艳关于城市绿化实践的探析,[28]阎希娟对于民国西安交通运输状况的初步探究,[29]阎希娟、吴宏岐对于民国西安新市区发展的研究,[30]任云英对于近代西安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的探析等[31]。其中任云英的博士论文《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32],是当前学界对近代西安城市历史研究最为系统的成果。该文从西安城市空间发育的地理基础和社会经济背景出发,综合探究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地域交通结构、商业空间、文化空间、居住空间、城市功能分区等多要素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等方面均对本书有着重要的启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本书就是在任云英博士论文关于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以道路演变为主线,对这一时期城市的转型发展,从微观视角出发,进行更为细密的研究工作。
2010年前后,在史红帅的积极推动下,其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化民国西安城市地理的研究工作,如陈青化对于该时段园林的研究、郭世强对于城市道路的研究、杨帅对于城市医疗的研究等,[33]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民国西安城市近代化转型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从微观视角出发,立足于城市近代化进程中新式城市物质实体的演变,注重探讨相关要素产生的原因、分布、规格及对城市的影响,推动了学界对于民国西安城市近代化转型的认识。但这些研究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偏重于从历史地理角度研究城市物质实体转型,对与之相关的人文层面的转型探讨不足。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原始资料的储备不足,难以支撑相关论述。
因此,就研究方法而言,民国西安城市地理的研究工作大体有以下两种思路:一是注重对城市发展过程或城市近代化要素建立过程的梳理,通过复原探究城市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探求城市物质实体的演变过程,这是历史地理工作者最常见的研究路数;二是在复原城市物质实体演变的基础上,综合考察相关人文制度的变迁,并探究物质实体与人文制度变迁对城市相关人群的影响。
从上述研究来看,民国西安城市地理的研究虽然有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囿于资料缺乏,民国西安城市近代化转型研究虽然研究对象众多,但多为现有资料下的简单梳理或各种时空片段研究的简单拼接,并缺乏相关人文层面的深入探讨。就民国西安城市地理研究而言,城市要素的繁杂和资料的匮乏使得研究很难以一脉相承的方式全面推进,从而表现为空间上虽然选取了西安城市为研究区域,但在时段上则以单个或数个时间节点下的要素为研究对象。如此,则造成学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民国西安城市地理断代性著作的局面,并间接造成民国西安城市地理研究虽要素众多,但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实质。
而从根本上而言,民国西安城市的发展,其实质是城市的近代化转型。因此,对民国西安城市地理的研究,不能脱离城市近代化转型这一实质,与其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泛泛而谈研究城市的所谓发展,倒不如以城市发展单一要素为突破点,通过尽可能地复原民国时期该要素物质实体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考察与之相关的人文制度建设,通过分析物质实体和人文制度变迁对相关城市人群的影响,从物质、制度、社会等三方面探察城市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本书即是基于此种考虑写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