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西安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研究
- 郭世强
- 1643字
- 2025-04-25 18:17:11
二 选题意义
(一)学术价值
1.探索西安城市近代化转型的轨迹
民国初年,作为区域中心的西安成为各方军事力量争夺的焦点。“围城之役”[6]后,西安归国民政府管辖,至1927年,首次设市,城市管理与建设逐步走向正轨。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应对日本侵略,1932年,西安被定为陪都,加之陇海铁路开通后近代交通的发展,城市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陪都西京不仅是陕西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典型,也是抗战大后方的一个重要代表。本书立足于近代转型视角,研究民国西安城区道路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深刻认识西安城市近代化转型中的具体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关于近代城市转型的研究以及关于第二次中国城市革命的探讨多集中在东南、华南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与作为近代开放较早的口岸城市相比,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城市整体落后,在城市建设和资料记载方面也有所不及。要从宏观上对近代中国城市转型进行综合把握,离不开对这一时期我国各区域城市的微观研究。对民国西安城市转型的深入研究,可以同该时段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进行比较,为综合理解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样本案例。民国西安是西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而陪都西京的筹建,更是加快了西安的近代转型,因此加深对民国西安城市近代转型发展的研究工作,可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2.促进西安城市历史地理薄弱领域的研究
当前学界在研究西安城市的过程中,多注重其起源、兴盛阶段,对于封建时代西安城市的研究细致而且深入,但对于近代转型时期的城市演变却关注较少。自任云英博士论文《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之后,学界一直缺乏对于民国西安城市近代化转型的深入探索,这显然与西安作为民国时期陪都的政治地位不符。通过对民国档案、报刊、时人记述等资料的挖掘、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民国西安以道路为代表的城市近代转型,促进民国西安城市地理的研究工作。
此外,本书积极将城市管理制度、城市治理举措等人文层面的研究对象纳入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范畴内,努力做到与城市相关的物质实体、人文制度、城市人群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内涵。同时,在进行民国西安城市地理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鉴于该时段城市近代转型的研究视角,本书积极引入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手段。
(二)实践价值
1.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借鉴
本书的研究主旨之一就在于复原民国时期西安城区道路景观的真实面貌。从城市形态学而言,街道是历史街区最为基础的构成要素,通过对民国西安城市道路建设与利用的档案、报刊及时人记述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能够清楚地了解西安城区诸多道路在民国时期的真实风貌,并可与当今状况进行对照。这对于当前西安正在积极进行的创建国际化大都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有助于当今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决策者、规划者等深刻了解民国西安道路景观的文化价值。
2.为城市交通网络构建与发展提供参考
从西安城市交通网络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今天西安城区的主要道路大体继承了民国时期的城市交通网络。民国西安城市主体道路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逐渐实现了由“T”字形到“十”字形,再到多纵多横的演变,城门的新辟、新式交通工具的引进以及道路排水设施的构建,共同促进了西安城市的转型发展。对民国西安道路建设与利用经验的总结,有助于继续推动西安城市交通网络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城市交通缓堵保畅,发挥道路交通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有助于西安市民了解民国城市道路发展
从广大西安普通市民的角度而言,通过本书可以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道路交通,在距今并不遥远的民国时代所发生的沧桑巨变,体会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从封建走向近代的艰辛,让广大市民在为汉唐长安盛世辉煌自豪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西安在近代化转型中的落后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进而激发广大市民热爱西安、建设西安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