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 钟书林
- 1264字
- 2025-04-22 16:24:52
第二章 西凉李暠文学集团与中原文脉
西晋永嘉之乱,不少中原人士逃奔河西敦煌等地,一时之间,中原英才会聚河西,中原文化在河西僻地薪火相传。张轨开拓弘业,李暠承其余绪,成就了河西一百多年割据政权中两个颇具“华风”特色的辉煌时代。他们为保存中原文化,推动敦煌文明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治通鉴》云:“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胡三省注曰:“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资治通鉴》卷 123)身处北凉时期的胡叟也自称:“凉州虽地居戎域,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北史·胡叟传》)继张氏之后,李暠成为这个“华风”时代的舵手,更成为五胡十六国国君中的典范。
李暠雄才大略,文武兼备,“少而好学,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晋书·凉武昭王传》)。史称“凉土丧乱,民无所归,推陇西李暠于敦煌,以宁一州”(《魏书·唐和传》),李暠被时贤公推为镇抚敦煌的首选人物。
《册府元龟》记载:“夫僭称名号,据有山河,长百万之氓,跨数州之域,生杀在手,强弱繇心,或学通经史,暗会孙吴,或艺精骑射,兼该象纬,而又饰之以词翰,辅之以度量,强明政事,固多才艺,亦可谓人杰矣。不然,曷以臣伏党类,驾驭群豪者乎?”(卷 220)并将李暠作为颇具此类才艺的人杰的楷模。《册府元龟》还记载:“昔十六国之君,皆以晋室衰微拓据境土,然而居礼义之乡,睹衣冠之俗,积习生常,遂革其性,或著述词赋,或善工草隶,延词学之士,游集于文义,聚经史之言,讨论于典训,故先圣之言曰:‘有教无类。’ 诚不诬哉。”(卷220)并将李暠作为十六国之君“好文”的表率。
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李暠以西凉王之尊, “延词学之士”,“聚经史之言”,一时之间,人才济济,文学繁荣,名家辈出。最负盛名者,如刘昞(字延明)。《周书》卷41《庾信传论》云:
既而中州版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士民涂炭,故文章黜焉。其潜思于战争之间,挥翰于锋镝之下,亦往往而间出矣。……至朔漠之地,蕞尔夷俗,胡义周之颂国都,足称宏丽;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刘延明之铭酒泉,可谓清典。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岂徒言哉。
《周书》“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对永嘉之乱后的河西僻地人才济济,称赞备至,尤其称赞刘昞为群贤之翘楚。唐代刘知几说:“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欲求不朽,弘之在人。何者?交趾远居南裔越裳之俗也,敦煌僻处西域昆戎之乡也,求诸人物自古阙载。既而士燮著录,刘昞裁书,则磊落英才,粲然盈瞩者矣。”(《史通》卷 18)慨叹敦煌僻地“磊落英才,粲然盈瞩”,可见当时敦煌的人才鼎盛情况。
对于当时敦煌人才之盛,李暠在《手令诫诸子》中也说:“此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李暠告诫诸子,敦煌世代人才荟萃,天下兴盛时,虽为僻地,也不乏海内之才,天下大乱时,贤才避乱于此,更是天下名邦所在。从李暠对诸子的告诫中,我们仿佛可以睹见当时敦煌人才济济的彬彬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