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舌尖的记忆

  • 春戏
  • 作家2Melu1
  • 2094字
  • 2025-06-22 05:39:13

舌尖的记忆

(一)鏊子

小时候,很多美食由鏊子烙制成的,至今碎念起,记忆中的片段亦如蒙太奇般扑面袭来,画面由模糊进而逐渐清晰,恍若昨日。

家乡的鏊子纯铁铸造,圆形,中心略微突起,如铜锣般稍大。三只底足,高约一指。烙馍时随性捡一干净的圆场,支起三块儿半截砖或石块垫底足。下面笼起火来,便可烙制各种美食了。

因鏊子形如龟背,便与鳌有了渊源。传说鳌是海里的龟或鳖,体型巨大。文史曾记载:巨鳌在渤海“戴三山“,背驮着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二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斩断鳌的四足立于四极作天柱,大龟亦有承天神力,可知不是寻常生灵。还有一种说法鳌是龙的九子之一,排行老大,其形为龙的头,龟的身,麒麟之尾,独占头首,后来就有了“独占鳌头”的说辞。李白曾赋诗一首:巨鳌来斩海水动,鱼龙常走安得宁。巨鳌翻江倒海的画面竟然灵动起来。因形如鳌背而取名鏊音,也或为原始图腾崇拜吧!莫说游走了,纵是抖动下身躯,定然巨浪滔天、天崩地裂。渊源如此传奇,心中不免仰视了。

鏊子从古到今不断演变着,据查,远古的人们曾用薄薄的石片用于烘烤食物,也是鏊子的雏形了。进入原始部落,人们制成了陶器,便有了陶鏊,便有了原始形态。随着冶练技术的发展进步,出现了青铜鏊、铁鏊。其间除了材质的改变,鏊子的形制基本变化不大,不过是有些地方加长加粗了底足,高约6公分,无需支鏊砖了。有些地方周围加添了外沿,内部变为平底了。燃料是各种落叶枯木、灌木枝条及作物秸秆等,千百年来也无变化。纯铁铸制的鏊子普及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深深扎根于民间,历经了多次社会兴荣昌盛、颓落衰败,些许物件早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然而鏊子却于民间生活形影相随、其适用性的广度,深度,生命力的顽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黏合性,足以傲视他物了。是几千年来人间烟火气的见证着,竟令我不禁赞叹起来。

及近代科技的发展,鏊子在不断进化着,并添加了科技元素,用燃气作为燃料的鏊子起名燃气鏊子,鏊面依旧铸铁材质,厚度1公分强一点,大的竟有直径80公分上下。液化燃气为燃料,配备电子自动点火装置。内部装有可调速电机,鏊面可以旋转、停止,外侧设置调速开关,调控转速,可快可慢。周围有制动的扶手,亦可随手扳停下。一人操纵,节能高效。

全自动电磁鏊子: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高效节能,热效率高。其二安全环保:内部装有感温探头及集成保护电路,当鏊子温度过高或瞬间高压导致电流过大,电路就会进入保护状态,温度降下来。反之,当鏊面温度过低或电压不足,自身就会自动启动,强力输出电流,鏊面温度升高。全自动电磁鏊子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避免了烟熏火燎之苦,具有环保、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适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大中小学校、院校、家庭及早摊茶点等。亦具有节省人工,高效、节能等优点。

清晨的东方鱼肚刚刚发白,第一缕阳光尚未洒下,栖息在树枝干上的大公鸡便率先飞下地面来,扑棱着抖动抖动翅膀,便飞上院中的高墙,伸长脖颈,喔喔地司辰起来。

父亲打扫完庭院,选院中空地处支起鏊子。支鏊子也是有讲究的,烧火人要位于上风头,如此布局,即避免了烟火熏烤之苦,又便于掌握火势。顺风下,把柴火置于鏊底三沟之一沟处,火苗便舔满鏊底了。母亲把饧好的面团揪成一个个大小适中的剂子,用小擀杖擀成圆圆的薄饼,鏊面大小,平摊于鏊面上。

与鏊子配套的用具叫做翻面劈儿。是一杆长约50公分,宽度一指半强的铁片(有用竹劈儿替代的),前面较后部稍窄,后部并设有握手柄。翻面劈儿主要用途翻烙馍用,亦用于续添柴火及拨出柴草燃后的灰烬。翻烙馍时,先把翻面劈儿在支砖上磕那么一下,抖落掉上面沾染地灰烬。把翻面劈儿伸入烙馍下面,挑起,于另一面平摊在鏊子上面,如此三翻,期间转动几次,使烙馍受热均匀。待烙馍熟了,便用翻面劈儿挑起,放置于高粱莛子编制地馍筐儿内。

烙馍讲究“三翻九转”,期间全靠烧火人经验把持,鏊子下面的火即不能小,亦不能大。火小鏊面温度达不到,烙出的馍馍干瘪瘪的,看相不行,口感死塌。火大鏊面温度太高,一不留神烙馍表面尽是熰(ou,上声)花儿,造成外焦内生,甚至于大面积熰糊,食之带有苦头儿。有经验的烧火人烙出的馍馍焦黄焦黄的,不但看相好,食之外焦里嫩、柔软筋道、麦香满口、是为上上乘。

记忆中的鏊子不但用于烙馍,还可以焙、煎、甚至于发挥炒的妙用,比如烙玉米饼子、烙发面饼子、烙菜馍、焙焦馍、焙小鱼、焙槐花、煎鱼、煎剩馒头等。把鏊子翻过来即可炒制了,不过不常使用。使用方式各具特色,乾坤不一,留下了独特的味蕾记忆。现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鏊子好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记忆中的鏊子也变了形样,增添了科技元素。比如燃气鏊子,比如电磁感应鏊子。总感觉模样长的怪怪的,而冠名鏊子,莫不是盗用了鏊子的美名?此时鏊子非彼时鏊子,有种不似恋人旧时模样的感觉。因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新事物、新玩意,起名“电饼铛”的倒更为舒贴些。

时常就餐于街区的大小早点摊位,手拿泛着油光的这饼那饼,希望咀嚼出烙馍的味道,总寻也寻不到。或许,那才是家乡的味道吧!

家乡的鏊子伴随我走过童年,走过青葱岁月,怀念烟雾缭绕的清晨,怀念那暮蔼氤氲的傍晚,怀念家乡旧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