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朱应雄
- 大明柱国:从清廉知县开始
- 再不写书了
- 2082字
- 2025-04-03 18:46:10
你很难拒绝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向你发出登船的请求。
在今天之前,周维岳都认为所谓的面冠如玉、儒雅随和这些形容词都只是形容词而已,但当那个男人开口的时候,周维岳却觉得这些词一下子就有了落处。
“这位小兄弟好手艺!在下曾在苏杭尝过一道水煮鲢鱼,味道竟不如小兄弟这鲢鱼的万分!”
男人将碗筷放下,一脸回味。
但即便如此,他也只是浅尝即止,举手投足都不疾不徐。
周维岳很想用恶毒的话来贬斥男人,但能想到最过分的词语竟也只是个不搭调的“斯文败类”。
“兄台在苏杭尝过的那道水煮鲢鱼怕是叫西湖醋鱼吧?”周维岳酸溜溜的开口。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眼前这个男人真的很有吸引力,甚至到了让男人都嫉妒的地步。
“噢?小兄弟竟也知晓此道菜肴?虽不知这道菜肴是否唤此名字,但那鲢鱼确是从西湖中打捞出来的,吃着倒也有一股酸甜之味……”
男人做沉思状,末了又点头补充道:“恩,但也不合我的口味!”
“周……周老板,我就说您这鱼味儿正吧!瞅您先前那眼神,还不相信我似的!”汪泰鸿凑了过来搭腔。
因为表面上要掩饰身份,周维岳并未着朝服,再加上有外人在场,汪泰鸿也将对周维岳的称呼改成了周老板。
“去去去!”周维岳嫌弃的挥手。
同样是奉承话,相比之下,汪泰鸿的就显得不好听了许多。
“只道鲢鱼堪脍,倒是忘了请教小兄弟名讳了,在下朱应雄。”男人拱手致歉,脸上有几分歉意,但神情却不卑不亢。
周维岳急忙回礼:“周维岳。”
这男人虽未表露身份,但言谈举止尽皆不凡,身后跟着的随从护卫也孔武有力,竟是不比运粮的卫所兵差上什么,估摸着就是什么权贵家的子弟。
再加上朱姓可是国姓,怕别是什么皇亲国戚吧?
不过朱应雄这个名字史书上倒是没出现过,即便是皇亲国戚,应当也是什么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远房亲戚了。
周维岳恶趣味的想道:这人别是朱标化名的吧?
但想了想就将这个念头丢到了脑海之外。
朱标那可是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刚称帝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受到的器重可想而知,能是随便被老朱放出来的?
再说了,明朝初年对皇室成员的礼仪规制严格,太子化名有违礼法,几无可能。
周维岳胡思乱想间,那朱应雄也笑着称赞:“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暗含擎天护国之志,周小兄弟倒是好名字!”
这下轮到周维岳傻眼了,自个儿这名字还有这么层含义呢?
“朱兄谬赞了,擎天护国不敢当,衣食无忧的过上一辈子,便已是周某毕生所求了!”
“人人都衣食无忧,岂不就是我大明的国泰民安,周小兄弟可不能妄自菲薄啊!”
瞧瞧!
这人说话听着就是舒坦!
周维岳全然忘记了之前嫉妒,只觉得眼前这人进退有度,谦逊有礼,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交谈对象。
一时间兴致大起。
“这鲢鱼单单吃着也没意思,朱兄可有酒?”
“有!济南府产的秋露白!”
“好!好!今日见朱兄,当浮一大白!”周维岳瞬间大喜。
酒过三巡,人已然微醺。
这秋露白乃是齐鲁名酝,“色微黄,极清,香沁肌骨”,搭配着清寡的水煮鲢鱼,竟也别有几分滋味。
当然,都说酒不醉人人自醉,最主要的还是这朱应雄实在是个健谈的人,天南地北,海天阔地的都能谈上几分,风趣而不失风度,算是让周维岳在这运河上漂泊数日的寂寥都冲淡了几分。
“周兄此去何处?若是顺道,不若结伴而行?”
朱应雄此时也极其诧异,眼前的周维岳虽然年少,但谈吐全然没有少年人的稚涩,不光各地风土人情皆有涉猎,更是天文地理、古今未来都能聊上几分。
一时间只觉得这世上竟有如此博学之人。
虽然,朱应雄也看出周维岳并非一般的行商,但两人都默契的没有拆穿对方。
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些话说开了,反倒是多了几分生分。
只是朱应雄这话却让周维岳酒醒了大半,打了个哈哈道:“家中有些生意在应天,小弟我此去便是去照料家中生意。”
“周兄此去应天?”
朱应雄略显惊讶的低呼,但也看出了周维岳不想在目的上多聊,绕开话题:“朱某此去也是返程应天,不若一同前行,也算有个照应?”
“这倒是无妨,只是……朱兄的船?”
周维岳指着朱应雄的那艘大船。
这艘船一看就是非富即贵之人所有,雕栏玉砌,富丽堂皇,竟是比汪泰鸿特意为自己准备的商船还要豪华几分。
“让船员们跟在朱兄的船队后面就行了,朱某和周兄在这船上同垂钓,共饮食,岂不快哉?”
“哈哈!好,老汪呐,再去寻一根竿子!”
……
相处越久,周维岳愈发觉得这朱应雄不是普通人。
不只是体现在言谈举止上。
这人对当下的天下大势、民生疾苦、甚至是内忧外患都有几分了解。
“乃兄此番刚从莱州过来,只觉倭寇之患如跗骨之疾苦不堪言,又途径青州之地,知晓天降旱灾致我青州旱地千里民不聊生,这世道何要如此苦我大明百姓!”朱应雄一脸痛心疾首。
周维岳倒是大咧咧的摆了摆手道:“咱大明的百姓是最坚强的人,朱兄觉得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旱地千里民不聊生,那是朱兄见惯了锦衣玉食高枕无忧的日子。
“若是再早些年,山东还在元人掌控之下那才叫苦哩!百姓们不光要面对朱兄说的这些,还得忍受元人无休止的剥削,可便是那样,百姓们不也熬过来了?
“这日子过得好与坏还得看和谁比,和朱兄相比,百姓们是稍显苦顿了一些,可若是和曾经的自己比,那已然要好了无数倍!
“如今的大明百姓都感激着咱们陛下哩!”
这话让朱应雄若有所思。
片刻后,认真的讨教道:“如周兄所说,那这倭寇之患和山东旱情朝廷便是不用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