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认识“种麦得麦”中生物的遗传现象

播下麦种,经生长发育成熟后,再次收获麦子,这是古人运用生物的遗传服务农业生产最好的实例。在《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有“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植物所结的种子成熟后,再次生长出的植株(子代)与原来植株(亲代)相似的现象。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中观察到的现象,已经初步探索到了生物遗传的奥秘。

麦是禾本科的植物。麦穗是小麦花和果实的部分,剥去麸皮磨粉就得到小麦粉,可制作面包、馒头、包子和面条等食物(图1-17)。小麦的秸秆、麸皮等还可以经发酵转换为清洁能源供给人类使用。

图1-17 小麦和麦制品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与生物遗传奥秘有关的记载。在《吕语集粹·存养》中记载有“种豆,其苗必豆”,也就是种下豆子,长出来的苗必定是豆子。在轩辕黄帝时期,就已栽种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食用大豆及其豆制品有促进生长和保健的功效,大豆也因此被赋予了“田中之肉”和“绿色的牛乳”等称号。大豆种子吸水萌发,胚根向下生长形成根,两片子叶和胚芽向上生长。大豆生根发芽,生长繁殖,开花结果(图1-18),豆荚中的种子依然具有完整胚的结构(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如图1-19所示),蕴藏着下一个生命的雏形。像大豆这样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被称为双子叶植物。子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胚的生长提供必需营养。

图1-18 大豆的生长繁殖示意图

图1-19 用碘酒对芸豆子叶染色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繁殖产生后代,保证了物种的延续。智慧的劳动人民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种豆得豆、种麦得麦,实现了粮食的丰收和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