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 童之侠编著
- 1090字
- 2025-04-22 11:48:36
2 蔡伦日思夜想终于成功发明造纸术

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今属湖南省)人,他改进了造纸术。
在蔡伦那个年代还没有我们现在用于书写的纸。那个时候的字不是写在竹子或木头做成的竹简或木简上,就是写在丝绸做成的丝帛(bó)上。但是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不易携带,丝帛又太昂贵,不可能大量应用。这极大地限制了写字的范围和文化的传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蔡伦便下定决心研究造纸的方法。
蔡伦整天都在思考着怎样才能造出写字的好材料,他不仅白天想,夜里做梦也在想。有一天,他看见桦树的薄树皮非常光滑,便拾了几片,拿着反复观看,觉得这是一种写字的好材料。于是他把桦树皮带回家中,提笔写了几行字。过了几天桦树皮干了,皱巴巴的,字也变了形,试验失败了。但是蔡伦没有灰心丧气,没有放弃,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寻找适合写字的材料。这天,他独自一人到村外去,走到一个水池旁,看见一群小孩从池里捞出稠稠的浆质,摊放在石头上去晒,有的晒干了他们便揭下来玩。他从小孩子手里要来这种东西,左看右看,看了好久,觉得这也许会适合写字。他又向孩子们要了几个薄片,匆匆回到家里,急忙研墨提笔,在上面写起字来,写着写着,他突然兴奋地大声叫道:“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周围的人闻声围了过来,才知道原来是蔡伦为找到写字的好材料而兴奋不已。如获至宝的蔡伦放下笔,马上又跑回了水池边,仔细察看了池子里的浆质,琢磨了很久,又去向村民打听情况。原来,村民常把弹棉花后剩下的烂棉花扔进池子里,时间长了烂棉花就变成了糨糊状。蔡伦仿照这个方法,把破碎的棉织物放进挖好的池子,然后用水浸泡,用棍子搅,搅了几个月,终于使棉织物变成了糨糊状。然后他把这种东西捞出来晾晒,终于得到了薄薄的片子,成了可以用来写字的物美价廉的好材料。

蔡伦纪念邮票
蔡伦后来又不断改进造纸的工艺。他挑选出树皮、碎布、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剪断切碎,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然后再蒸煮,直到所有的原材料都变得很软,再用力捣成糊状,最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经过晾晒,待纸浆干燥后,从席子上取下来,纸张就制成了。因为采用的原料来源广泛,所以造出的纸张价钱便宜,可以大量生产。而且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又薄又轻巧,很适合写字,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纸张逐渐取代了竹简、木简和丝帛,自此沿用了下来。后来,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欧。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8世纪,造纸术被阿拉伯商人带到中亚,后又流传到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造纸术才被欧洲人发现,从而结束了欧洲人使用羊皮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