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 童之侠编著
- 1119字
- 2025-04-22 11:48:37
5 张仲景研究伤寒杂病著书推动医学发展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的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因此,张仲景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社会,兵祸绵延,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也促使他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张仲景10岁左右时,就拜当时一位有名的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能痊愈。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还是上山采药,从不怕苦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张仲景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人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坐在大堂上为群众诊治。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皆大欢喜,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耳朵都冻坏了,心里十分难受。于是,他苦心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最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住捏成耳朵的样子,再用原汤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他让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人们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就不会把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仲景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淡泊名利、一视同仁,他济世救人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