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全3卷)
- 杨天石 傅高义主编
- 33470字
- 2025-04-03 17:54:22
战前的中国军事实力
刘凤翰[1]
一 前言
抗日战争前,中国军事实力,在陆军方面,中央统一番号者有175个步兵师,59个步兵独立旅,43个步兵独立团;9个骑兵师,5个骑兵独立旅,3个骑兵独立团;炮兵4个旅,18个团,15个营;工兵2个团;交通兵3个团;通信兵2个团;宪兵11个团3个营。另税警总团约2个师兵力,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约一个加强师兵力。总计官兵202.9万人。
海军方面,中央海军船舰74艘,东北(第三舰队)海军船舰12艘,广东海军船舰38艘,总计124艘,约68895吨,官兵(含陆队两旅)为20780人。空军9个大队31个中队,战机314架,飞行人员1268人,第一线驾驶员约为53%,地勤人员约2万人。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干部素质,除少数地方杂牌军外,一般来说,都在水平之上。自清末至民初,国家或各省兴办各种新式军事学校,并派学生出国留学,训练大批军事人才,此时军中(陆海空)多军校出身干部,很少有行伍军官。
在编装战纪方面,陆军编制是依照战争理论,视战场需要而定,与日军类同,很理想,很完整;唯装备比较陈旧,缺乏新式武器、重炮或汽、战车,因此有些编制只好空着。战力在轻兵器作战方面还好,很难对付日军野战重炮、战车或毒气;战场经验因多年内部争斗与对外抗日,都还丰富。军纪则好坏参半。海军新舰较少,在日本侵略者眼中,不堪一击。空军是中国新建军力,编制、装备、训练都受日军特别注意,未正式作战过,但日方认为战力不可轻视。
抗战部署计划,是国家决心与日军一战,且要战胜日军,收复失土,重振国威。奈向外购买武器未到,部队无法更换新装备,且部队未编完成,抗战却提前爆发。
抗战前后,中日情报(谍对谍)的工作,都做得很努力,本文略做介绍。
二 军事统帅机构
(一)军事委员会
为全国军事最高机构,直隶国民政府,制订全国防卫计划,设委员长1人,1932年3月8日蒋中正任委员长。1936年12月19日增阎锡山、冯玉祥为副委员长,常务委员5~9人:白崇禧(1936年9月5日任,原为李宗仁)、何应钦(军政部长)、程潜(参谋总长)、唐生智(训练总监)、陈绍宽(海军部长)、李烈钧、朱培德(皆1936年12月13日任)、陈调元(军事参议院院长)、徐永昌(军事委员办公厅主任)(皆1937年5月7日任)。抗战前计9人。
(二)军事委员会主要建制
(1)国防会议(亦称最高军事会议):负责整理全国国防。
议长由军事委员长蒋中正兼,副议长由行政院长(当时亦为蒋中正)兼任。参加会议人员:中央军事机关各首长与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行政院关系各部长(军政、海军、财政、外交、交通、铁道),中央特别指定之军政长官。
国防会议置秘书厅,厅长由参谋总长兼任,副厅长二人,由参谋次长及办公厅副主任兼任。每年开大会一次,必要时可召集临时会议。
(2)办公厅:主任徐永昌,1937年5月7日任。辖高级参谋,专门顾问,机要室,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处。
(3)参谋本部:军令单位,参谋总长程潜,次长熊斌、杨杰。辖总务厅长陈焯、第一厅长龚浩、第二厅长徐祖诒、测量局长黄思基、城塞组长杨杰(兼)。
(4)训练总监部:掌管全国军队教育,总监唐生智,副总监周亚卫、张华辅。辖总务厅、步兵监、骑兵监、炮兵监、工兵监、辎重兵监、交通兵监、通讯兵监、国民军事教育处、军事编译处、政治训练处。同时兼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军步兵学校、陆军骑兵学校、陆军炮兵学校、陆军工兵学校、陆军辎重兵学校及陆军机械化兵学校。
(5)军政部:军政单位,行政院建制,军事委员会指挥,部长何应钦,政务次长曹浩森。辖军务司、军医司、军法司、交通司;兵工署——军械司、技术司、制造司;军需署——财务司、营造司、储备司及总务厅、会计处。
(6)海军部:军政单位,行政院建制,军事委员会指挥,部长陈少宽,政务次长陈良,常务次长陈训泳。辖总务司、军衡司、军务司、航政司、军学司、军械司、海政司、军需司及海军各要港、海军测量局、海岸巡防处。
(7)军事参议院:军事最高咨询、建议和高级军官储备机构,院长陈调元。设军事、政治二研究会,总务、军事二厅。
(8)航空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兼),秘书长宋美龄,常务委员周至柔(兼主任)、黄秉衡、黄光锐,主任参事曹宝清,办公厅主任吴嵩庆。辖三厅:
第一厅厅长周至柔(兼)——设三处:第一处参谋,分作战、组织动员、械弹三科;第二处教育,分军官教育、技术教育两科;第三处人事,分官佐、士兵、军法、医务四科;
第二厅厅长黄光锐(兼)——设二处:第四处技术,分修理、器材两科;第五处建筑,分工程、修缮两科。
第三厅厅长黄秉衡(兼)——设二处:第六处经理,分财务、补给两科;第七处补助,分油料,运输,通信、照相、气象三科;1937年6月设航空发动机修造厂于南昌。
防空委员会:设南京、上海、南昌、洛阳四个总站,及湖南长沙航空处。
(9)资源委员会:主管资源调查研究、资源开发及资源动员。
(10)铨叙厅:厅长林蔚,副厅长殷祖绳,统一管理全国海陆空军人事。[2]
(11)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1936年1月成立,抗战前下设二处一侍卫长室。
第一处:主任钱大钧,负责军事,分三组:第一组总务,负责全部侍从室机关事务管理,委员长驻留、外出一切生活上的供应和安排;第二组参谋,作战指挥、部队训练、国防装备、交通运输、后勤补给、人事经理等参谋总长不能决定者,经此组签注意见,由委员长裁定;第三组保卫,由内卫班(三个分队,每队16人)及内卫大队组成,侍卫长兼组长。
第二处:主任陈布雷,负责政治、经济、外交、党务,分二组:第四组主管政治、经济、中国民党党务及委员长交办机密案件;第五组主管中国国民党高级人员调查、考核及任用。1938年在武汉增设第六组,综理情报、特工业务。[3]
(三)军事委员会其他单位
(1)各部院会长办公室。
(2)军事长官惩戒委员会。
(3)军医设计监管委员会。
(4)审计厅。
(5)政训处。
(6)后方勤务:负责国防交通与战时补给计划(1937年8月,开战后即成立后方勤务部,综理全国作战兵站事宜)。[4]
(7)军事调查统计局:1932年9月组成,1938年8月正式改组。分为军事调查统计局与中央调查统计局。
(8)国际关系研究所:1937年5月成立,专门对日作情报搜集、分析、研究。
[(7)、(8)两项,详后情报搜集]
三 各级指挥单位
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指挥各行营、绥靖公署、冀察政务委员会及各路军、各直辖军。
(一)行营
南昌行营:熊式辉(1936年9月26日),中央军;
广州行营:何应钦(1936年9月26日),中央军;
武汉行营:何成濬(1936年12月1日),中央军;
重庆行营:顾祝同(1937年1月5日),中央军;
西安行营:贺耀祖(代)(1937年1月5日),中央军。
(二)绥署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1932年),晋军;
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湘(1932年),川军;
川康黔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徐源泉(1932年),中央军;
滇黔绥靖公署:主任龙云(1936年8月2日),滇军;
甘肃绥靖公署:主任贺耀祖(1937年1月5日),中央军;
豫鄂皖绥靖公署:主任刘峙(1937年1月5日),中央军;
江苏绥靖公署:主任于学忠(1937年4月28日),东北军;
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1936年9月17日),粤军;
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李宗仁(1937年2月26日),桂军。
(三)冀察政务委员会
委员长宋哲元(1935年12月1日),原西北军。[5]
(四)各路军新派
第一路军:总司令何键(1936年9月13日),湘军;
第二路军:总司令卫立煌(1936年9月13日),中央军;
第三路军:总司令陈诚(1936年9月13日),中央军;
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1936年9月13日),粤军;
第五路军:总司令李宗仁(1937年3月3日),桂军;
第六路军:总司令刘湘(1936年12月8日),川军。
以上为1936~1937年湘、粤、桂、川问题解决后新派,第一路军改为长沙绥靖公署,原路军番号撤销;第二、三路军将用于北上抗日“剿共”,准备代替军心不稳之东北军。
原有:
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亦保留第六军番号),原西北军;
第十路军:总指挥龙云,滇军;
第十一路军:总指挥刘茂恩(亦用第十五军番号),原镇嵩军;
第十五路军:总指挥马鸿逵(亦用第十一军番号),宁夏马福祥回军;
第十九路军:(1936年9月17日恢复原番号,但未见派出总指挥)原粤军;
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亦用第三十军番号),原西北军已成中央军;
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冯钦哉[原为陕西杨虎城第十七路军第七军,第十七路军番号取消(1937年5月1日)前,冯部因反杨虎城叛变,听命中央而扩编为第二十七路军]。[6]
(五)各军(番号空出者,注以空字)
第一军:胡宗南,中央军;
第二军:李延年,中央军;
第三军:曾万钟(代),旧滇军;
第四军:吴奇伟,旧粤军;
第五军:薛岳,旧粤军;
第六军:韩复榘,保留未用;
第七军:(空)前冯钦哉;
第八军:(空)前赵观涛;
第九军:郝梦龄,魏益三军;
第十军:徐源泉,中央军;
第十一军:马鸿逵,宁夏回军;
第十二军:孙桐萱,韩复榘军;
第十三军:汤恩伯,中央军;
第十四军:(空)前卫立煌;
第十五军:刘茂恩,镇嵩军;
第十六军:李韫珩,中央军;
第十七军:(空)前徐庭瑶;
第十八军:罗卓英,中央军;
第十九军:王靖国,晋军;
第二十军:杨森,川军;
第二十一军:唐式遵,川军;
第二十二军:谭道源,川军;
第二十三军:潘文华,川军;
第二十四军:刘文辉,川军;
第二十五军:万耀煌,中央军;
第二十六军:萧之楚,中央军;
第二十七军:刘兴,中央军;
第二十八军:陶广,湘军;
第二十九军:宋哲元,旧西北军;
第三十军:孙连仲,旧西北军;
第三十一军:李默庵,中央军;
第三十二军:商震,晋军;
第三十三军:孙楚,晋军;
第三十四军:杨爱源,晋军;
第三十五军:傅作义,晋军;
第三十六军:周浑元,中央军;
第三十七军:毛秉文,中央军;
第三十八军:孙蔚如,陕军;
第三十九军:刘和鼎,中央军;
第四十军:庞炳勋,国民三军;
第四十一军:孙震,川军;
第四十二军:孙连仲(兼),旧西北军;
第四十三军:郭汝栋,川军;
第四十四军:王缵绪,川军;
第四十五军:邓锡侯,川军;
第四十六军:樊崧甫,中央军;
第四十七军:李家钰,川军;
第四十八军:韦云淞,桂军;
第四十九军:刘多荃,旧东北军;
第五十军:杨渠统,中央军;
第五十一军:于学忠,旧东北军;
第五十二军:(空)后关麟徵,中央军;
第五十三军:万福麟,旧东北军;
第五十四军:霍揆彰,中央军;
第五十五军:曹福林,韩复榘军;
第五十六军:谷良民,韩复榘军;
第五十七军:缪澄流,旧东北军;
第五十八至第六十军(空);
第六十一军:李服膺,晋军;
第六十二至第六十六军(空);
第六十七军:吴克仁,旧东北军;
第六十八至第七十七军(空);
第七十八军:宋希濂,中央军;
第七十九军:夏楚中,中央军;
新编第一军:邓宝珊,陕军;
新编第二军:马步芳,青海回军。[7]
以上正式番号61个军,新编番号2个军;另外第四路军余汉谋所属第一至第五军[第一军:余汉谋(兼);第二军:张达;第三军:李扬敬;第四军:黄任寰;第五军:缪培南]。第五路军李宗仁所属第一至第三军(第一军:廖磊;第二军:李品仙;第三军:夏威)。总计71个军。云南及其他地方尚未组成军。
四 战前的陆军
(一)陆军步兵师
第一师:李铁军,2旅4团,中央军;
第二师:郑洞国,3旅7团,中央军;
第三师:李玉堂,2旅4团,中央军;
第四师:王万龄,2旅4团,中央军;
第五师:谢溥福,3团,中央军;
第六师:周磊,2旅4团,中央军;
第七师:曾万钟,2旅5团,中央军(滇军朱培德部);
第八师:陶峙岳,2旅6团,中央军;
第九师:李延年,2旅4团,中央军;
第十师:李默庵,2旅4团,中央军;
第十一师:彭善,2旅4团,中央军;
第十二师:唐淮源,2旅5团,中央军(滇军朱培德部);
第十三师:万耀煌,2旅6团,中央军(鄂军);
第十四师:霍揆彰,2旅4团,中央军;
第十五师:王东原,2旅6团,中央军(湘军何键部);
第十六师:章亮基,2旅4团,中央军;
第十七师:赵寿山,2旅6团,陕军杨虎城部;
第十八师:朱耀华,2旅4团,中央军(湘军鲁涤平部);
第十九师:李觉,2旅4团,中央军(湘军何键部)
第二十师:孙桐萱,3旅6团,韩复榘军;
第二十一师:李仙洲,2旅6团,中央军;
第二十二师:谷良民,2旅6团,韩复榘军;
第二十三师:李必蕃,2旅4团,中央军(湘军);
第二十四师:李英,2旅4团,中央军(湘军);
第二十五师:关麟徵,2旅4团,中央军;
第二十六师:刘雨卿,2旅4团,川军郭汝栋部;
第二十七师:冯安邦,2旅4团,孙连仲军;
第二十八师:董钊,2旅4团,中央军(旧陕军);
第二十九师:曹福林,3旅6团,韩复榘军;
第三十师:孙连仲(兼),2旅4团,孙连仲军;
第三十一师:池峰城,2旅4团,孙连仲军;
第三十二师:王修身,2旅5团,西北军;
第三十三师:冯兴贤,3团,中央军(西北军);
第三十四师:张葳,2旅4团,中央军(陕军);
第三十五师:马鸿宾,3旅6团,宁夏马福祥军;
第三十六师:宋希濂,2旅4团,中央军;
第三十七师:冯治安,3旅6团,宋哲元军;
第三十八师:张自忠,3旅6团,宋哲元军;
第三十九师:庞炳熏,2旅6团,国民三军;
第四十师:刘培绪,3团,中央军;
第四十一师:徐源泉,2旅5团,中央军;
第四十二师:柳彦彪,2旅4团,陕军杨虎城部;
第四十三师:周祥初,3团,中央军;
第四十四师:萧之楚,2旅5团,中央军;
第四十五师:戴民权,2旅4团,中央军(豫军);
第四十六师:戴嗣夏,2旅3团,中央军(湘军);
第四十七师:裴昌会,2旅4团,中央军;
第四十八师:徐继武,2旅5团,中央军(徐源泉部);
第四十九师:李及兰,3团,中央军;
第五十师:成光耀,2旅5团,中央军(湘军);
第五十一师:王耀武,3团,中央军;
第五十二师:卢兴邦,2旅4团,中央军(闽军);
第五十三师:李韫珩,2旅6团,中央军(湘军);
第五十四师:郝梦龄,2旅4团,中央军(原魏益三部);
第五十五师:李松山,2旅4团,中央军;
第五十六师:刘尚志,2旅6团,中央军;
第五十七师:阮肇昌,2旅4团,中央军;
第五十八师:俞济时,2旅5团,中央军;
第五十九师:韩汉英,3团,中央军(旧粤军);
第六十师:陈沛,3团,中央军;
第六十一师:杨步飞,3团,中央军;
第六十二师:陶柳,2旅6团,中央军(湘军何键部);
第六十三师:陈光中,2旅4团,中央军(湘军何键部);
第六十四师:武庭麟,2旅5团,中央军(原镇嵩军);
第六十五师:刘茂恩,2旅5团,中央军(原镇嵩军);
第六十六师:杨效欧,2旅6团,晋军;
第六十七师:李树森,2旅4团,中央军;
第六十八师:李服膺,2旅6团,晋军;
第六十九师:杨澄源,2旅6团,晋军;
第七十师:王靖国,2旅6团,晋军;
第七十一师:郭宗汾,2旅4团,晋军;
第七十二师:陈长捷,2旅4团,晋军;
第七十三师:刘奉滨,2旅4团,晋军;
第七十四师:李汉章,2旅4团,韩复榘军;
第七十五师:宋天才,2旅4团,中央军(原镇嵩军);
第七十六师:张钫,2旅4团,陕西地方部队;
第七十七师:罗霖,2旅4团,中央军(湘军);
第七十八师:李文,2旅4团,中央军;
第七十九师:陈宝安,2旅5团,中央军;
第八十师:陈琪,2旅4团,中央军;
第八十一师:展书堂,2旅4团,韩复榘军;
第八十二师:张刚,3团,中央军;
第八十三师:刘戡,2旅4团,中央军;
第八十四师:高桂滋,2旅4团,中央军(晋军商震部);
第八十五师:陈铁,2旅4团,中央军;
第八十六师:高双成,2旅5团,陕西井岳秀部;
第八十七师:王敬久,2旅4团,中央军;
第八十八师:孙元良,2旅4团,中央军;
第八十九师:王仲廉,2旅4团,中央军;
第九十师:欧震,3团,中央军(旧粤军);
第九十一师:冯占海,3旅7团,原东北义勇军;
第九十二师:陈烈,3团,中央军;
第九十三师:甘丽初,3团,中央军;
第九十四师:朱怀水,3团2营,中央军;
第九十五师:罗奇,2旅4团,中央军;
第九十六师:赵锡光,3团,中央军;
第九十七师:孔令恂,3团,中央军;
第九十八师:夏楚中,2旅4团,中央军;
第九十九师:傅仲芳,2旅4团,中央军;
第一○○师:马步芳,步兵3旅6团,骑兵1旅2团,炮兵1团,工、轻各1营,甘青回部马家军;
第一○一师:李俊功,2旅4团,晋军;
第一○二师:柏辉章,2旅4团,黔军王家烈部;
第一○三师:何知重,2旅4团,黔军王家烈部;
第一○四师:李家钰,3旅10团,特务大队5营,川军李家钰;
第一○五师:高鹏云,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
第一○六师:沈克,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原石友三投张学良部队;
第一○七师:金奎璧,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
第一○八师:张文清,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
第一一一师:常恩多,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
第一一二师:霍守义,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
第一一三师:周光烈,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
第一一四师:牟中珩,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
第一一六师:周福成,2旅4团,1937年5月东北军改编而成;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分调各地。自1937年5月由3团师改编为2旅4团师,撤销第一○九、第一一○、第一一五、第一一七、第一一八、第一一九、第一二○、第一二九师番号,保留第一○五、第一○六、第一○七、第一○八、第一一一、第一一二、第一一三、第一一四、第一一六、第一三○师及第九十一师。)[8]
第一二一师:吴剑平,3团,黔军,中央干部进入;
第一二二师:王铭章,3旅6团,川军,孙震部;
第一二三师:曾宪栋,3旅6团,川军,孙震部;
第一二四师:孙震(兼),3旅6团,川军,孙震部;
第一二五师:陈鼎熏,2旅5团,川军,邓锡侯部;
第一二六师:黄隐,2旅5团,川军,邓锡侯部;
第一二七师:马毓智,2旅4团,川军,邓锡侯部;
第一二八师:邓锡侯(兼),2旅4团,川军,邓锡侯部;
第一三○师:朱鸿熏,2旅4团,东北军;
第一三一师:陈离,2旅4团,川军,邓锡侯部;
第一三二师:赵登禹,2旅4团,宋哲元军;
第一三三师:杨汉域,2旅4团,川军,杨森部;
第一三四师:夏炯,2旅4团,川军,杨森部;
第一三五师:杨汉忠,2旅4团,川军,杨森部;
第一三六师:陈光藻,2旅4团,川军,刘文辉部;
第一三七师:刘元塘,2旅4团,川军,刘文辉部;
第一三八师:唐英,2旅4团,川军,刘文辉部;
第一三九师:黄光华,3团,晋军商震部;
第一四○师:王文彦,3团,黔军;
第一四一师:宋肯堂,3团,宋为中央干部,部队为晋军商震部;
第一四二师:吕济,3团,中央军;
第一四三师:刘汝明,2旅4团,宋哲元军;
第一四四师:郭熏祺,3旅7团,川军,刘湘部;
第一四五师:饶国华,3旅6团,川军,刘湘、唐式遵部;
第一四六师:范绍增,3旅6团,川军,唐式遵部;
第一四七师:杨国桢,3旅6团,川军,潘文华部;
第一四八师:陈万仞,3旅6团,川军,潘文华部;
第一四九师:郭昌明,3旅6团,川军,王缵绪部;
第一五○师:廖震,3旅6团,川军,王缵绪部;
第一五一师:莫希德,2旅4团,粤军,余汉谋部;
第一五二师:陈章,2旅4团,粤军,余汉谋部;
第一五三师:张瑞贵,2旅4团,粤军,余汉谋部;
第一五四师:巫剑雄,2旅4团,粤军,香翰屏部;
第一五五师:李汉魂,2旅4团,粤军,余汉谋部;
第一五六师:邓龙光,2旅4团,粤军,余汉谋部;
第一五七师:黄涛,2旅4团,粤军,李扬敬部;
第一五八师:曾友仁,2旅4团,粤军,黄任寰部;
第一五九师:谭邃,2旅4团,粤军,余汉谋部;
第一六○师:叶肇,2旅4团,粤军,余汉谋部;
第一六一师:许绍宗,4旅8团,川军,刘湘部;
第一六二师:彭诚孚,2旅4团,川军;
第一六三师:陈兰亭,2旅4团,川军,王缵绪部;
第一六四师:张邦本,2旅6团,川军;
第一六五师:鲁大昌,3旅6团,甘肃地方部队;
第一六六师:郜子举,2旅4团,中央军;
第一六七师:杨榘统,2旅4团,鄂甘部队合编;
第一六八师:马鸿逵(兼),3旅6团,宁夏马福祥军;
第一六九师:武士敏,2旅4团,陕西杨虎城部改编,已成中央军;
第一七○师:徐启明,2旅4团,桂军廖磊部;
第一七一师:杨俊昌,2旅4团,桂军杨腾辉部;
第一七二师:程树芬,2旅4团,桂军廖磊部;
第一七三师:贺维珍,2旅4团,桂军夏威部;
第一七四师:王赞斌,2旅4团,桂军夏威部;
第一七五师:莫树杰,2旅4团,桂军李品仙部;
第一七六师:区寿年,3团,粤军(原十九路军留桂部队编成);
第一七七师:李兴中,2旅5团,陕西新编部队。[9]
以上169个正规步兵师,为国军抗日作战的主力,中央军战力最强,旧西北军宋哲元、孙连仲、韩复榘等部,及桂、粤、滇、湘等军都是比较善战之部队。东北军已分散,士气不振,战力较差。晋军、川军装备较差,战力不强,唯晋军傅作义善战。
(二)陆军新编步兵师
新编第二师:金宪章,百灵庙大捷收编伪军,归傅作义节制;
新编第八师:蒋在珍,3团,中央军(黔军);
新编第十师:刘正富,3团,云南龙云部,后属第五十八军;
新编第二十师:王继祥,3团,中央军,后属第一○○军;
新编第二十五师:李根固,3,中央军,直属军委会;
新编第三十五师:王劲哉,3团,由杨虎城第十七师第四十九旅扩编而成。[10]
以上总计陆军步兵175个师。
(三)陆军步兵独立旅
自第一至四十六旅,缺第二十二、第四十一、第四十二、第四十三旅,实有42个旅,另有新编第三、第七、第十一旅,暂编第三、第四、第五、第十一、第十二旅(皆二团旅)。云南陆军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七、第九旅(三团旅,等于师)及西北补充旅,第二十九军特务旅、第三路军(韩复榘)手枪旅等,总计59个旅(各地方警备旅、税警旅不计)。
(四)陆军步兵独立团
计43个团。[11]
(五)陆军骑兵师、旅、团
骑兵第一师:彭毓斌,3团,晋军;
骑兵第二师:孙长胜,3团,晋军;
骑兵第三师:徐良,3团,旧东北军;
骑兵第四师:王奇峰,3团,旧东北军;
骑兵第五师:马步青,骑兵2旅4团,步兵1旅2团,炮、特各1团,甘青马家回军;
骑兵第六师:刘桂五,3团,旧东北军;
骑兵第七师:门炳岳,3团,中央军;
骑兵第九师:郑大章,3旅6团,宋哲元军;
骑兵第十师:檀自新,3团,旧东北军。
(东北军骑兵师由6师缩编为4师)
骑兵旅有第一、第二、第十、第十三、第十四旅(2团旅),另3个独立团。
(六)陆军炮兵旅与团
炮兵第一、第二、第六、第八旅(各辖2团),炮兵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七团,皆中央军;另晋军(阎锡山)炮兵第二十一至三十团10个团;第三路军(韩复榘)炮兵3个团。总计炮兵4旅18个团又15个营(各军师属炮兵团、营、连不计)。
(七)其他部队
(1)装甲兵1个团(保密未公开),团长杜明,战车1营,炮兵2营,高炮1营,中央军。
(2)税警总团:辖2支队,每支队辖步兵3团及炮、工、辎、通各1营,骑、警、特、教导各1连,等于两个整编(3团)师。
(3)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辖步兵3团,军士、炮、工、通、辎各1营,高射炮、特务各1连,等于1个加强师。
(4)其他兵种:工兵2团,交通兵3团,汽(机)车、铁道、铁甲兵各1团,通信兵2团,宪兵11团3营。[12]
以上总计官佐13.6万人,士兵189.3万人,合计202.9万人。另外新疆约有部队10个师,不在中央番号、人数之内。[13]
此外,中共红军约2万人,在陕北与地方红军混合。抗战后,经谈判,由政府改编,初称第八路军,旋改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辖第一一五师(林彪,1200人)、第一二○师(贺龙,6000人)、第一二九师(刘伯承,8000人),另陕北警备旅(萧劲光,4000人)。[14]
五 战前的海空军
(一)海军
抗战前中国海军未统一,暂分下列三部。
(1)中央海军,由中央补给,辖:
△第一舰队:计14艘舰艇。
巡洋舰——海容、海筹(各2950吨),宁海、平海(各2600吨);
辎巡洋舰——逸仙(1500吨),大同、自强(各1050吨);
炮舰——永健、永绩、中山(各860吨);
驱逐舰——建康(390吨);
运输舰——定安(1242吨)、克安(3318吨)、普安(2305吨)。
△第二舰队:计19艘舰艇。
炮舰——德胜、威胜(各932吨,日人称飞机水上母舰),楚有、楚泰、楚同、楚源、楚观(各740吨),永绥(600吨),江元、江贞(各550吨),民权、民生(各460吨),威宁(418吨);
浅水炮艇——江犀、江鲲(各140吨);
鱼雷艇——湖鹏、湖应、湖瑞、湖隼(各916吨)。
△练习舰队——应瑞(2460吨)、通济(1900吨)。
△巡防队:炮艇——顺胜、勇胜(各280吨),义胜(350吨),仁胜(270吨),海宁、江宁、绥宁、威宁、肃宁、崇宁、义宁、长宁、正宁、抚宁(各250吨),计14艘舰艇。
△测量队:6艘舰艇。
测量舰——甘露(1362吨)、日(500吨)、青天(299吨)、武胜(740吨);
测量艇——诚胜(270吨)、公胜(280吨)。
△鱼雷艇游击队:辰字、宿字(各90吨),列字、张字(各62吨),计4艘舰艇。
△雷电学校(即中央海军学校)。
练舰——自由中国(约1000吨),同心、同德(各约500吨);
快艇大队——文天祥队、史可法队、岳飞队、颜杲卿队(后拨广东)等分队。计英式快艇12艘(每艘约10吨)、德式快艇2艘(各约30吨)。
以上中央海军计74艘舰艇。
(2)第三舰队,原为旧东北海军,战时由华北政务委员会(宋哲元)补给。
△巡洋舰——海圻(4300吨)、海琛(2950吨);
△运输舰——定海(1100吨)、镇海(2780吨),日称伪装巡洋舰;
△驱逐舰——同安(395吨);
△炮舰(或炮艇)——永翔、楚豫(各780吨),江利(550吨),海鸥、海鹤、海清、海燕、海骏、海蓬(各约190吨)。
以上共12艘舰艇。
(3)广东海军,由广东江防司令部(前第四舰队)指挥,广东省补给。
△轻巡洋舰——海周(1050吨);
△练习舰——肇和(2600吨);
△运输舰——海瑞(吨位不详)、福安(1700吨);
△炮舰——海虎(680吨),海强、广金、广澄、海继、江大、江巩、安北(各约250吨),舞凤(吨位不详,日称伪装炮舰);
△河用炮舰——坚如、执信、湖山、光华、智利、金马、飞鹏、江澄、平西、江平、靖东、广安、广源、利琛、绥江、海鸥(另一海鸥炮舰在第三舰队)、珠江、西兴、仲元、仲凯、新松江(60~220吨);
△鱼雷艇——鱼雷一号、鱼雷二号、鱼雷三号、鱼雷四号(各约62吨)。
广东海军计38艘舰艇。
总计全国军舰(艇)124艘,总吨位约在68895吨,实有官兵(连同陆战队2个独立旅)约20780人。[15]
(二)空军
中国空军成立较晚,但素质颇佳,且全国统一。其实有数量及配备如下表。
抗战前中国实有空军部队兵力

续表

以上共分9个大队及直属队,其编组驻地如下:
第一大队——第一、第二队,驻南昌;
第二大队——第九、第十一、第十四队,驻广州;
第三大队——第七、第八、第十七队,驻句容;
第四大队——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队,驻南昌;
第五大队——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二十八队,驻南昌;
第六大队——第三、第四、第五、第十五队,驻南京;
第七大队——第六、第十二、第十六、第三十一队,驻西安;
第八大队——第十、第十九、第三十队,驻南昌;
第九大队——第二十六、第二十七队,驻蚌埠;
直属队——第十三队驻襄阳,第十八队驻广州,第二十队驻孝感,第二十九队驻广州。
实有飞行人员1268人,第一线驾机作战者约53%,地勤人员约2万人左右。[16]
六 国军干部素质
(一)陆军
正规陆军此时干部素质多在水平之上,但各军系渊源不同,领导人作风各异,干部所来学校有别,训练方式不尽一样,故所表现的气质则不大相同,现分别论述于后。
1.中央军
1923年黄埔建校建军开始,1924年11月至1925年2月,组教导团第一、二团,连同广州粤军,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军,4月编为党军第一旅,旅扩编为师(师长何应钦),又增第二师(师长王懋功),8月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中正任军长。9月有第二次东征。1926年2月,第一军发展成5个师,军长何应钦,第一至第三师,师长王柏龄、刘峙、谭曙卿,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其中第三、第十四师为旧粤军,其他3个是第一军的种子部队,也是中央军发展的开端。
此后经过北伐(1926年7月至1928年7月)、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斗争、宁汉分裂、“清党”与中共军队南昌起义,至1928年7月,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北伐军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军队像滚雪球一样,时有6个军团、20个军、64个师、5个混成旅及警卫军、炮兵、铁甲车等特种部队约55万人,占苏、浙、闽、皖、赣等富饶区域及京沪要地,并掌控全国政府。
当然这些军队除原中央军外,包括闽军、浙军、苏军、皖军、赣军(前孙传芳五省联军)及鄂军、湘军、粤军、黔军、滇军、直鲁联军。其中有些部队干部素质颇高,再经编遣会议、中原大战、“剿共”作战以及对日“一·二八”战役,榆关、热河、长城等战役,多次整编混合,至抗战前形成一支79个师的中央军,战力最强,干部素质甚佳,士气旺盛,也是日军认为必须击毁的部队。
此时干部,除原中央军早期干部及收编各军原有干部外,主要来自于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1930年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以新设的各专科学校。
(1)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开学,1925年6月第一期654人毕业,同年9月第二期449人毕业,1926年1月第三期1233人毕业,同年10月第四期2645人毕业,1927年8月第五期1480人毕业,第六期1929年2月黄埔毕业718人,同年5月南京毕业3634人,第七期1929年12月南京毕业852人,第八期1933年5月毕业1545人,第九期1934年5月毕业654人,第十期1936年6月毕业940人,1937年1月毕业1561人。抗战前计10期,毕业学生16365人。[17]
黄埔军校是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铲除割据国内各军事集团,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建立革命民主的国民政府。孙中山逝世后,由蒋中正承其遗志,完成北伐及全国统一大业。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及边疆与少数中共党员。毕业后,除少数回边疆、各地以及中共红军外,90%以上皆投入中央军(国民革命军)各部队,充当各级干部——队职官、参谋官、军校教官等职务,或再经专科学校受训,以增强军事专科知识,或升入陆军大学。抗战前彼等所担任职务,第一期年长者如胡宗南,已升至少(中)将军长,关麟徵、黄杰等皆为少将师长,第四期高魁元、刘玉章等,在中(上)校团长阶段,第四期以后多任中下级军官。[18]
(2)各军事专科学校:
△陆军步兵学校,1931年1月筹备,1932年2月开学,全校教职员3200余,为在职军官,施以进修专业训练,抗战前训练实况如下。
学员队:修步兵专门学术,为期12个月,共办5期;
校官研究班:修典范令及战术课程,为期6个月,共办20期,后拨入陆军大学;
技术训练班:以劈刺、射击、体操为主,为期6个月,初办5期,后办近战班5期;
机关炮干部训练班:为期6个月,共办4期;
射击训练班:为期3个月,共办25期;
重机关枪训练班:为期3个月,办21期;
战防炮训练班:为期3个月,办2期;
迫击炮训练班:为期3个月,办20期;
另有军士教导团、军官干部训练班等,是中央军再教育,包括思想教育的大混合。[19]
△陆军炮兵学校:1931年4月筹备,12月15日开校,召训人员,分下列5种。
普通科学员班:训练观测、通讯、射击及战术。第一期9个月,毕业92人;第二期14个月,由德国顾问任教,毕业112人;第三期12个月,毕业131人;第四期12个月,毕业63人;第五期,137人在校,未毕业即抗战爆发。
校官召集班:1934年3月24日开训,第一期25人毕业,第二期23人毕业,第三期13人毕业,第四期19人毕业,第五期44人1937年8月毕业。皆在校一年。为抗战时炮兵中上级中坚干部。
上尉训练班:1934年底开办,每年两次,抗战前办5期:第一期60人,第二期46人,第三期46人,第四期39人,第五期52人。
中少尉训练班:1935年开办,每年两次,抗战前办4期,分别为58人、66人、91人、153人毕业;
要塞炮兵军官讲习班:1933年开办,在校4个月,抗战前办8期,计156人,要塞炮兵军士讲习班,亦办8期,计439人。
△陆军骑兵学校:1933年3月1日成立,分马术、战术两科及校官班,调训在职骑兵军官。唯抗战前所训练人员不多,马术(甲)15人,马术(乙)116人,军官班58人。[20]
此外同类学校尚有陆军工兵学校、陆军通信兵学校、陆军辎重兵学校、陆军机械化学校。
(3)其他军事学校: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兵工学校、军需学校、军医学校、兽医学校、宪兵学校、多自北京政府传承接收续办。[21]
(4)陆军大学:此是自清末所办之陆军最高学府,其毕业生分散在全国各军系中,素质甚高。中央军早期陆大出身者多从收编各军时进入。该校1931年从北平迁往南京。抗战前,国民政府承办招生第十至第十五期,特别班第一至第三期,是中央军军官升学进修之所,所学为大兵团指挥作战、战略战术、参谋要务、国防计划、后方勤务、国家总动员等。[22]
(5)(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此为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全国规模最大、教学最完整的军事学校,从1912年创办,至1923年停办,共毕业9期学生,先后有6574人毕业,分散在全国各军中;初在中央军者有陈诚、刘峙、顾祝同、熊式辉、张治中、陶峙岳、周至柔、罗卓英等多人,由各地方军进入中央军者有万耀煌、上官云相、薛岳、余汉谋等,其他如桂系白崇禧、黄绍竑、李品仙、黄琪翔等,晋军傅作义、陈长捷、楚溪春等。这些人因毕业较早,早期者多已成名,晚期者亦在军中旅、团长之列。[23]
(6)云南讲武学校:初称云南讲武堂,清末1909年开办,1912年一度停办,旋恢复并改称云南讲武学校,至1927年结束,共办20期,毕业学生近3000人,多在旧滇军中服务,1924年黄埔建校时,王柏龄带此学校教职员或队职官多人参加,故与黄埔军校关系甚为密切。[24]
(7)国外留学生:日本士官有何应钦、王柏龄、杨杰、汤恩伯等多人;日本陆军大学有陈义、熊斌;美国西点军校有温应星、王赓,弗吉尼西军校有孙立人(后三人皆先后在税警总团任职)。
(8)另一批军官为各省讲武堂——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各军训练班或行伍出身,有多年战场经验。
由上可知,中央军的干部,虽以黄埔军校为主,但也来自多种管道,经中央短期召集训练,使其中央化,并建立以三民主义为信仰的军队骨干。此一阶段,对内“围剿”由苏联支持的中共红军,对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东北军
此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东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初年,发展成的一支部队,亦称奉军。人员最多时有30多万人,有自己的海军与空军。“九一八”前是全国装备最精、人员足额、待遇最优的部队。干部来自陆军大学、保定军校、北京(洋)政府所办陆军各专门学校、日本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及美军西点军校,[25]及自办之东北讲武堂(亦称东三省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1919年开办,初全部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办学(日式),1922年再改为保定军校教学办法,1928年东北易帜,共办8期,毕业学员3569人,张学良即第一期毕业生。后续办3期,调训人员5300余人,是全国承认的“军校学历”,至“九一八”停办。此批干部大部分服务于东北军,小部分流于中央军或各军系及各省军。此外,张作霖办有东三省军士教导队、东北陆军军官教育班,张学良办有高级军学研究所,炮兵、军械研究所等10余所。[26]
由此可知东北军干部相当优秀。
3.旧西北军
北伐时第二集团军,是冯玉祥自民国初年(1914)所统中央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在军系混战中发展而成,一度称国民军,至北伐完成,已控有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6省,基本部队近20万人。有9个方面军,其高级干部皆其第十六混成旅之营、连长。干部除少数陆军大学或保定军校出身外,多为本军自办训练班(又称随营学堂)训练,部分为行伍出身。
1925年初,在张家口,由苏联及中共协助,创办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招收700人,分步、骑、炮、工科,聘苏联教官授课。[27]冯在北方多处招怨甚深,引起各军系——奉军(张作霖)、直军(吴佩孚)、直鲁联军(张宗昌)、晋军(阎锡山)联合“讨赤”之战,冯军大败,退往五原。时冯玉祥认为自训干部水平不够,想以留苏学生,或此干部学校学生更换一批干部,而有韩复榘、石友三、张自忠等数位将领率部队投入阎锡山部。[28]故知旧西北军干部素质欠佳。
4.晋军(阎自称晋绥军)
北伐时第三集团军,是阎锡山在山西发展而成的一支部队,有14万多人,严格地说,晋军包括三部分。
(1)商震的第三十二军,此系直隶(河北)部队,依靠阎,民国初年南北战争时,即入湘作战,北伐后商震与蒋中正关系甚佳,北方军情多由商向蒋提供,故商先后任河北省、河南省政府主席;
(2)徐永昌部(第三十三军,抗战前军长已改为孙楚),原为国民三军,徐与阎锡山、蒋中正交往都很好,抗战前,徐已升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29]
(3)即阎的嫡系部队。中原大战后,阎部退回山西,阎去大连暂避。“九一八”后,阎返太原,收回山西兵权与政权。再任军委会副委员长。晋军干部水平很高,多日本士官(阎为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保定军校等毕业生。
5.桂军
是由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所经营的广西部队,北伐时为第四集团军,此时约8万人,干部白、黄皆保定军校出身,李为广西将校讲习所出身。1937年4月,重新接受中央军番号,编为陆军第一七○至第一七六师(2旅4团);干部即原有之桂、粤军干部,多为陆军大学、保定军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等毕业生,亦有日本士官等毕业生(如刘斐等人,刘经日本陆军步兵专门学校,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桂系部队干部很整齐。另一特点是,桂系养有一些文职人才,办刊物做宣导,数度想问鼎中央。[30]
6.滇军
有6个3团旅,约4万余人,控在龙云之手,此批部队,干部多云南人,龙为云南讲武堂四期毕业,一生在滇军服务,其部队干部较一般省军为佳,有法式武器装备,抗战后编为第六十军——第一八二、第一八三、第一八四师,在徐州会战,有杰出表现。[31]
7.其他
何键的湘军,余汉谋的粤军,刘湘等数支川军及黔军、陕军、西北宁夏回军(马鸿逵)、甘肃回军(马步芳),干部虽都是自选,但也多来自陆军大学、保定军校、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或各省各军自办军事学校,干部素质湘、粤军较佳,其他平平。
(二)海军干部
1.中央海军高级干部
多来自福建海军学校与福建海军制造学校(1926年并入海军学校),前者训练航海、管轮,后者培养设计、制造和轮机等人才。
福建海军学校,1913年改名海军学校,1913~1930年,驾驶毕业493人,管轮毕业290余人,部分送往国外深造,以英国为主,法、日、奥、美都有,1929年聘英国海军军官任教。1930年至抗战前,又招考4届,各届分别为97人、95人、47人、93人。这批人才在抗战前先后毕业,出国深造或投入海军。[32]
中央海军干部,另一来源为烟台海军学校(1912~1928),原为清廷烟台海军学堂,专门培养海军驾驶军官,学制5年,在烟台本校读3年(初级),再转入吴淞海军学校(1914~1920)读两年(高级),算烟台海军学校毕业。办5期,毕业学生209人。吴淞海军学校停办后,5年全部在烟台读,又办6期,连同前期,毕业学生366人,投入海军服务。此外还有:(1)海军军官学校,1912年10月在南京开办,授以海军高等科学,仅办2期,1914年停办,大部分人员转入吴淞海军学校。(2)海军雷电学校,1915年用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旧址开办,初设鱼雷、无线电两班,三届毕业84人,1917年改为鱼雷、枪炮两班,至1927年停办,共21期,毕业近400人。(3)海军飞潜学校,1918年在马尼开办,招初中毕业学生,学制8年又4个月,前3年高中课程,后5年4个月,分飞机、船体、轮机等班。1923年毕业56人,多入船政局服务。1926年5月并入福州海军学校。(4)海军军医学校(1917~1930),训练海军医务人员,共毕业218人,参与海军或社会医务工作。
上述海军学校,多民国初年设立,或承传清末之海军学堂,与执政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有些距离。国民政府在南京建雷电学校,实际上是中央新办海军学校。1932年7月招第一期学生50人,分航海、船艺、鱼雷、枪炮等班,学兵300人,分布缆、轮机、鱼雷、通信等班;1935年3月,第二期招学生50人,学兵300人,分班方式与第一期同;1936年6月,招第三期班132人,初中毕业生120人,后者编为艺徒队;1937年6月,招第四期学生134人,教学内容以英国海校为蓝本,是中央准备建新海军之开始。[33]
一般下级干部或士官,多来自海军练营,此“营”1886年设于刘公岛,称海军练勇学堂。1916年移烟台,招舱面、信号、鼓号等练兵400人、轮机练兵80人,皆两年毕业。1926年移马尾,1929年再增招练兵400人,1934年扩充编制,设练兵1000人。至1939年6月底,毕业舱面练兵34届,轮机练兵19届,信号练兵12届,鼓号练兵18届,总计数千人。1929年有枪炮士班,1933年有万国通语训练班,1934年有电信练兵,至1938年止,各毕业数百人。在抗战中增设炮队、布雷队,参加受训者1138人。[34]
1931年6月,新建海军鱼雷营,分学生、士兵两组,以学电信为主,第一届1932年6月毕业29人;第二届1934年12月毕业28人。分派海军各舰电台见习。电信练兵89人,分两班训练,又设雷机班,二届毕业23人。[35]
2.东北海军干部
初来自葫芦岛航警学校,1922年开办。第一、第二期各毕业47人、33人。“九一八”后,学校迁至刘公岛。1929年12月从哈尔滨东北商船学校转入修学二年航海学生26人,作为第三届甲班,1931年10月再转入修学一年半学生23人,作为乙班,前者1931年8月毕业于刘公岛。1933年8月学校迁青岛,改名青岛海军学校,后者1934年8月毕业于青岛。第四届67人,1936年10月毕业。以上即为东北海军干部,水平很高。1937年抗战爆发,11月学校迁宜昌,1939年8月再迁万县,1941年停办,第五届毕业40人。[36]此时海军已中央化,但大部船舰被击毁。
3.广东海军干部
部分来自前述中央海军各校,部分来自黄埔海军学校,属广东省,学制6年,1912年由前广东水师兼办的工业学堂改名开办,1917年改名广东海军学校,1922年停办,三届毕业136人,多在广东海军服务。[37]
(三)空军干部
此时中国空军完全统一,包括东北空军、广东空军。1931年春,中央航空学校在杭州笕桥成立,首先办高级班,包括南苑航空学校、东北东培学校、广东航空学校、云南及山西等航空学校毕业生,或国外留学生。毕业后任学校教官或空军军官,续招各期学生,分飞行、机械,各招150人,抗战前共招9期,投入中国空军服务,1934年成立洛阳分校,1937年停办,1936年7月广东空军由黄光锐率领北飞投中央,同时建广东分校,继续训练飞行人员。抗战时与中央航校一同迁往昆明。
另广西柳州航空学校,第一期30人,第二期60人,1937年4月,广西问题和解,广西空军并入中央,广西柳州航校第三届学生入中央航校,学校撤销。[38]
七 陆军编装战纪及其他
(一)陆军编制
陆军编制,当时中央规定有二。
其一,每师3个步兵团,另师部直属特种兵——炮、骑、工、辎重、通信等连(或营)及卫生队,此师多轻装备,为“追剿”中共军队而用。
其二,每师2个步兵旅4个步兵团,另师部直属炮兵团,工兵、通信兵、辎重兵营,特务连、卫生队、探照灯排,此为准备对日抗战之用。
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小炮排。团直辖步兵炮(八二迫击炮)连,通信、特务排,全团编制官兵约2000人。但实际各团多缺额,当时因招兵不足,少数的“逃兵”,以及半公开的“吃空额”,作为各级主官(连长至军长)的补助。每团有1700人已经不错。
3步兵团师,或2步兵旅4步兵团师之师直属部队,因缺少人员装备,一般有什么用什么,无法按规定配备,使师直属部队火力大大减小。马步芳第一○○师有炮兵团,第三十八师(张自忠)有炮兵两营,另外有炮兵营者不多。
此时陆军番号虽大部全国统一,但所辖除前述3步兵团师及2旅4步兵团师外,尚有2旅5步兵团(多1个补充团)师、2旅6步兵团师、3旅6步兵团师、3旅7团(6步兵团1补充团)师,及第一○○师(马步芳)2步兵旅6步兵团、1骑兵旅2骑兵团、1炮兵团师(详前文)。
(二)陆军装备
1.中央军
以中正式步枪为基准,骑、炮兵用中正式马枪(中正式步枪与捷克式7.9厘米步枪类同)。驳克枪(德制自来得,可连发,近距离冲锋之用),手枪,重机枪(营机枪连6挺),轻机枪(每步兵连6挺),小炮(每营2门),步兵炮(八二迫击炮)每团步炮连4门,山炮或野炮(以75厘米口径为准)每师炮兵团36门。
这是中央军编制武器,实际上步兵团大致相同,而特种兵——炮、骑、工、辎、通信则不尽相同,炮兵多集中使用,师炮兵团、营或连有的有,有的无。至枪支,有什么枪就用什么枪,外国进口的俄、德、捷克、意、日、英等都有。中国自制的,上海兵工厂较佳,其次为汉阳、金陵、广州、福建、开封、华阴、巩县等,口径为7.9厘米或6.5厘米两种,尽可能使一个团或一个营枪支口径一样,以便作战时子弹可相互交换使用。有些步枪还是从清末新军或民国初北洋军传承下来,仍继续使用。[39]
2.东北军
武器装备因张作霖与日本关系密切,多用日式武器,如第五十三军使用日本明治30年式(俗称金钩步枪),第五十一军即使用明治38年式,皆6.5厘米口径。沈阳兵工厂,炼钢甚好,所产武器全国最精,大部装备东北军之用。张学良请德技师研究制成的八八式火炮,“九一八”被日军所获,抗战时此炮轰遍全中国。
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派两个军以“和平”姿态入关,结束中原大战,收编战败的阎(锡山)、冯(玉祥)军,入主北平,与蒋中正(南京)平分天下(中国)。惜“九一八”错判形势,失去东北,部队损失60%左右,[40]热河之战,其部将汤玉麟不战而逃,全国舆论哗然,张学良引咎辞职。其部队在关内收容补充,被中央改编为5个军、19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3个炮兵旅,还有近20万人。[41]
东北军因失掉兴起的老家东北,士气不振,再经中共人员的统战工作,唱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歌。1935年,东北军由张学良带往西北“剿共”失利,1936年12月12日,爆发西安事变,稍后张学良被判交军事委员会看管10年,东北军群龙无首,王以哲(第六十七军军长)被部属所杀。至抗战前一个多月,东北军由三团师改为二旅四团师,撤销8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炮兵分编各师或编入中央部队,此时东北军完全由中央直接指挥,抗战时在各战场皆有英勇表现。
3.旧西北军
除北洋政府承传的武器外,有大量苏联援助武器。中原大战后,宋哲元军用大沽兵工厂,韩复榘军用德州、济南兵工厂,都是少量的轻(步兵)武器,另外则是中央拨发或自己向国外购置(火炮)。宋军炮兵分配各师,韩军有炮兵三团,集中使用。
4.晋军
部分是北洋政府传承,阎锡山与日本人有微妙关系,所以中原大战后他逃到大连。晋军有太原兵工厂,惟此厂炼钢较差,所产轻武器性能不佳。1930年出产一种冲锋枪(称手提式),曾赠给冯玉祥80支,用于中原大战,性能亦差。晋军有炮兵10团,集中使用。
5.桂军
所用武器部分为民国初年陆荣廷、谭浩明、沈鸿英等遗留下来,部分是北伐时收自各地方部队,广西是比较贫穷省区,此时采精兵政策(只有6个步兵师),故装备不错。抗战前由广西绥靖主任李宗仁统辖。桂军(系)有些许人才,李宗仁待人宽厚,数度想问鼎中央。
6.粤军
从李济深、陈济棠到余汉谋,是一支强而精的部队,人数超过10万人;广东是富饶省区,有广州兵工厂,重武器由港口自国外进口,装备较佳。广东陆军由余汉谋接受中央改编,共编10个师(第一五一至第一六○师),每师有炮兵、工兵、辎重兵、特务兵(师卫队)各1营,骑兵、通信兵各1连,电信1队,军医院1所,是当时中国陆军建制、装备最佳部队。
7.川、滇、黔等军
数支川军,以刘湘部队装备较完整,四川有兵工厂,可自制较好武器,其他各支部队装备较差;滇军装备较佳,有部分法式装备;黔军与滇军交往较密切,装备尚可;何键湘军多中央化,装备为与中央军类同。
8.陕、宁、甘等军
陕军此时已中央化,陕西省有天水兵工厂,陕军装备平平;宁夏马鸿逵师随韩复榘军在河南、山东跑过数年,马鸿宾师则留宁夏,皆装备不错,宁夏很富有,武器外购较多;甘肃马步芳军,武器部分由其父马骐传承,部分外购,甘青因地域辽阔,以发展骑兵为主。[42]
(三)战场经验
(1)中央军战场经验丰富,自成军后,对内有东征、北伐、讨桂系之战,冯(玉祥)军暴动之战,讨唐生智之战及中原大战,“剿共”作战,平定“闽变”作战及追剿作战;对外有济南惨案、“一·二八”淞沪抗日,长城作战等。[43]
(2)东北军战场经验更丰富。早期有第一、第二次直奉之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既入主北京政府,兵力达到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续有郭松龄反奉之战,孙(传芳)奉之战,“讨赤”之战,[44]北伐时张作霖以陆海军大元帅开府北京,对抗北伐军,失败回东北,被日军所炸死,张学良承继事业。此后,有防俄作战。[45]“九一八”后,再有榆关、热河-长城之战,后参加西北“剿共”作战。
(3)旧西北军原为直军一支,参加两次直奉之战,第二次直奉之战时,因冯收张作霖百万贿款而叛直投张,使直军大败。后有冯李(李景林,直隶督军)之战。北方各军系联合“讨赤”之战,冯溃不成军,转而参加北伐。[46]中原大战后,冯失兵权,其旧属宋哲元军参加长城作战,孙连仲军参加江西“剿共”作战。
(4)晋军在北方是先靠皖系、后靠直系成长的一支军队,阎锡山善用心机,北伐前,有奉阎之战、“讨赤”之战,北伐后有中原大战。商震军参加长城之战,傅作义军参加怀柔之战。此二人后则负方面大任(抗战时傅主绥远战区,商一度主持第六战区)。
(5)粤军第十九路军曾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日及“闽变”溃败作战。西南各省军,除参加“追剿”红军作战外,有湘桂之战、粤桂之战及各省内作战——滇军龙云、胡若愚之战,黔军王家烈、李之战等。作战经验较差者为川军,川军省内各军,虽相互征伐,但多不实战,或一战即走。[47]
(6)陕军初对抗北洋军,后对抗镇嵩军(西安围城),再对抗西北军。陕西人善战,[48]甘青马家军,在“追剿”红军与平定马仲英军时有所表现。宁夏马家军,马鸿逵率军追随韩复榘在中原各地作战,战场经验丰富。
(四)军纪与战力
(1)中央军的军纪与战力,抗战前很平均,都很不错,尤其在第五次江西“围剿”红军或“追剿”红军时有突出表现。不过抗战后,表现则不尽相同,陈诚系的部队,军纪好,能打仗;汤恩伯的部队,徐州会战作战不利,被蒋中正电示纠正,[49]后汤军在河南军纪甚差,让河南人恨之入骨;[50]胡宗南军,“追剿”红军时表现不错,抗战后胡有“恐日症”,武汉会战时在信阳不战而逃。[51]胡投机取巧,拉着戴笠搞政治,不专心军队,军纪欠佳。[52]
此外,关麟徵部是一支战力强、军纪佳的部队。
(2)东北军,因东北人多蛮强野性,军纪欠佳。东北军原战力很强,尤其在“防俄战役”中表现甚佳,后因张学良舍东北军事基础,太重视国内政治,而有“九一八”之失,继有热河长城作战不利,使一支装备最佳、人员充足、待遇最高、训练完整的部队,慢慢地没落。至西安事变为最低潮。抗战爆发前的一个月改编参战,各统兵将领与部队多英勇抗日,于学忠第五十一军主持鲁苏战区,万福麟第五十三军与宋哲元军并肩作战,何柱国、马占山之骑兵部队都有很好的战绩。
(3)旧西北军,军纪佳,战力亦强,它们有行军住民房,走时整理得非常清洁,水缸水都挑满的传统,抗战初期房山、涿州之战,是孙连仲军支持近两个月,后娘子关之战也是孙军所打,又有台儿庄大捷。津浦路北段作战为宋军所为,临沂之捷是张自忠、庞炳勋合力攻日军。韩复榘被枪毙后,[53]部将曹福林等参加徐州会战,孙桐萱军参加武汉会战,都有杰出表现。
(4)晋军,军纪尚好,惟战力不强。抗战后,因天镇失守而枪毙第六十一军军长李服膺。此后中央军进入山西,与傅作义第三十五军支撑局面,第九军郝梦龄,表现突出,在忻口阻击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
(5)桂军是一支军纪佳、作战灵活部队。淞沪会战时投入5个师(第一七○至第一七四师),此批部队后随李宗仁在第五战区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后第五战区向平汉路西侧转移时,部分由廖磊等指挥,留在皖北大别山区打游击。
(6)余汉谋粤军、何键湘军、龙云滇军、黔军,军纪都在水平之上,战力亦强。川军刘湘部队军纪战力较佳,其他军纪平平,武力不强,最差为刘文辉部,抗战八年,未离开四川一步。两支回军——马鸿逵、马步芳,军纪很好,都能打仗。陕军孙蔚如、冯钦哉二部已中央化,军纪战力平平。邓宝珊在陕北已边缘化。
(五)兵源、训练、士气
(1)兵源:各省军多来自省内各县市,有些是亲朋好友投奔,带一些年轻人,谋一官半职。正规陆军实施募兵制,在军、师驻地,挂一招牌,写“某某军(师)招兵处”,青年人可自行报名,经体检后入新兵营;另由中下级军官分若干小组,拿某军募兵小旗,往各乡镇或较大之乡村,亲自讲解从军报国之理念、抵抗日军侵略之重要、在军中所学技能、现时待遇、将来的希望,使闲散农村青年听之心动,体检合格后,先发安家费(一般是10元大洋),即随募兵小组人员进入新兵营,接受训练。
(2)训练:新兵入营后,经过3~6个月基础训练,在课堂上学习军中常识、内务、军纪、军法、礼节;上操课——个人单操,各种口令、步法,枪械使用、瞄准、射击、劈刺,再进入班教练、排教练、连教练,从一个老百姓变为一个“革命军人”,然后编入正规部队,执行各种任务,或继续接受教育或训练。
为使全国陆军中央化,中央特办两个军官训练团。
庐山军官训练团:1933年6月开办,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兼团长,陈诚副团长,调训各军系军官,执行“安内攘外”——“剿共”与抗战政策。有德国顾问,意、美教官,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各专业学校——步、炮、骑、工、通信、辎重,机械化等学校优秀教官参加。初期以尉官为主,每期两周,三期调训分别为1900人、2500人、3100人。1934年改调各军系高级将领,并将陆军大学第十期、第十一期学生调往受训。此种高级将领调训,完全为抗日作战准备。[54]
峨嵋官训练团:是中央对川军军官之训练,促使其中央化,蒋中正兼团长,刘湘副团长,陈诚教育长。1935年8月开办,川军军、师长任训练编队之营、连长,中央军的团长任排长,每排40人,多川军团、营长以上之军官。只办一期。[55]
(3)士气:因受日本帝国主义多年侵略,经过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及“一·二八”、榆关、长城、热河、冀东、察东等战役,血淋淋的教训,使全国沸腾,各地抵制日货,掀起反日热潮。此时日本关东军正进一步制造“华北特殊化”和“内蒙古独立”。不光中央军士气旺盛,决与日军一拼死活,就是全国各军系各省军也同样士气高涨,一致抗日。
在“华北特殊化”问题上,宋哲元率陆军第二十九军,于冀察二省、平津二市,在中央指导下,与日军周旋三四年之久,使日军愿望成空。故日军恨透宋军,抗战开始时,令侵华各军必须击溃宋军。又针对“内蒙古独立”,傅作义陆军第三十五军百灵庙一战(1936年11月24日),将日伪军击溃,伪军投诚国军。
(六)兵额与薪饷
(1)国(陆)军兵额:中央军比较平均,3步兵团师,约6000人,2旅4步兵团师,8000人左右,2旅5步兵团师(多一补充团),约9000人。东北军改成2旅4步兵团师,与中央军类同。晋军每师约7000人,其他地方军——粤、湘、桂、黔、陕、回等每师6000~9000人不等,差别最大的是川军,有9000人师,也有4000人师。兵额最多者为宋哲元军,有4个师,每师3个步兵旅、1个独立旅、1个特务团。第三十七师15750人,第三十八师15400人,第一三二师15000人,第一四三师15100人。[56]
(2)薪饷:国(陆)军是“混一色”的统一,薪饷发放办法有三:中央军是有一个官或兵,依政府公布薪给办法,发给每一位官或兵一份薪饷;有地盘的军系或省军,由省方自筹薪饷,比照或参考中央公布薪给办法发放,然后报中央备案;非中央军,也没有地盘的军队,如中原大战后向中央投诚的军队,不管有多少官兵,每月由中央补助一定数额款项,由军队首长自己分配使用,中央多不干涉。抗战爆发中共红军接受改编后,即行此办法。[57]
八 抗战部署计划
1934年12月,中共红军已“逃避”(长征)到贵州,“安内”似将完成,为抗日侮,蒋中正提出整编60个步兵师计划,暂定3~4年编练完成。此计划构想:日本常备军——陆军为17个师团,每师团2个步兵旅团、4个步兵联队,直属4个特种兵(骑、炮、工、辎)联队,总兵力约1.7万人;中国常备(陆)军为60个师,每师2个步兵旅、4个步兵团,直属4个特种兵(骑、炮、工、辎)团或营,兵力亦希望为1.7万余人,总兵力平时约为日军的3倍。战时动员,日军可达60个师团,中国能动员200个师,亦是日军3倍,以促使日军知难而退,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58]整编各师作业计划如下。
(一)配备要旨
(1)新编各师为防备日军侵略、保全国土,应按政略、战略、地势、交通及其他关系,拥有适当兵力之配备;
(2)就国际情形而言,华北多事,主战场似在平津绥察,应配置相当兵力,至于津浦、平汉两干线配置较多兵力,便于向主战场集中;
(3)华北发生战争,山东半岛、淞沪以及闽浙粤沿海各处必同时受其侵略;
(4)首都(南京)为政治中心,武汉、南昌为军事重心,均配备相当兵力;
(5)为稳固西北边防,各要地均配备相当兵力。
(二)配备顺序
(1)第一年新编第一至第十二各师分驻于首都附近,及军事重心暨沿津浦、平汉、平绥、陇海铁路线各重要地点;
(2)第二年新编第十三至第二十四各师分驻各重要地点,及沿海长江附近各重要地区;
(3)第三年新编第二十五至第三十六各师分驻于正太路沿线各重要地点;
(4)第四年新编第三十七至第四十八各师分驻西南及西北各重要地点;
(5)第五年新编第四十九至第六十各师分驻西北要地及其他重要地点。
(三)五年编成后各省配备驻军
(1)江苏4个师:分驻南京、徐海、镇江、苏州;
(2)浙江、福建各2个师:分驻杭州、衢州、福州、漳州;
(3)安徽2个师:分驻蚌埠、安庆;
(4)江西3个师:分驻南昌、九江、赣州;
(5)湖北3个师:分驻武汉、荆州、襄阳;
(6)湖南3个师:分驻岳州、长沙、衡州;
(7)四川3个师:分驻重庆、成都、夔州;
(8)贵州、西康各1个师:分驻贵阳、康定;
(9)广东3个师:分驻广州、高州、潮州;
(10)广西、云南各2个师:分驻南宁、桂林、昆明、大理;
(11)河北7个师:分驻马厂、北平两师,保定、滦州、通州、石家庄;
(12)河南4个师:分驻开(封)洛(阳)、郑州、信阳、彰德;
(13)山东4个师:分驻济南、潍州、德州、济宁;
(14)山西3个师:分驻太原、大同、临汾;
(15)陕、甘各2个师:分驻长(西)安、潼关、兰州、天水;
(16)绥、宁、青各1个师:分驻归绥(呼和浩特)、宁夏(银川)、西宁;
(17)察、新各2个师:分驻宣化、多伦、迪化(乌鲁木齐)、伊犁。
(四)兵役区计划:全国行征兵制
(1)江苏省:军管区徐州,第一、二、二十一、二十二师管区:清江、徐州、镇江、苏州;
(2)浙江省:军管区衢州,第三、四十师管区:杭州、衢州;
(3)安徽省:军管区蚌埠,第七、三十八师管区:蚌埠、安庆;
(4)湖北省:军管区荆州,第五、三十一、三十二师管区:武昌、宜昌、襄阳;
(5)江西省:军管区赣州,第四、二十三、三十八师管区:南昌、九江、赣州;
(6)湖南省:军管区岳州,第二十四、三十三、三十七师管区:辰州、长沙、衡州;
(7)四川省、西康省:军管区重庆,第四十一、四十二、五十三、六十师管区:万县、成都、夔州、康定;
(8)福建省:军管区延平,第十六、十七师管区:福州、漳州;
(9)广东省:军管区肇庆,第十八、四十三师管区:广州、高州;
(10)广西省:军管区武鸣,第四十五、四十六师管区:南宁、桂林;
(11)云南省、贵州省:军管区蒙自,第四十七、五十二、五十七师管区:昆明、大理、贵阳;
(12)河北省:军管区保定,第九、十、二十、二十五、十一、十五、二十六师管区:沧州、北平(第十、二十、二十五师,1个师管区)、保定、滦州、顺德;
(13)山东省:军管区曹州,第八、十九、二十九、三十师管区:济南、胶州、东昌、兖州;
(14)山西省:军管区大同,第二十七、五十五、五十六师管区:太原、大同、临汾;
(15)河南省:军管区郑州,第六、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师管区:开封、洛阳、归德,信阳,彰德;
(16)陕西省:军管区潼关,第二十八、五十四师管区:长安、汉中;
(17)甘肃省、宁夏省:军管区陇西,第五十、五十一、四十九师管区:兰州、天水、宁夏(银川);
(18)绥远省、察哈尔省:军管区平地泉(平泉),第十四、十三、三十六师管区:归绥(呼和浩特)、宣化、张家口;
(19)青海省、新疆省:军管区伊犁,第五十九、四十八、五十八师管区:西宁、迪化(乌鲁木齐)、伊犁。
(五)军官佐士兵挑选办法
(1)军官佐(中将至准尉):每师1267人,60师76020人;中央领饷57015人,地方领饷19005人;
(2)士官(上、中、下士):每师2412人,60师144720人,中央领饷108540人,地方领饷36180人;
(3)列兵(上兵、一兵、二兵):60师,步兵648240人,骑兵11040人,炮兵89400人,工兵30120人,通信兵15840人,辎重兵14820人,总计809460人。
(4)每师军官佐1267人,士官2412人,列兵13491人,合计17170人。60师计1030200人。[59]
(六)武器配备与更换
(1)武器配备:每师步枪7831支,马枪(野炮团)1395支,(山炮团)1503支,驳壳枪(俗称自来得或盒子炮,做冲锋枪之用)2940支,手枪108支,重机枪92挺,轻机枪294挺,八二迫击炮(步炮)20门,山炮36门,二生的小炮30门,十五生榴弹炮4门。
(2)武器更换:每师步枪46986支,马枪71084支,重机枪552挺,八二迫击炮(步炮)120门;定购七六三驳壳枪141717支,手枪648把,轻机枪9620挺,二生的小炮1697门,七五山炮72门,七五野炮1716门,十五生的榴弹炮240门。[60]
(七)实际整编情形
(1)第一次整编10个师:第二、第二十五、第三十六、第八十七、第五十七、第十一、第十四、第六十七、第九十四师及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其中后4师属陈诚之第十八军,各师因新购武器未到,故部分编制暂空。
(2)第二次整编10个师:第三、第四、第九、第十、第七十九、第十八、第八十八、第八十九、第八十三、第二十七师。
两次整编,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至1936年9月,先后完成。然因外购武器未到,只有用旧武器略做调整。编装人员皆未达到要求标准。
(3)第三次整编,1937年上半年提出10个师:第一、第五、第十三、第十六、第五十一、第五十六、第五十八、第七十八、第八十五、第九十八师。下半年10个师尚未提出,抗战爆发后所有部队投入战场。[61]
九 中日军事情报工作
(一)中国方面军事情报之搜集
(1)外交部:部长张群(1935年12月12日任)、王宠惠(1937年3月4日任)。情报司李迪俊、亚洲司高宗武、国际司吴颂皋等人,综合驻日本使馆人员(武官)或各地潜伏情报人员采集的有关日本军事变动情报,经外交部研判后,提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考。
(2)国防设计委员会:属参谋本部,1932年11月1日成立,蒋中正兼任委员长,翁文灏、钱昌照为秘书长、副秘书长。聘设计委员50人、专门委员200人,分8个方面,属于情报部分有两个部门:
一是军事:调查研究日本和德国的军事情况,计划训练新兵,规定每师员额装备(按:即前抗战部署计划)。设计委员陈义、林蔚、杨继曾等人负责。
二是国际关系:分析国际形势,注重日本外交动态,同时研究东北、西北、西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问题。设计委员王世杰、徐淑希等人负责。
1935年3月,改称资源委员会,合并军政部兵工署,直属军事委员会,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三部门分别结束,工作重点移向重工业建设。[62]
(3)特务处(军事调查统计局前身):1932年4月1日成立,初属力行社,为一秘密组织,处长戴笠,侦察科长郑介民,执行科长邱开基,书记唐纵。书记管内勤工作;侦察、执行科长管外勤工作。编制人员145人。1934年3月,合并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调查科(邓文仪),同时建立各区(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省及海外特别行动、通信等组织,人员增至千人。日本有助理武官严泽元、胡屏章驻地工作;上海有周信吾、詹世璋负责日领事馆及军部侦察任务。此外,苏、英、法、意、美、香港都有工作人员,对国内各大城市也建有通讯网,侦察各国各地日军情报活动,与彼此来往关系。[63]
1934年6月至抗战前,特务处破解日本制造南京“藏本英明”事件、“华北特殊化”等阴谋,同时在南京、上海、镇江、厦门、济南、郑州、开封、天津、北平、汉口等地,共破获日本情报单位79个。其重要事件:
一是黄铸,组织“华南团”;
二是张显如,为日本搜集情报,诱杀义勇军数十人;
三是徐冠九,在南京组织机关,暗地组织军队;
四是黄逸民,陈鸿文,组“暴力团”,刺杀在华韩国人员;
五是王文忠,组“先锋队”,吸收人员,破坏治安;
六是魏清祥,何廷荣,组“自治会华北分会”,联络帮会,扰乱地方;
七是何安亭,在河南舞阳组“护清铲民会”及“中华民主同盟会河南支部”;
八是破获郑州通商东巷九号“文化研究社”日本情报机关,逮捕日人志贺秀二、山口勇男、田中敏夫等人。[64]
此外,百灵庙作战时,伪内蒙军政府伪军阵前向中央投诚,七七事变后,伪冀东自治政府保安第一、二总队(张庆馀、张砚田)在通州痛击日军,都是特务处人员事先布置的。
(4)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俗称旧军统局):1932年9月成立,合并原中国国民党组织部调查科——后称“特工总部”为第一处(处长徐恩曾),主管党派调查,将秘密的力行社特务处改为第二处(处长戴笠),主管军事调查;新成立邮电检查处(处长陈焯兼),局长为陈立夫,副局长为陈焯。[65]
实际上第一、二两处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合作,将所获各种情报,直呈蒋中正委员长。1937年8月,两个处分离,第一处改为中央调查统计局(中统),第二处改为军事调查统计局(军统),各办各事。
(5)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1936年1月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侍从室改组而成,主任晏道刚,分两处一室:第一处钱大钧管军事,第二处陈布雷管政治、外交、经济、党务、人事及委员长交办事项,侍卫长钱大钧(兼),管委员长安全。有关各机构对日情报,多由侍从室转呈委员长。[66]
(6)军事委员会国际关系研究所:1937年5月15日成立,是中央确定对日抗战即将发生时,急速成立对日情报搜集研究机构,主任王芃生(王大桢),秘书主任龚德柏,第一组(对日情报)洪松龄(原特务处人员),第二组(国际情报)袁孟超(原调查科人员)及王在日本的一些友人,包括台湾的谢南光、李万居、张锡祺、连震东等,日人青山和夫(日反战同盟人员),及同乡陈适生(后任机要组长)、好友罗坚白(后任第三组——资料组组长)及潘世宪等。
王芃生,湖南醴陵人,在陆军经理学校,被保送日本读经理学堂,他在辛亥后参加国民党。1921年华盛顿九国会议时期,以随员身份参加。后办“鲁案善后”、接收青岛事宜。转任山东省政府统计处长,再入外交部,先后任驻英国、土耳其(大使贺耀组)、日本等大使馆(大使许世英)参赞。1936年12月初,在驻日大使馆参赞任内,王从日本军方得到张学良、杨虎城“西安兵谏”计划,许派他到南京报告,他见到外交部长张群,张群转呈蒋中正,蒋半信半疑。[67]后果然为真,蒋对王颇为欣赏。1937年初王在上海和李万居、谢南光、张锡祺、连震东等“日本通”,细心研究所得到的日本情报,认为日本关东军与华北驻屯军很可能7月上旬发动对华大规模侵略战争,并将此结论,由王署名写成报告,经外交部转呈蒋中正,故战前即有国际关系研究所之组成。此研究所有自己的情报网,各重要地区或部门有专人负责,有自己专用电台,情报多来自日本军方或日本政府。抗战时期,最出名的案件为:1941年10月24日“日本大本营太平洋作战方案”,是日本驻沪满铁人员流出,经研判证实后,报蒋中正,蒋命军令部密告英美驻重庆大使馆武官,并发该所驻沪人员奖金。为此英美对中国情报人员神通广大倍感敬佩。后美国与军统局合作建中美特种技术研究所,英国在国际关系研究所内设顾问室,皆吸取中国所获之可贵情报。[68]
(二)日本方面对中国军事的调查
日本侵略中国,蓄意已久,它的手段是蚕食而非鲸吞,而最终的目标是占有全中国。
日本对中国的情报工作是全面的,日本外务省有一半以上人员是在做中国情报工作,包括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军事、文化、交通、卫生(医院)、宗教等多方面,无孔不入。如各地满铁调查科,设在武汉的“乐善堂”,日本着力支持的银行、商社、医疗院所、寺庙人员或挂单的和尚,充斥中国各个角落,且中日同文同种,面貌相似,精通华语或方言的日人,在中国通行无阻。
日本陆军省1931年组成中国军事调查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整理中国军事现状。西尾寿造、冈村宁次、谷寿夫、东条英机先后出任委员长。1933年12月,在东条任内,改组为军事调查部,称部长,工藤义雄、山下奉文继任部长。1936年3月撤销,由陆军省直接掌控。
自“九一八”“一·二八”、热河、长城作战至塘沽协定,多是日本国外部队的个别行动,造成既成事实,要日本政府接受。1936年二二六事变,日本军方获得政治权力,同年8月11日,日政府五相会议正式决定“北支五省分治完成方针”(即所谓“华北特殊化”),因此促成中国抗战(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日本陆军省再重建陆军调查部。
1.军事机构与国防计划之调查
(1)军事机构:据日本战史丛书,昭和11年(1936年)底调查记载有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海军部、军事委员会、航空委员会、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军事参谋院等单位,并有附带说明,与当时实情大致吻合。[69]其他单位,或1937年上半年变化,则未列入,或未调查搜集完成。
(2)国防计划:1934年国民党完成“剿共”,开始对日备战,并扩大国防计划,在黄河、长江、海岸等要地构筑要塞及国防永久工事,加强改善原有要塞防御及设施。国防实力向上提升,至抗战开始前,自信力已确立,防御准备已具规模。[70]以此证之何应钦“五届三中全会军事报告”之“国防工事”“江海防及要塞”内容,日本调查颇为准确。
2.对中国海军之调查
日本调查分为三个系统:中央海军、东北海军、广东海军,并说明三系海军所属舰队、学校、船厂及陆战队,皆呈独立形态,中央海军比较占优势,海上作战能力高强,其他势力微弱。据其调查,认为国民政府之财力现状,在最近的将来要发展大量海军,实甚困难;并将中国1936年底舰队编制、舰名、吨位摸清。抗战开始前,日本将日本造“平海”号巡洋舰(2600吨,1937年3月下水)及8艘向德国购入高速鱼雷艇(1937年5月购入)加入,并说明中国在德国制之潜水艇吨位、只数不详。[71]
日本调查,经笔者与中国海军档案资料比对,完整准确率达95%以上。日本能做到此一地步,是因为多年来中国海军变化不大。
3.对中国陆军之调查
日本军方认为,中国陆军一向素质低劣,军系私兵,“九一八”日军侵入东北,抗日风潮在全国各地兴起,中央军请外国教官训练,具备国防正规军的威容与条件。
(1)中日资料比对。日本资料自承,中国陆军总兵力统计极为困难,根据昭和十二年(1937)1月调查,计步兵223师、47旅,骑兵15师、3旅,炮兵6旅。总兵力约200万人,区分如下:
中央直系军:步兵47师、1旅;炮兵3旅;兵力41.2万人。
中央旁系军:步兵36师、13旅;兵力33.8万人。
地方军阀军:步兵64师、11旅;骑兵14师、1旅;炮兵3旅;兵力52.3万人。
其他杂牌军:步兵76师、22旅;骑兵1师、2旅;兵力72.2万人。
日本认为蒋中正统一中国,部队能力提升,正规军约200万人。昭和十一年初,着手刷新编制与装备,事变前,即改编完成50个师。步兵师基本编制:师司令部一、步兵旅二、骑兵旅一、野炮兵团一、工兵营一、辎重营一、卫生队、特务连等组成。人员13854名,马3508匹,步枪6127支,轻机枪224挺,重机关枪74挺,步炮24门,迫击炮24门,野炮36门。实际上标准型部队(步兵师)非常少,装备亦就原有而使用。中央军的兵器,有最新式火炮、高射机关枪、高射炮装备,在各要地采取空防态势。战车500~600辆。[72]
现将日本上述说明,分析于后。
第一,日本指蒋中正统一中国、部队提升之说正确。
第二,1936年初着手刷新编制与装备有误,实际上1935年元月即开始。
第三,约改编50个师亦错,只改编30个师,完成20个师,另10个师未完成即参加抗战。
第四,实际部队标准编制:师司令部、步兵旅(2个)、炮兵团、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卫生队、特务连、化学排、探照排。全师(山炮团)计划人员17584人、马3387匹;野炮团17170人、马3405匹。日本资料无一数字准确。
第五,实际标准装备:步枪7831支,马枪(野炮团)1395支,(山炮团)1503支,驳壳枪(自来得)3940支,手枪108支,轻机枪294挺,重机枪92挺,小炮30门,步炮20门,野(山)炮36门。日本资料无一数字正确。
第六,日本指中国陆军很少是按标准型编制装备,就原有装备使用,接近事实。
第七,日本认为中央军有新式火炮、新式高射机关枪、高射炮之装备,比较接近真实,然新式火炮,除战车防御炮编在步兵师内,其他皆编入特种部队,或各兵种学校作训练之用。[73]
第八,日本指中国有战车500~600辆,实际上装甲兵团(邱清泉)只有1个战车营,编制为36辆,后增编1营,合为72辆,广东部队有战车(为数甚少),东北军有装甲汽车,日本估计数字过高。
(2)日本对军系的划分。日本将中国陆军分成四类:中央直系军、中央旁系军、地方军阀军、其他杂牌军,是很难接受的,因区分起来非常困难。中央直系军与中央旁系军,自1930年中原大战后混在一起,已经7年,干部相互调动,共同作战,用什么标准区分?而地方军阀军,除晋军、桂军还需要阎锡山、李宗仁指挥外,其他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冯玉祥)已不存在,其分散部队已由中央直接指挥,各省省军——湘军(何键)、粤军(余汉谋)、陕军(杨虎城旧部)、川军(刘湘等)、黔军(王家烈等)、宁甘青回军(马鸿逵、马步芳)都接受中央整编番号,听命中央“剿共”作战。未接受中央番号者只有云南(龙云,6个旅)、新疆(盛世才,约10个师)。
日本调查有关陆军步兵师、旅及骑、炮师旅数字,更是错得出奇。日本认定步兵223师、47旅,实际上只有175师、50旅、43团。在师的数字上就多了48个师,就算在48师中减去东北军1937年5月撤销的8个师及新疆10个师、云南的6个(3团)旅,还多24个师。独立旅少3个,独立团少43个。关于骑兵数字,日本认定15师、3旅,实9师、5旅、3团(各军之骑兵旅团不包括在内)。炮兵日本调查为6旅,实有4旅、18团、5营(各军师炮兵团营不计在内)。可知日本对中国陆军调查非常不准确,而其最大的错误是认定:只有“中央直系军”是坚持抗日的,而所列“中央旁系军”“地方军阀军”及“其他杂牌军”,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别与日军妥协,如果击溃“中央直系军”,中国问题即可解决,也就是可以“灭亡中国”。不过日本此一估评疏忽了“中国人对内彼此争斗,与对外(抗日)敌人侵略,完全不同”,没有人愿意做汉奸,所以中国任何“一系”的陆军,在抗日战争中皆有杰出的表现。
4.对中国空军之调查
日本自1932年1月28日,即对中国新兴空军展开调查,而陆军省与海军省都有自己的调查管道。时日本空军分属于陆海两军,故有此现象。
七七事变时,日本调查中国空军实况:
(1)侦察机251架(陆);148架(海)。
(2)战斗机212架(陆);179架(海)。
(3)轰炸机257架(陆);99架(海)。
(4)练习机(无)(陆);132架(海)。
(5)运输机(无)(陆);25架(海)。
(6)其他机(无)(陆);65架(海)。
(7)驾驶员750人,每年训练350人(陆);驾驶员668人,第一线作战机428架,练习机232架(海),分别购于美、意、法、德等国。[74]
中国空军基地:南昌、南京、蚌埠、徐州、汉口、西安、广州、句容、广德,及空军9个大队、31个中队驻防实情。
日本对中国空军、海军的调查比陆军为佳,但仍不准确,如侦察机中国实有95架,日本调查148架,多53架;轰炸机中国实有102架,日本调查99架,少3架;战斗机中国实有117架,日本调查179架,多62架。第一线作战驾驶员人数及大队、中队接近准确,但每年仅能训练250人。其他各大(中)队驻地与机种分配,错误很多。[75]
十 结论
(1)中国正规陆军200万人,是日本当时陆军(17个师团,约25万人)8倍,然因装备陈旧,无法与训练精良、装备现代化(机械化)日军相比。但绝不像日本军方所说的“中国军队一向素质低劣,军阀私兵”那样。
(2)七七事变前,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剿共”军事亦未完成,“军阀私兵”现象是对内关系,它不代表对侵略中国国土的日军。
(3)日军错估中国军情,认为只有“中央直系军”是坚决抗日的,其他大部分军队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别与日军妥协,如果击溃“中央直系军”,中国问题即可解决,也就是可以“灭亡中国”。殊不知中国任何省区部队都坚决抗日,且在抗日战争中皆有杰出表现。
(4)中国海军舰船吨位为68895吨,是日军海军(1153000吨)的6%,且船舰多由清末民初承传而来,新舰较少,日军调查清楚,并不重视。
(5)中国空军,为新兴军力,且全国统一。虽只有9个大队、31个中队,战机314架,但颇受日本重视,日海陆军虽有不同调查,但都较高估实力。
(6)中国军队干部素质,海空军最佳,皆专业学校出身,或留学外国;陆军部队因有地方杂军,干部素质差,一般部队皆在水平之下。
(7)抗战部署计划,是中国抗日最彻底的办法,昔外购武器因故未到,军队未编成,战事提前爆发。
(8)抗战前后,中日“谍对谍”,都做得很出色,中国的军事调查统计局与国际关系研究所表现突出;日本战后成立“支那特别委员会”,陆军、海军、外务三省派人参加,由土肥原贤二主持,对宋哲元、韩复榘、石友三、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刘建绪、徐泉源,及旧东北军、旧西北军,尽力拉拢,密称“兽工作”,[76]但未起任何作用。
[1] 作者单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2]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收藏有关军事委员会——国际会议、办公厅、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军政部、海军部、军事参议院、航空委员会、铨叙厅等档案。
[3] 《蒋公侍从见闻录》(《侍从人员史》),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7,第110页;中国第二档案馆所存侍从室档案,见戚厚杰等编著《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第328~329页。
[4] 参阅《国民政府军政组织史料》第1、2册,台北,“国史馆”,1996。
[5] 参阅《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 对日抗战时期·绪论》(1),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1981,第734~741页。
[6] 参阅《军政公报》(1930~1937);《国民政府公报》(1935~1937);“国史馆”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5~1937)。
[7]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藏档案43/7421.26,陆军部队沿革资料。
[8]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藏档案43/7421.26,陆军部队沿革资料中有关东北军改变资料。
[9] 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国防部”史政编译室印,2002,第382~433页。
[10] 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第448~449页。
[11] 详见《抗日战史——战前世界大势及中国国势概要》(2),“国防部”史政局编印,1961,第62页。
[12] 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第443~454页。
[13] 《抗日战史——战前世界大势及中国国势概要》(2),第62页。
[14] 秦孝仪总编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4(上),未发行,第102~103页。
[15] 详见刘凤翰《论抗战前日人对中国军事之调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册,1988年,第335~397页。
[16] 详见刘凤翰《论抗战前日人对中国军事之调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册,1988年,第335~397页。
[17] 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同学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502页。
[18]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收藏各将领任职履历表。又胡宗南、关麟徵、刘玉章等传记,见笔者所撰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之《中华民国名人传》第6、8、13册。
[19]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收藏有关陆军步兵学校档案资料。
[20]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收藏有关陆军炮兵学校、陆军骑兵学校资料。
[21] “国防部”史政编译室藏有各校沿革史及新修各校校史,其中以军医学校史修之最完善。
[22] 杨学房等编《中华民国陆军大学沿革史》,台北,三军大学,1990。
[23] 河北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4] 袁伟等编《中国军校发展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第211~213页。
[25] 按:温应星中将,曾任职东北军,温应星为温哈熊上将之父,西点军校毕业。
[26] 袁伟等编《中国军校发展史》,第211~213页。
[27] 刘凤翰:《冯玉祥与北伐》,第455~500页。
[28] 参阅“国史馆”所藏有关阎锡山档,此档民初各省来往资料颇为珍贵。
[29] 参阅《徐永昌日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影印出版。
[30] 参阅《李宗仁回忆录》有关抗战前之变化部分。
[31] 参阅《抗日战史》,“国防部”史政局,1981,第181~193页。
[32] 本段及以下两段,见袁伟等编《中国军校发展史》,第215~222,410~412页;杨志本主编《中国民国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7,第388~516页。
[33]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藏有关电雷学校资料。
[34] 戚厚杰等编著《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第416页;杨志本主编《中国民国海军史料》,第388~516页。
[35] 戚厚杰等编著《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第417页。
[36] 袁伟等编《中国军校发展史》,第222~223、412~413页。
[37] 袁伟等编《中国军校发展史》,第216~217页。
[38] 袁伟等编《中国军校发展史》,第415~419页。
[39] 笔者访问许多将领,如秦德纯、孙连仲、丁治磐、尹国祥(晋军商震军)、黄杰等。此为彼等所告。
[40] 刘凤翰:《战前陆军整编》,第519~529页。
[41] 刘凤翰:《战前陆军整编》,第542~550页。
[42] 有关各军(系)之装备,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藏有关各军沿革纪要及部分装备资料。
[43] 参阅《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3册、《国民革命军战史稿续稿》3册、《剿共战史》12册、《抗日战史》,前两书为早期国民政府在大陆编印,未公开发行;后两书为“国防部”史政局来台后编印,已公开发行。
[44] 参阅《中华民国发展史》第2编第1章笔者所撰之“皖系与北京政府”“直系的兴衰”“执政府时期”各节计205页,对北方混战论述颇为详细。
[45] 参阅《国闻周报》第6卷第30、33期有关中东路事件报道;周毅主编《东北军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第139~148页。
[46] 刘凤翰:《冯玉祥与北伐》,第455~500页。
[47] 此为川军将领孙震在台北寓所访问时所告笔者,也代表川人的智慧。
[48] 杨虎城守西安城而闻名,又中央军善战将领关麟徵、杜明、刘玉章等皆陕人。
[49] 参阅《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第608页。
[50] 参阅汪云台《汤恩伯祸害河南民众的几件事》,《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政人物》(上),第223~224页。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郭廷以先生,河南人,曾多次谈到汤军在河南之劣行。
[51] 参阅《日本战史丛书》,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印,1974,第146~147页;《抗日战史》,第535页;《李宗仁回忆录》有李呈军事委员会惩处胡不战而逃的记述,见第496~497页。
[52] 此为笔者访问时孙连仲、蒋纬国两将军所告,前者讽胡:“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日人未到胡先走,日人走后胡不归也),后者时任胡部连长,对胡颇多批评。
[53] 韩复榘撤出济南时,南京已失守半月之久,罪不至死,实为冯玉祥(韩追随冯时曾三次叛冯)、蒋中正(西安事变时韩主张杀蒋)合手借故将韩置于死地。
[54]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有关庐山军官训练团档案资料,及专书《庐山军官训练团》。
[55]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有关峨嵋军官训练团档案资料。
[56] 参阅《抗日战史》《日本战史丛书》。日本在第二十九军有顾问,日本情报人员对该军之所调查为事实。
[57]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藏第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档案。
[58] 本段及以下数段,见“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档案507.31/8010——全国军事整理草案各项方案;档案570.31/7421.3——陆军整理实施案。
[59] 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第317~319、320~321页。
[60] 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第323~324页。
[61] 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第320~321,345~363页。
[62] 参阅“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所藏有关国防设计委员会之档案。
[63] 参阅《国防部情报局史》第1篇,台北,“国防部”情报局编印,1962,第4~5、17页。
[64] 参阅《国防部情报局史》第3篇,台北,“国防部”情报局编印,1979,第68~72页。
[65] 参阅《国防部情报局史》第1篇,第13页。
[66] 参阅戚厚杰等编著《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第328~329、436页;《蒋公侍从见闻录》,第89~125页。
[67] 此一情报,蒋中正从陈诚或上官业佑等人处亦获得,因蒋自信心特强,认为只要他到后,张(学良)、杨(虎城)不敢为。
[68] 潘世宪:《国际关系研究所概况》,《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特工组织》(下),第916~923页。
[69] 《日本战史丛书》(1),第236页。
[70] 《日本战史丛书》(1),第236~238页。
[71] 《日本战史丛书》(1),第236页。
[72] 《日本战史丛书》(1),第104~105页。
[73] 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第320~321、345~363页;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第53~62页。
[74] 《日本战史丛书》(1),第238~239页。
[75] 刘凤翰:《论抗战前日人对中国军事之调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册,1988年12月,第355~396页。
[76] 刘凤翰:《论抗战前日人对中国军事之调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册,1988年12月,第355~3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