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问题

几乎每家企业都是从小公司起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创业公司”)。一些公司之所以最终能成为大企业,是因为其职业经理人团队拥有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制胜法宝。本书涉及的案例中除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已不复存在外,其他都是现存的大企业。

它们的庞大规模也与所在的行业有关。在汽车、飞机、消费电子、石油、化工和其他需要巨额资本投资的行业中,能够在长期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几乎都是大企业。但在印刷、家具、珠宝、餐饮、家装管道、木工和各种维修服务等行业中,即使是成功的企业也很少能够成长为大企业。现在美国数百万家企业中只有数千家是真正的大企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劳动力都在雇员超过1000人的大企业中工作。

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经常相互交易。大企业不但从中小型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网络中采购,而且也向其销售。在与中小企业的交往过程中,大企业通常拥有支配权。比如,轮胎制造商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无法为汽车制造商制定新轮胎的价格,它们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后续替换的轮胎。而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麦当劳这样的大型特许经营系统,以及亚马逊这样的电子商城,对任何规模的供应商都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早期关于是否应该允许企业发展壮大并保持一定规模的政治辩论,往往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商业关系发展情况的认知远未达到我们现在的水平。小企业也曾被反垄断法制约,以防止它们联合起来与大企业竞争,或是为了维持足够多的竞争者而牺牲经济效率。

毫无疑问,有时企业会变得过于庞大,或者高管的薪酬太高,或者大企业的游说者们说服政府制定了实际上对大企业有利而不一定对消费者或公众有利的法律。从19世纪中期的铁路时代开始,这些事情在美国历史上已屡见不鲜。关键的问题是,选民们能够对上述滥用权力的行为容忍多久,而不敦促政府采取纠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