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宏大的背景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趋势之外,本书的叙述还离不开两个宏大的背景:一是三次工业革命,二是从管理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的演变。

本书讲述的故事开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期,结束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期。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了诸多铺垫。下面的定义适用于西欧和美国,世界上其他地区在晚些时候也经历了这些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从18世纪60年代持续到19世纪40年代,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取代了人力与畜力。在此期间,人们开始按时钟来安排工作,而不是像几千年前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纺织业和其他一些行业出现了大型工厂。基于零件互换性和劳动细分的规模经济使布匹、钟表和小型武器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所有这些产品对客户而言都变得更加便宜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调节作用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企业的融资是基于信用进行的,而家庭关系往往是这个市场资本主义时代的支柱。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4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主要由交通运输(铁路、汽车、卡车、飞机)和通信(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方面的技术变革来推动。蒸汽动力被电力和内燃机所取代,这两者都需要更多的煤炭和石油作为燃料来驱动大型工厂和装配厂的运输系统和机械设备。企业为了分销大规模生产的商品而进行大规模营销。大型企业和新的商业形式的发展,使运输、大规模生产和分销系统更加有效,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客户的购买价格。在这个管理资本主义时代,融资的主要渠道是欧洲和美国东北部的股票市场和投资银行机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企业开始在海外投资采矿业务、工厂和分销网络,主要在欧洲和南美洲,也包括中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于20世纪中叶兴起,时至今日仍在继续塑造与重塑美国企业。它以信息技术和知识工作为特色,加速了服务业与农业、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就业岗位数量的分化。以科学为基础的电子、合成化工和制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及金融服务等行业的空前扩张,引领了经济增长。各种不同规模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与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许多大企业主导着美国经济。诸如铁路、钢铁、石油和采矿等行业的企业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营。这些资金首先来自投资方,然后是企业自己的留存收益。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庞大(在19世纪90年代,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雇用的人员比美国联邦政府还多),企业的管理权与所有权是分离的。成百上千的股东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开会来决定如何管理企业,越来越多接受过商学院培训的职业经理人代替股东对企业的财务、生产、营销和劳资关系做出决策,而且他们的决策是出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量。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大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采用集中化的职能管理结构,这便于通过发展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其中一些是纵向整合型企业,由总部统筹原材料采购、生产和营销。职业经理人负责监管铁路、电气系统、钢铁制造厂等大型技术项目,以及工厂工人、职员和秘书等大批劳动力。这些经理和他们的职员,以及工厂工人,一起成为不断壮大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一部分。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这种以集中化、职能化、专业化为特征的管理资本主义随着企业领导者努力应对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这些应对措施很多时候都是有效的,但有时并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