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佗:苍生大医的人生传奇
- 罗元生
- 1245字
- 2025-03-24 16:17:32
三、“这叫穿心针”
在临床的实践中,医生的禁忌是“针筋不针心”,因为心是一人之主,如果扎走了针,就会有生命危险。但相传,华佗胆大心细,曾创新性地打破这个禁区。
据说,当时有位壮年汉子,年轻时得了心气病(就是胃病),经常喊胸口痛。他痛了好多年,经过了好多医生的诊治,吃过很多药,也不见疗效,此病只有针灸才能治疗。有一天,这汉子的心气病再次发作了,疼得满地打滚、叫嚷,几位医生会诊后,都说病人得的是“心气病”,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非针灸不可,但是没有一个医生敢下针。
这时华佗来了,说:“能针。”
他把病人按倒,按好穴位,找块麻布蒙上了病人的双眼,让病人不要乱动,嘴里喊着马上下针之类的话,使病人极度紧张,等病人的紧张情绪过去了,华佗含口凉水,趁病人不注意之时,猛然往病人胸口处一喷,病人被凉水一喷,突然一惊,华佗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对病人心窝处“啪嗒”一针扎下去,针入肉三寸,停了一会儿,将针左右摇动,上下捻搓,旁边的医生吓得舌头直伸。
病人当时心就不痛了。
众医生问华佗:“这叫什么针法?”
华佗说:“这叫穿心针,刚才在病人胸脯上喷一口冷水,是为了使病人心房猛然往上一提,一针下去,正好扎在腹部和胸部之间的膈肌里,但必须快,稍微迟缓,针扎在病人心上,病人就会被立即刺死。”
华佗把针法告诉了众医生。
医生们听了他的话,十分钦佩,都想拜华佗为师。
华佗告诉他们说:“这种针法只是我心里想出来的,我并没有什么精巧的医术啊。只要胆大心细、眼疾手快,就行啦。”
由于得到华佗的真诚传授,后来许多医生学会了“穿心针”,在各地救活了不少害心气病的病人。
上面的民间传说,其实也有些现实依据。在清代张廷玉等编写的《明史·方伎》中就写有应用“穿心针”救治病人的典型案例:
吴江有一妇女临产,已经三天了还未生下胎儿,产妇痛苦难忍,呼号求死。医生凌云以针刺其心,针一拔出,胎儿就呱呱落地了。主人很高兴,问医生原因。医生说:“这是抱心生,我用针刺痛了胎儿的手,他便松手出生了。”看胎儿手掌,果然有针刺的痕迹。
吕景山,受著名医学家施今墨、祝谌予的指导和帮助,1976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针灸人才被国家选派参加援助喀麦隆的医疗队。1976年的一天,正在埋头整理病案的吕景山听到同事喊他:“有病人!”吕景山连忙起身,拿起一个针灸消毒包就往隔壁诊室快步走去。诊室里外都是人,有喀麦隆当地的医生和援助的医生。原来,是一位黑人青年因与老板发生争执,大怒一场后突然失语,束手无策的家人把他送到中国医疗队。吕景山了解基本情况后,心里有了底,他让患者仰卧,撩起衬衣,自己抽出一根银针,在患者胸部膻中穴刺入,向上下左右行针,同时用法语问患者:“你是哪里人?”当行针至左上方时,吕景山感觉手下的银针开始发沉,连忙加大刺激力度。行针至两分半钟后,这位失语半个月的青年脱口而出:“杜阿拉!”顿时,整个医院沸腾,200多名住院患者和家属排成长龙,包括负责这位患者治疗工作的法国大夫,他们在院子里一边转圈,一边兴奋地喊着:“中国医生真神奇!”
这里,吕景山用的就是“穿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