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首创夹脊穴针灸法

华佗的针灸学思想博大精深,这些美丽的中医瑰宝,散见于《三国志·华佗传》《后汉书·方技传》《脉经》《肘备后急方》等古籍中,是研究华佗学术思想的主要依据。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提炼和选择,我们可以发现,华佗用针取穴精简,手法娴熟,针刺深,注意针感传导,常针灸一二处即起效,重视灸法应用,针药并用更是出神入化,他发现的“华佗夹脊穴”是至今仍被推崇和使用的经外奇穴。

夹脊穴位置图(亳州中医文化博物馆)

华佗在长期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首创了夹脊穴针灸法,这是他在针灸科学上的一个突出贡献。

“夹脊”又名“佗脊”“华佗夹脊”。“脊”就是指脊骨,俗称脊梁骨。脊骨第一胸椎骨至第四骶椎骨之间,一共二十一节。《三国志》裴注记载:“……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灸处夹脊一寸上下。”现在中医中的夹脊穴,指自第一椎下至第十七椎下,每椎从脊中行旁开五分处取穴,左右共三十四穴。穴在脊旁,夹脊上下相连,故称“夹脊穴”。其分则有三十四,合则为一。这组穴位能治疗咳嗽、喘息、腰背部酸痛等慢性疾病。

华佗夹脊从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体表背部相连通的点。

按神经生理学观点来看,相应脊神经节段分布区受到针灸刺激,可以激发神经及体液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状态,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以使内脏各系统的机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以改变其病理状态,从而使人体渐渐趋于康复。

华佗夹脊针刺治疗法受到古今针灸学家们的重视,其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卓著,且针刺安全,至今仍然应用于临床治疗。

近代学人在《中国针灸学》承澹盫:《中国针灸学》,载陈可冀《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五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包含34穴,归入经外奇穴。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记载华佗治疗霍乱之事:让病人仰面躺在床上,两手伸开,夹脊骨两边相距各一寸半的地方,各下若干针,都是针到即好,没有一次出差错的。可见,华佗在行医过程中,针刺夹脊穴的应用较为广泛。

有人足部不知道患了什么病,得病后两脚糜烂,不能走路了,家人用车拉着他去见华佗。华佗诊脉后看了看说:“这个病不严重,不用手术,直接针灸后再服些汤药就可以了。”于是让病人脱掉衣服,在背上做了几十处记号,说在这些地方各灸七个艾炷,等到灸过的疤痕愈合以后,就可以走路了。

葛洪《肘备后急方》记载:对于那些身染霍乱后将死的病人,其他药物已经不能治疗的时候,华佗让病人平躺在床上,伸展双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穴中,距离脊各一寸,下百余针……已经尝试了数百人,都是治疗完毕就可以坐起来行动的。

根据现代解剖生理学来看,华佗取穴的地方,是接近于脊椎两旁的交感链,如果在这个部位扎针,不仅能确保安全,又可以取得较好的针刺效果。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认识夹脊穴的作用及其机理张华等:《华佗夹脊穴的形态学探索》,《上海针灸杂志》,1992年第2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初步表明,华佗夹脊穴针灸对于治疗不少疾病有明显的疗效,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从长期的临床经验来讲,针对心血管疾病,夹脊穴针灸可以帮助调节血压和血糖,从而缓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预防其复发。夹脊穴针灸还可以增加心脏的供血量,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提高心肺功能,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

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夹脊穴针灸可以对胃肠道的排泄和吸收起到促进作用,增强肠道壁的收缩力和内分泌功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同时还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夹脊穴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不论是调节感觉神经还是运动神经,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针对呼吸系统疾病,夹脊穴针灸可以调节呼吸系统,增强肺功能,促进肺气的排出,减少感染。夹脊穴针灸对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可见,华佗发明的夹脊穴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疗效,它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神经疲劳等,帮助人们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到今天,华佗夹脊穴灸法已成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佗夹脊穴针灸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都有着一定的疗效。但华佗夹脊穴针灸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对于一些严重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则需要谨慎使用;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也需要谨慎使用华佗夹脊穴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