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华佗外科思想

华佗之所以被誉为“外科鼻祖”,是因为华佗的外科医学思想和技术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对现代外科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华佗作为一代名医,天赋异禀,成就非凡,年纪轻轻就对东汉时期的许多医术著作钻研得十分通透。

医学是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华佗十分明白医术的精深在于实际操作经验(临床经验)的积累。医学理论只是前人的思想,掌握了理论,不等于掌握实际操作技术(特别是外科的手术技能)。

东汉末期绝大多数的医生还是认为人体是很玄妙的结构,机体患病,那么就只能够从内而外进行治愈。他们普遍认为,从外而内进行治愈,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违反人体的阴阳调和。

华佗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从外而内的医学反而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实践出真知。华佗在行医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其外科思想理论体系。

华佗的诊治思路强调整体观念,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部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疾病不是孤立的表现,而是整个人体系统的反应。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全貌,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和体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

华佗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并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他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诊治过程中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某种标准的治疗方案来执行。

同时,华佗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关注疾病本身,也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些思想体现了华佗尊重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诊疗的治疗方式。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万无一失的医术,也不存在所谓天纵奇才,华佗在开发中医外科手术方式的过程中,也必然面对失败。

据说,华佗最开始是以各种动物牲畜进行外科实验的。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时,华佗首先是拿小型动物进行试验,比如鼠、犬、狒等,最接近人体结构的“狒”,是最好的实验对象。

为了万无一失,华佗还尝试着在已故之人身上进行外科实验,但由于东汉时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以及逝者入土为安的传统,华佗在进行实验时,遇到了巨大的道德挑战。

华佗常常为了实验,耗费钱财换取无人认领的死者躯体。掌握人体五脏六腑的各项特征后,华佗专门寻找病重之人进行外科手术。后来,由于治愈了一个个垂死之人,华佗开始声名鹊起。

另外,华佗提出了一系列以经络、穴位为导向的手术理念,这些理念应该说是独辟蹊径的,为当时的外科手术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开创了新的局面。

华佗像(亳州中医文化博物馆)

华佗主张手术应该根据经络分布和穴位分布的规律进行,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华佗的手术理论不仅注重穴位、经络的运用,更注重精准的手术定位和手法。据说,华佗认为手术必须定位准确,否则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更大的损害。他注重手法的轻重、深浅、速度等因素,认为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可惜中国古代手术的发展在华佗离世之后就陷入停顿,而国外手术在十九世纪末突飞猛进,进入了现代医学阶段,到二十世纪中期,甚至具备了做大手术的条件。

西方医学的背后有着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撑。西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让手术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血型系统的发现,让输血成为可能;麻醉剂的发明,让外科手术变得相对容易进行;抗生素的发现,让手术过了感染这一关。

相对来说,中国古代的医生没有类似的自然科学知识做支撑,即便有做大手术的技术,也过不了解剖学、麻醉学、无菌术、手术护理学这四关,患者死亡率很高。到明朝时期,中医便走上了外病内治之路,多使用汤药、针灸等治疗手段治疗患者。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手术,直到科技进步了,才有了实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