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外科学

华佗在中医外科医学领域有着开创性的卓越才华和极高造诣,被称为“外科鼻祖”。

外科,是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科学,是以手术切除、修补为主要治病手段的专业科室。

在中医中,外科是一个古老的学科。在宋代的专著里,外科与针灸、方脉并列,包括疮肿、伤折、金疮等。

华佗画像(亳州中医文化博物馆)

我国外科学历史悠久,手术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因与野兽搏斗,和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野草、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后面,人们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脓包排脓以治疗脓肿。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外用药和小手术就是外科的起源。

大约在商,即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疾自(鼻子生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头生病)、疥等记载。《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所以为砭针,治痈肿者。”

砭针是切开脓包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古书中载有痈、疽、痹、瘿、痔、疥等外科疾病,民间医生擅长处理的疾病各异,因此出现了医学的分科。

外科成为专科是在周代。李经纬:《中医史》,海南出版社,2015,第77页。《周礼·天官》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祝药即是敷药,劀是刮去脓血,杀是用腐蚀剂去除恶肉或剪去恶肉)。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并在“牝痔”中记载了割治疗法。

中医外科初具规模,成为一个学科,是在汉朝。那时已有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其中《灵枢·痈疽》所载外科病名,虽只有17种,但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已有一定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针砭、按摩、猪膏外用、醪药、手术等多种外科疗法,如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教授郑洪认为,《黄帝内经》中有对人体内脏长短尺寸的描述,可见当时就有解剖了。

据史料记载,在新莽时期,有过一次对犯人的解剖,但如今只留下了简短的文字记录,并没有图片资料留存下来。不过,五代时,出现了人体解剖图,是道士烟萝子绘制的。

到宋代,中医人体解剖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两种解剖图谱,即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和杨介的《存真图》。这两部解剖图谱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其部分内容保留在后世的其他医书之中。

华佗是第一个以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的。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后世外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治疗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等病的辨治体系和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

2019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中,也提到过一个案例:2500年前新疆的一具男性干尸,腹部有缝合伤口的迹象。这表明,在华佗之前就有古代医师实施外科手术了。

在华佗之后,中医中手术的案例也并不少见,如元代典籍中就记载了医生为伤病员缝合肠子的手术。

西汉前后问世的《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可惜已失传。由此可见,到了汉代,从理论、实践、药物、手术、著作等多方面看,中医外科已初步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自两晋隋唐以来,外科手术的改进和外科学的进步十分缓慢。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医内科治疗学的高度发展,使保守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封建观念如“人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之类对外科发展有一定影响;外科手术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也严重制约其发展。因此,文化修养高、理论知识强的医学家们,很少操持外科业务,更不愿以外科手术为专长;而长于外科手术者,往往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缺乏文化知识,无力记述自己的手术经验,或为守密不传而不加以传播,所以在医学书籍中很少见到外科手术。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其中记载了肠吻合术、大网膜切除术、血管结扎术等外科手术方法和步骤。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很多脏器疗法,如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这都是现代科学证实了的临床经验。其中用葱管导尿一说,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唐长寿二年(693),武则天之臣安金藏自剖腹以明志,随后出现休克,武后急命太医为其纳肠,以桑皮线缝合而挽其于危亡中,这是一个典型的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获得成功的例证。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个,包含了不少外科方剂,是外科方药的重要参考文献。

宋代外科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在病机分析上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提出应鉴别“五善七恶”,同时总结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陈自明《外科精要》,强调对痈疽应辨证施治,区分寒热虚实,重视整体疗法,并载有托里、排脓的多个方药,至今仍在临床中应用。

元代的外科著作,有朱丹溪的《外科精要发挥》、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齐德之的《外科精义》等。其中,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从整体出发,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治疔疮疡应辨别阴阳虚实,反对“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提倡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专著,在正骨方面有不少记载,对麻醉药的组方、适应证、剂量均有具体说明,对伤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者不断增加。其中不乏天文学家、医学家等科学技术人才。最早带西医到中国者,可能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1583年来到中国,1601年到达北京,不但与中国当局往来密切,还与中国著名医学家王肯堂有过研讨医学的经历。利玛窦在中国著有《西国记法》,其中有关于医学的论述。与利玛窦先后来中国传教的科学家、医药学家还有意大利人艾儒略、毕方济、龙华民、熊三拔、罗雅谷,德国人汤若望、邓玉函等。李经纬:《中医史》,海南出版社,2015,第302页。其中汤若望撰有《主制群征》,论述了西方医学的解剖学等知识;艾儒略撰有《性学粗述》,论述了西方医学的生理、解剖、病理、疾病治疗等知识。

这些著作虽然向中国介绍了若干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治疗知识,但由于西方医学在当时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加之这些人并非专职医师,所论也多欠确切,因此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甚微。

明代《外科正宗》记述了鼻息肉摘除术、气管缝合术等。1840年,江考卿著《江氏伤科方书》,用骨科移植治疗复杂骨折。1844年,中国首次施行膀胱结石摘除术。1875年,中国第一次施行卵巢肿瘤切除手术。1894年,余景和著《外证医案汇编》,并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抢救白喉患者……

在西医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它既与中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也对中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显著的莫过于西医手术的兴起。

从西医角度讲,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需解剖学、麻醉学、无菌术、手术护理学四个最基础的学科来支撑,有记录的解剖学研究最早起源于欧洲医学之父、古希腊的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古希腊医生盖伦所著的《医经》一书,是西方最早系统描述人体结构的论著。当时由于宗教统治时期禁止解剖人体,该著作资料主要来源于动物,之后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冒着被宗教迫害的风险,开展了人体解剖研究,在1543年完成了《人体构造》这本解剖学巨著。

美国乡村医生克劳福德·威廉森·朗在1842年3月30日(之后该日期3月30日设定为国际医师节)为一位需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麻醉手术;医生莫顿在1846年10月16日采用乙醚作为麻醉剂,首次公开演示并完成了麻醉下的外科手术。中国在1847年,由广东博济医院(广州孙逸仙医院)在伯驾医师带领下完成了中国第一台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麻醉术的出现让患者在接受手术时从此有了尊严,迅速地推进了外科手术的普及和发展。

此后,1877年,高压蒸汽灭菌法发明后,现代外科学中有了无菌技术,手术器械及用品达到无菌级别,从而减少了因手术造成的感染,进一步降低了手术死亡率。

因此,外科无菌术与麻醉术,堪称是十九世纪人类医学进步史的两大里程碑。

现代外科学的发展和完善是历史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也是建立在无数病人饱受痛苦折磨甚至牺牲生命的代价上的,在逐步健全发展了系统的解剖学、麻醉学、无菌术、护理学等基础学科后,当今强大、复杂、高效的医学系统才得以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