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丝绸之路:8港口志
- 李一鸣主编
- 2762字
- 2025-03-24 16:32:46
2.黄浦,一个临江小渔村演变为南方国际大港
在哈萨克斯坦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交界,塔拉斯河由东南向西北方静静流过,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全长不过600余千米。河流中游左岸平原地带,有一座以河流名字命名的城市——塔拉斯。
在中亚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塔拉斯的影子,然而就是这座默默无闻、看似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落的小城,却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城市和国际贸易中转站,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元751年,塔拉斯一度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大帝国阵营——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携其联军在塔拉斯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你死我活的国际大会战。
中国历史称之为怛罗斯之战,此役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远的远征,也是中国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爆发的唯一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它改变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走向。
是役,唐朝纵横西域数十年、所向披靡的重装骑兵首次惨败给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地区。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盛唐由此转弱,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唐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乱,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被战火阻断,“海上丝绸之路”日趋兴盛。伴随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宁波、泉州、广州、澉浦、温州、杭州等一大批港口城市发展兴盛起来。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广州一跃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也是世界闻名的东方大港。扶胥镇是当时广州最为重要的外港,北宋年间修筑的从东江口到波罗庙前的扶胥古运河,缩短了东江各埠到广州港的航程,使内河船避开风浪较大的狮子洋,也为海船提供了避风之所。
港口的兴起带动了当地村落的发展,那片曾经叫“凤浦”的泥沼地,逐渐发展成一个临江靠海的小渔村。后来外国商船常在此汇集,外国人讹读“凰浦”,久而久之又成了“黄浦”。
明以后,古扶胥港由于泥沙淤积而不适宜海舶停靠,琶洲古黄浦村一带渐成外船停泊之地。这里包括从酱园码头往北至琶洲一带的弧形水域,由于水面开阔,岩岸陡峭,是良好的避风港,适于贸易季节大量木帆船停泊,逐渐成为广州重要的外港,是为黄浦港也。
其后,由于琶洲黄浦村码头淤浅,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1937年,在波罗庙上游6000米处兴建“黄埔新埠”,即今人谓之“黄埔老港”。
据考,黄浦村最迟在宋代已很繁荣:村北帝庙有8块碑刻,明确记载此庙首建于北宋时期;村中曾发现用木桩筑堤的遗迹,筑堤护田出现在宋代;村中居民现有梁、冯、胡、罗四大姓,据其族谱记载,罗姓始祖于北宋迁入,而胡、冯两姓于南宋迁入,梁姓于明代从番禺迁至此,由此可以佐证黄浦村最迟于宋代兴起。
根据唐人贾耽的记载,至迟在5世纪,中国的海舶从广州启航,历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云帆高挂,直驶伊拉克的巴士拉。这条由中国和亚非人民共同开辟的名为“广州通海夷道”,长达14000多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也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
此时,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已经开通,并通过跨越南岭的各条通道,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广州作为一个港口得到了非常广阔的内陆腹地,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大批货物从北方源源不绝运往广州,海外运抵广州的货物,亦以同样方式纷纷运往岭北,这是广州成为华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始发港的地理基础。
广州内港主要码头区已从兰湖移到光塔一带,珠江岸线大概在惠福路之南,文明路之北。光塔码头就位于坡山半岛西侧的浮丘湾畔,其西边(即今之西关一带)是属于兰湖流域的河涌纵横的低洼沼泽。
光塔码头区,中外商人云集,唐末时,外国商人曾达12万人之多,他们大多为阿拉伯人、波斯人,运到中国的货物以奢侈品为主,主要有珊瑚、玛瑙、胡椒、麝香、犀角等,从中国运出的货物主要有茶叶、丝绸、瓷器、铜制品、药材、漆器、竹器等。
“蕃商列肆而市”,附近的蕃坊,是外商聚居之地。广州最早的“蕃坊”在今天广州城西南隅以怀圣寺为中心的地带。相传广州怀圣寺始建于唐朝初期(公元7世纪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内的光塔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珠江河面很宽阔,珠江岸边高高耸立的光塔就是为船舶引航的标志。
唐高宗时期,朝廷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使,派宦官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有关事宜,并委派“岭南帅”加以监督,对多种舶货征税,海外贸易的税收成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两宋时国家富庶,商贸发达,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力,无法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域进行商业贸易。这一时期,随着指南针的改良、造船水平的提高,宋朝便把商业中心从西北转向了东南。宋朝商人从海上绕过南海和印度洋通往阿拉伯,阿拉伯商人则从相反的路线来到中国。
宋代的海船制造业举世无双,有长约40丈、深为9丈、阔7丈5尺,可载五六百人的巍如山岳的大海舰。船的造型为尖底,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可以破浪而行,竖有多种桅杆,并造转轴,能自由起放。隔舱防水,坚固安全。宋朝时,海员已能熟练地掌握海洋季风的规律,利用它来出海或返航,通过观测北极星的高度来判断地理纬度,用航海罗盘导航、指南针引路等。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说:“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指南针的应用对大洋远航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
宋王朝统治者对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视,积极鼓励外国海商来中国贸易。北宋初年,广州是宋朝进行海外贸易的唯一门户,无论是从官员挑选还是管理制度上,中央政府对广州都特别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广州黄浦港一跃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国际大港,由于外国商船从海上逐渐看到陆地,于是黄浦逐渐多了泥土的气息,逐渐变为“黄埔”。从凤浦、黄浦到黄埔的曲折演变,见证了这个小渔村的发展与兴盛。
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后,东南沿海各大港口迅速繁荣,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0个以上,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大增加,繁荣的贸易带来极为可观的市舶收入,成为朝廷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宋朝还派遣使节到海外从事贸易活动,对促进贸易有功的番商还授予官职。
宋代所建市舶司、市舶务比前代大增,达8处之多(广州、泉州、杭州、密州板桥镇、明州、温州、秀州华亭县和青龙镇,后4处为市舶务),由于泉州离杭州较近,南宋朝廷刻意扶持,泉州港迅速崛起。
宋元交替之际,广东是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元军与南宋军于此地多次展开激烈拉锯战,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很多百姓逃亡海外或被杀,海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反观泉州,因为蒲寿庚的投降,元军在占领南宋都城之后,兵不血刃就平定了泉州。由于元朝政府的支持,泉州的海外贸易不但未因宋元交替而停顿,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泉州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广州遂屈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