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川新梦:抚州文艺精品创作与特色文化走出去研究
- 意娜
- 2775字
- 2025-03-24 16:22:33
一、文艺创作心系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提振民族凝聚力,实现文艺培根铸魂的化育作用,培育文化自信的需要;另一方面塑造提升新时代我国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形象,使西方社会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文艺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文艺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将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与故事发展、人物命运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使读者欣赏作品的同时接受作品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这种“内化”而不是“灌输”的方式,易于为人所接受。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尊重艺术规律,创作优秀作品,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不流于空洞的说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通过丰富的文艺形式、艺术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意义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是优秀的、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的优势所在,也是使命所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之德、社会之德、人之德三个层次为新时代民族精神塑造提供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逢其时。
(二)在历史积淀中阐释新时代话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直是我们文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讲新时代的故事不能弃之不用,要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文艺创作者要立足新时代,扎根现实,用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来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文艺作品要面向未来,对传统历史的回顾和当下现实的审视,最终都是为了未来的愿景和对理想的前瞻和思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发展之快、对世界影响之大同样百年未有。中国正处于大踏步前进并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为世界文化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时代,忠实地记录这个时代、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艺术地表现这个时代,把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等一系列时代精神描摹出来,让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领悟到并从心底由衷地认同我们的时代,是文艺创作者艺术生命的呈现、人生价值的体现,更是时代赋予我们难得的艺术创新创造的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因此,文艺创作既要有生活的宽度,也要有历史的深度,更要有艺术把握生活的高度。这是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的具体体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召唤重新为文艺创作者回归人民、回归生活提供了新的契机。毛泽东同志当年曾批评上海“亭子间写作”,当下,文艺界中追逐金钱、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远离人民生活的问题仍然存在。“书房”写作、“宾馆”写作、“景区”写作曾经是许多作家的创作“真经”,抒发一己之小悲欢构成一些作家写作的全部情感,这些都是成问题的。因此,“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提出是针砭文艺创作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一剂良药。它既是一种能力和本领,又是一种修养;既是创作者向人民学习、接受人民再教育、提升创作能力的必然过程,也是出精品、创经典、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化的必然之路;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德艺双馨”的修为途径。
(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述创作方法时提出来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这一创作方法,是在深刻理解文艺源于人民、服务人民,以及文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出精品等前提下提出来的。只有在这些前提下理解,才是有新意、合乎时代要求的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创作办法。
第一,“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奔赴抗战和生活第一线,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创作出了《白毛女》《山乡巨变》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现了赵树理、柳青等一批与人民心心相连、受人民欢迎的优秀作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了“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这一思想。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一是要求大家要把身子真正扎下去,而不能以“采风”“下乡”取代;二是要处理好文艺与人民、与生活、与时代的统一关系。这里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扎根人民”反映的是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关系,所强调的是文艺工作者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情感纽系;而“扎根生活”体现的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关注现实,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紧紧相连。这就在关注人民的前提之下,将更宽广的视角投注到整个社会的生活场景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命运之中。
第二,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一定程度上讲,作品质量的高低好坏是由创作者的艺术提炼功夫决定的。提炼生活,首先要真正读懂生活、吃透生活、消化生活,不断提高对生活的理解能力。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阅读生活,读懂生活,文化文艺工作者才能“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在提炼生活过程中还会遇到诸如创作素材选取、创作原则运用、艺术构思方法、人物形象塑造等问题,艺术地应对这些问题,是创作者提炼生活能力的一种表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过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因为这既是现实生活多元多面呈现本身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必然追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观的基本传统和特征。“现实主义精神”让我们扎根人民,深入现实,“浪漫主义情怀”让我们立足现实,提炼生活,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