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畔诗人

扬州的瘦西湖,似乎不能和“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相比,却也不必相比。在扬州的花局里陈列着若干盆景,多很小巧可爱,看来这瘦西湖就和那些盆景是一样的。在那些盆景中,有时会放置着几块玲珑的小石块,这自然是很雅致的点缀。在战前的瘦西湖,如其论到雅致而又饶有别趣的点缀,一些竹篱茅舍以及疏疏落落的亭台,似乎都不够味,总该要数到那桥畔诗人了。

这桥是指北郭外的大虹桥。这桥畔诗人的姓名,知道的人就极少,瘦西湖的游客都称他是诗人。这位诗人,却不会写诗,只会诵诗。不过在一条蜿蜒的绿水里,两岸草木也青翠欲滴,还有各种秀媚的花儿在枝头或者草间开放着,这游湖必须经过的大虹桥,便横卧在绿水之上。就这桥畔的绿阴之下,会有一位白发苍然的老人,向着往来游湖的小船,吟诵着诗歌,这不是很雅致而又饶有别趣的点缀吗?称他是诗人,似乎也怪有意义的。

这位诗人手持着一根很长的竹竿,竿头还缀着一只小布袋。譬如说,有了游湖的小船经过他面前时,他一面吟诵着诗歌,一面将竹竿向小船前递去,小船上的人就会投几个铜子到那竿头的小布袋里去。原来他是以吟诵诗歌,代替了“老爷”、“太太”的呼号。许多游客对于他都像乐于解囊。因为置身在这样的景色里,能添上一位老人在吟诵诗歌,怎不使人发生许多诗意,又增加许多游兴吗?

游客们似乎从来没注意过这些问题,这位诗人究竟识不识字?他所吟的许多诗歌是谁个教给他的?他们只觉得这位诗人是很能适应环境的。他在春天,就吟诵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一类诗歌。在秋天,就吟诵着“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一类诗歌。并且他很幽默,对于一些游湖的少年,他会吟诵着“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对于一些游湖的妓女,他又会吟诵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除了雨雪载途,每日的大虹桥畔,这位诗人都是曳长了声调,向游客们吟诵诗歌。因为还有节拍,便也可以动听了。往来的游客们,只要身边有零碎钱,总会给他一些,不愿使他失望的。并且给与不给,他并不斤斤计较,还是很和蔼地吟诵着诗歌,这倒使人有些过意不去。因此,游客们的船只行驶到将要靠近他,听得他吟诵的声音时,多会互相查问一下,谁有零碎的钱。如是船上有了小孩子,这小孩子必抢着把钱递到那小布袋里去。这时,他会笑容可掬地道声“谢谢”,逗引得孩子们也格格地笑起来,或者还要他再添一首。这么,船只已是悠悠地前进了几丈远,还可听到他的馀音袅袅哩。

这该是瘦西湖上惟一雅致而又饶有别趣的点缀。可惜在抗战的火焰还未燃烧起来时,这位诗人便死了。自从这位诗人死了以后,虽是湖山无恙,吟诵诗歌的声音却再也听不到了。旧日的游人,每当再来湖上,经过那大虹桥畔时,似乎都有说不出的惆怅。

(《申报》1946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