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白狄族在春秋早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晋西一带),公元前550年,因秦国东扩压力和晋国和戎政策,东迁至河北中北部一带,主要处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衔接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4个氏族组成。后来鲜虞氏、鼓氏、肥氏建国,都在今河北省境内,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国所灭。公元前507年,白狄族鲜虞氏建立早期中山国。公元前406年,该国为魏文侯所灭。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国复国,定都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东北),为后期中山国,于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中山国发展阶段与玉器特征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山国发展阶段与玉器特征

白狄族在从陕北,经山西,向河北东迁时,艺术文化因地而变,对华夏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常雅楠。陕北白狄东迁原因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21,23(02):118-123.。目前,白狄族的来源和东迁路径,白狄族与鲜虞氏、中山国的关系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回答。本研究的目的是沿白狄东迁路径,研究其遗存纹饰的艺术特点,佐证白狄族来源、东迁路径的一些论述,从多角度展现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工艺美术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变化性;重点研究区域空间内,白狄纹饰风格的融合变化过程,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

本书将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纹饰统称为白狄纹饰(见图1-3、图1-4),从白狄纹饰认知、理解、融合、创新及其在河北省新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等多方面对纹饰的发展方案进行剖析与探索,继承和提取纹饰内涵与形式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对艺术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比较研究,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知;通过创新设计研究和“图像转向”设计手法,使白狄纹饰在河北省城市设计、公共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重新进入民众生活,加强河北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图1-3 白狄族各阶层形象与服饰复原图

图1-4 白狄族各阶层形象与服饰复原图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梳理白狄纹饰元素多样性、复杂性与区位差异、民族融合、历史源流的关系。

(2)从纹饰史视角探索人文精神内核,对白狄纹饰进行图像、风格、背景史论3个层面的研究。首先理解白狄纹饰形象的表面含义,其次考究纹饰背后的图像学意义,最后思考纹饰产生的历史背景意义。

(3)认识白狄纹饰元素的演变规律,剖析纹饰的特点和认知方法。纹饰既不是一般艺术品,也不是社会生产的一般劳动产品,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

(4)白狄纹饰元素的融创方案。本研究提出了白狄纹饰用于提升河北新城市公共环境的文化底蕴的若干途径,以及在河北新城市设计中应用的若干原则;分析了白狄纹饰元素在河北新城市设计中的现代价值、作用及面临的挑战。

二、研究方法

本书以白狄纹饰元素的认知、挖掘、梳理为基础,以河北新城市设计项目中的白狄纹饰元素融创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白狄纹饰的来源、融合、文化根基等方面进行由图入史的探索。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方法:从艺术、历史、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比较研究方法:纵向比较汉代以前的纹饰,横向对比社会文化情况,佐证民族融合文献材料,挖掘白狄纹饰传承与发展的脉络。

(3)调查研究方法:深入博物院、遗址等地考察,调查白狄纹饰实物,通过遗存文物的造型、纹饰、风格样式的研究,明确史料缺失或记录简略造成的族属、文化属性、交流过程等方面的不确定之处。

(4)纹饰史研究方法:美学研究方法与艺术史论研究方法相结合。纹饰史是一门阐释的学问,其中涉及重要的方法论问题。纹饰史的研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两者在研究对象、范畴、方法、与周边学科的关系上都有不同。纹饰史研究要探析纹饰创作的目的与背景,既要关注纹饰的直观呈现感受,又要关注创作者的工作情景,了解倾注于纹饰的人文精神。

(5)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坚持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既要基于历史记载和文物遗存梳理纹饰文化,又要面向未来,提出河北新城市设计中的纹饰传承与发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