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建设背景下的中山国文化元素融创研究
- 王杰 宗同惠
- 7字
- 2025-03-24 16:33:20
第二章 理论考察
第一节 白狄族的艺术文化背景
一、白狄族介绍
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原指古代的狄族,因其主要居住于北方,故称北狄。北狄后来被用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周朝时期的中原人把周围非华夏的四方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于华夏。周灭商以后,和分封给晋国的怀姓九宗有族属传承关系。王克林在《晋文化与北方青铜器文化关系探索》一文中提出:“考之于史,晋国从一开始就与戎狄尤为亲密,这一点已凝固在晋文化中,并推动其文化的发展和晋国历史的前进。”在狄的称谓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战国及以后,“白狄”之名逐渐取代“北狄”,成为狄族中发展最为强盛的一支,并最终建立了中山国。
学界对白狄的民族来源存在“中亚草原东迁”“姬姓民族”等多种说法,其人类学意义上的源头和各部族之间的迁徙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探索。结合历代史学家的考证,现所知的白狄属于北狄分支,是先秦时期的重要部族。早期白狄应处于陕北晋西交界一带,其祖先为商晚期的鬼方。春秋晚期史料侧重鲜虞,证明了白狄鲜虞部的强大,与当时强盛的白狄族非常契合,同时北狄的名称消失于历史记载中,这和白狄分化有关。
二、白狄族东迁过程中创造的艺术元素
白狄是一个内涵庞大而又复杂的民族概念,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融汇的全过程。以往的研究基本以人类学研究为中心,主要针对白狄族人种来源和支系分聚发展进行考证,其中有较多推测性论断。这些推测性论断需要我们用文明遗存的文化特征进行侧面佐证。围绕白狄族的发展演变,纹饰史可以佐证狄族的来源、迁徙、内部关系、与华夏诸族的融合过程,证实学界对白狄族发展的一些猜想。
关于白狄族的研究始于清代初期,众多民族史、地方史等论著中多有涉及,但主要聚焦于部族和地理分布、外交关系、战争、起源等方面,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出土的文献、金文和考古资料中,可找到大量的相关信息,需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见表2-1)。
表2-1 白狄族发展与艺术文化特征的关系

三、白狄纹饰的文化内涵
本研究是中国美术史的个案专史性研究,主要研究白狄纹饰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旨在认知白狄纹饰蕴含的白狄文化,佐证白狄族东迁历程和民族融合的关系。白狄纹饰是白狄族装饰出来的纹样,既是一门艺术,也是白狄族的文化符号(见图2-1)。本研究旨在从“与史互证”的角度在白狄纹饰与白狄文化之间打开一条通道。

图2-1 白狄中山国蟠虺纹铜罍
白狄东迁路径主要分为3个阶段:陕北晋西—晋中北,晋中北—冀北,冀北—冀中。目前已知的白狄遗存集中发现于沿东迁路径、按时代划分的陕北晋西区、忻定盆地区、冀北区、冀中区四大区域。从文化遗存的造型与纹饰内涵推测,春秋时的白狄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胡人发源于阴山以北,东胡人发源于大兴安岭,羌戎发源于陇山地区。赤狄和长狄在长治(今晋东南)一带,白狄在陕西和山西的黄河两岸,鲜虞则在河北保定一带。
白狄纹饰以文物为依托,反映了民族文化、行为等。我们可以从纹饰中窥探民族的文化性格。纹饰史不同于以器物的发明、生产、交换为对象的科技史、工艺美术史、经济史,而重在发现隐藏于纹饰背后的多元民族的精神世界,即“观象索义”。纹饰史不是诸观念史(民族史、艺术史、哲学史、宗教史等)的拼合,而是对诸观念侧面的考察和对推断性历史的佐证,通过对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双向探求,了解民族、文明的生成机制、基本特色和发展趋势。以上便是纹饰史的特殊属性和富有个性的研究思路。
纹饰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符号。先民通过纹饰记录自身的生存经验和文化认识,表达情感或寄托理想。对于这个具有基本二重性的符号载体,中华民族自古就未有一日相离,它也因此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许多文化性的共识常以无意识的状态潜藏在最普通的纹饰当中。本研究对纹饰的发展进行了通史性的考察,由此来研究中国纹饰艺术的特征、发展规律及其所包含的文化特质,希望以此为线索来完善艺术和文化研究当中的纹饰学(见表2-2)。
表2-2 白狄纹饰的研究内容

四、白狄纹饰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白狄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非华夏族群之一。它同时又是被华夏重视的一股平等的政治力量,彼此间通婚会盟。迨春秋之际,白狄势力威胁到华夏族,之前必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北狄被划分为赤狄、长狄、白狄3个分支,初以赤狄为主,在今山西长治一带,后以白狄为主要力量,从陕北晋西到忻定盆地,后通过太行八陉越过太行山,进入冀中北部。这时的白狄分为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等氏族,并分别建国。战国时期文献记载的白狄只剩下鲜虞氏,其建立的中山国势力日渐增大,先后在顾城、灵寿定都,形成了灿烂的文化。由于中山国王陵的发现和灵寿古城遗址的确定,鲜虞中山国成为河北区域文化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于中山国的族属和承袭关系仍存在多种观点,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争论,而是要分析伴随狄族源流产生的艺术文化与精神。
陕北晋西的白狄纹饰的北方艺术特色更为鲜明,晋中北、冀中北的白狄纹饰则表现出强烈的北方艺术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特征。白狄族沿东迁路径创造的纹饰艺术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河北城市建设更新的背景下,年轻人对白狄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在新城市设计中融合、创新应用白狄纹饰,是宣传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白狄纹饰的艺术风格、类型、美学价值,研究了白狄纹饰在河北新城市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并解决了纹饰的解读、融合、创新等问题,为新城市设计从业人员和设计学教学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