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目前国内关于传教士儒学译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以来华传教士的生平及著述简介为纲,介绍其在中国天主教史上的贡献,如方豪、阎宗临、徐宗泽等人的研究;方豪:《方豪六十自订稿》,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阎宗临:《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2.以国别及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例,梳理传教士译介的儒家思想在域外的接受与影响,如朱谦之、庞景仁、张立文、林金水、孟华、许明龙、孙小礼等;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庞景仁:《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冯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张立文、李甦平:《中外儒学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林金水:《明清之际士大夫与中西礼仪之争》,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林金水:《明清之际朱熹理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续)》,载《朱子学刊》1995年第1辑;孟华:《伏尔泰与孔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孙小礼:《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3.以传教士汉语文献为核心,从思想史角度深入探讨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诠释与运用及其有关儒家“宗教性”争议的起源,如陈卫平、孙尚扬、李天纲、刘耘华、纪建勋等。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孙尚扬、[比]钟鸣旦:《一八四〇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李天纲:《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刘耘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纪建勋:《历史与汉语神学——明末清初天主(上帝)存在的证明研究》,知网博士论文库,2012年;许苏民:《王夫之与耶儒哲学对话》,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1期。4.以传教士外文文献为核心的文献综述及个案研究。其中,赵晓阳、谭树林、李新德等赵晓阳:《传教士与中国国学的翻译——以〈四书〉〈五经〉为中心》,载《恒道》第2辑,2003年;谭树林:《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李新德:《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中国儒道释典籍之翻译与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先后针对明清来华耶稣会士四书、五经外文译本篇目进行详尽的文献调查;吴孟雪、张西平、张国刚、吴莉苇等吴孟雪、曾丽雅:《明代欧洲汉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张西平:《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吴莉苇:《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吴莉苇:《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则率先分析耶稣会士外文著述中对于中国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政治体制以及语言文字的介绍,不仅直观呈现中国文化带给欧洲启蒙思想界的思想冲击,也试图厘清明清中国天主教史与欧洲早期汉学史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虽有首开先河之功,但其分析未能直接从外文原始文献出发。直至近年来专注于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拉丁文、法文译述中“耶儒互释”思想研究的梅谦立、潘凤娟、黄正谦等[法]梅谦立:《〈孔夫子〉:最初西文翻译的儒家经典》,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梅谦立:《重新思考耶稣会士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纪念《几何原本》翻译四百周年暨徐光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梅谦立:《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翻译者,抑或叛逆者?》,载《现代哲学》2014年06期;梅谦立:《从邂逅到相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潘凤娟:《中国礼仪之争脉络中的孝道:卫方济与〈孝经〉翻译初探》,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33辑,2010年;潘凤娟:《早期耶稣会士与〈道德经〉翻译:马若瑟、聂若望与韩国英对“夷希微”与“三一”的讨论》,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7年第65期;潘凤娟:《龙华民、利安当与中国宗教:以〈论中国宗教的几点问题〉的四幅图像与诠释为中心》,载《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70期;黄正谦:《论耶稣会士卫方济的拉丁文〈孟子〉翻译》,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3年第57期;黄正谦(Felix Wong),“The Unalterable Mean”,i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5:Vol.60.,扎实的原典个案分析逐步涌现,但这些研究皆集中于来华耶稣会士的译著,对其他修会的儒学文献甚少提及,无法全面呈现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史的全貌。至于最早从事明清来华托钵修会(以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为代表)研究的张铠、张先清、崔维孝等人张铠:《庞迪我与中国——耶稣会“适应”策略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张铠:《西班牙的汉学研究(1552—201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张先清:《多明我会与明末中西交往》,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张先清:《多明我会士黎玉范与中国礼仪之争》,载《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3期;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崔维孝:《方济各会中国教区中、西文档案史料介绍》,载《暨南史学》2002年第1辑。,多着眼于托钵会士入华传教史,并未触及传教士儒学观的探讨。

国外研究:尽管日韩等国在明清来华传教士文献的整理出版以及儒教域外传播史领域有所积累,欧美学界仍凭借语言优势和利用原始档案的便捷成为上述领域的研究重镇。他们率先编订、出版明清来华传教士中外文著述的索引目录,在此基础上涌现出安田朴(René Etiemble)、毕诺(Virgile Pinot)、利奇温(Adolf Reichwein)、谢和耐(Jacques Gernet)等人的史论名作[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法]毕诺:《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耿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德]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耿昇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当代研究则以原典分析为中心,研究视角上趋于多元:例如最早梳理来华耶稣会士四书西译史并考证其翻译底本的孟德卫(David Mungello);从比较哲学视角考察耶稣会士“理学”观、索隐思想及其如何对儒学形象进行“理性化”建构的龙伯格(Knud Lundbaek)、郎宓榭(Michael Lackner)和詹启华(Lionel Jensen);从接受史角度研究耶稣会士儒学论述与莱布尼茨“自然神学”、沃尔夫“实践伦理观”相互关系的李文潮和秦家懿,以及在其传教士汉学史料研究中谈及16—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儒学译述的德礼贤(Pasquale D’Elia)、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柯兰霓(Claudia von Collani)、魏若望(John Witek)、鲁保禄(Paul Rule)、夏伯嘉(R.Po-chia Hsia)等David Mungello,“The Jesuits’Use of Chang Chü-cheng’s Commentary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Four Books(1687)”,in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Bulletin III,1981;[丹]龙伯格:《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李真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Knud Lundbaek,“The First Translation from a Confucian Classic in Europe”,in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Bulletin I,1979;Knud Lundbaek,“Chief Grand Secretary Chang Chü-cheng&the Early China Jesuits”,in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Bulletin III,1981;Knud Lundbaek,“The Image of Neo-Confucianism in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44,1983;[德]郎宓榭:《“‘孔子:中国哲人’与‘中庸’的理性化”》,载《德国汉学的回顾与前瞻:德国汉学史研究论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第113—122页;Michael Lackner,“A Figurist at Work.The Vestigia of Joseph de Prémare S.J.”,in L’Europe en Chine.Interactions scientifiques, religieuses et culturelles aux XVII et XVIII siècles, Paris:Collège de France, Mémoires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Vol.34,pp.23-56;Michael Lackner,“Jesuit Figurism”,in China and Europe,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1,pp.129-149;Lionel M.Jensen, 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 Chinese Tradition and Universal Civilization,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Li Wenchao, Die Christliche China-Mission im 17.Jahrhundert, Verständnis, Unverständnis, Missverständnis.Eine Geistesgeschichliche Studie zum Christentum, Buddhismus und Konfuzianismus, 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2000;Li, Wenchao,“Confucius and the Early Enlightenment in Germany”,感谢作者经由邮件赠阅该文;秦家懿(编译):《德国哲学家论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Pasquale D’Elia, Fonti Ricciane, Roma:Libreria dello Stato,1942—1949;Francesco D’Arelli,“Matteo Ricci S.I.e la traduzione latina dei Quattro Libri(Sishu)dalla tradizione storiografica alle nuove ricerche,”in LE MARCHE E L’ORIENTE, Atti del Convegno Internazionale Macerata,23-26 ottobre 1996,Roma:Isti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1998;Nicolas Standaert, Chinese Voices in the Rites Controversy, Rome:Institut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2012;Nicolas Standaert ed.,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One:635-1800,Leiden, Boston:Brill,2001;[德]柯兰霓:《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李岩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美]魏若望:《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吴莉苇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Paul A.Rule, K’ung-tzu or Confucius?The Jesuit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Sydney, London, Boston:Allen&Unwin,1986;R.Po-chia Hsia,“The Catholic mission and translations in China,1583—1700”,in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但均未总结或反思明清来华耶稣会士整体的儒学观。至于海外有关来华托钵修会儒学译述的分析,亦只有Lothar Knauth、陈庆浩、刘莉美等Lothar Knauth,“El inicio de la sinologia occidental.Las traducciones españolas del Ming Hisin Pao Chien”,Segundo Congreso Sinologoco Internacional, Taipei,1969;陈庆浩:《第一部翻译成西方文字的中国书〈明心宝鉴〉》,载《中外文学》第21卷第4期,1992年;刘莉美:《当西方遇见东方——从〈明心宝鉴〉两本西班牙黄金时期译本看宗教理解下的偏见与对话》,载《中外文学》第33卷第10期,2005年。对于多明我会士高母羡(Juan Cobo,1546—1592)、闵明我(Domingo Navarrete,1610/1618—1686)《明心宝鉴》西文译本的研究,系统的儒学译述梳理工作尚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