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
- 罗莹
- 1178字
- 2025-03-28 12:10:14
二、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目前国内关于传教士儒学译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以来华传教士的生平及著述简介为纲,介绍其在中国天主教史上的贡献,如方豪、阎宗临、徐宗泽等人的研究;2.以国别及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例,梳理传教士译介的儒家思想在域外的接受与影响,如朱谦之、庞景仁、张立文、林金水、孟华、许明龙、孙小礼等;
3.以传教士汉语文献为核心,从思想史角度深入探讨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诠释与运用及其有关儒家“宗教性”争议的起源,如陈卫平、孙尚扬、李天纲、刘耘华、纪建勋等。
4.以传教士外文文献为核心的文献综述及个案研究。其中,赵晓阳、谭树林、李新德等
先后针对明清来华耶稣会士四书、五经外文译本篇目进行详尽的文献调查;吴孟雪、张西平、张国刚、吴莉苇等
则率先分析耶稣会士外文著述中对于中国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政治体制以及语言文字的介绍,不仅直观呈现中国文化带给欧洲启蒙思想界的思想冲击,也试图厘清明清中国天主教史与欧洲早期汉学史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虽有首开先河之功,但其分析未能直接从外文原始文献出发。直至近年来专注于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拉丁文、法文译述中“耶儒互释”思想研究的梅谦立、潘凤娟、黄正谦等
,扎实的原典个案分析逐步涌现,但这些研究皆集中于来华耶稣会士的译著,对其他修会的儒学文献甚少提及,无法全面呈现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史的全貌。至于最早从事明清来华托钵修会(以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为代表)研究的张铠、张先清、崔维孝等人
,多着眼于托钵会士入华传教史,并未触及传教士儒学观的探讨。
国外研究:尽管日韩等国在明清来华传教士文献的整理出版以及儒教域外传播史领域有所积累,欧美学界仍凭借语言优势和利用原始档案的便捷成为上述领域的研究重镇。他们率先编订、出版明清来华传教士中外文著述的索引目录,在此基础上涌现出安田朴(René Etiemble)、毕诺(Virgile Pinot)、利奇温(Adolf Reichwein)、谢和耐(Jacques Gernet)等人的史论名作。当代研究则以原典分析为中心,研究视角上趋于多元:例如最早梳理来华耶稣会士四书西译史并考证其翻译底本的孟德卫(David Mungello);从比较哲学视角考察耶稣会士“理学”观、索隐思想及其如何对儒学形象进行“理性化”建构的龙伯格(Knud Lundbaek)、郎宓榭(Michael Lackner)和詹启华(Lionel Jensen);从接受史角度研究耶稣会士儒学论述与莱布尼茨“自然神学”、沃尔夫“实践伦理观”相互关系的李文潮和秦家懿,以及在其传教士汉学史料研究中谈及16—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儒学译述的德礼贤(Pasquale D’Elia)、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柯兰霓(Claudia von Collani)、魏若望(John Witek)、鲁保禄(Paul Rule)、夏伯嘉(R.Po-chia Hsia)等
,但均未总结或反思明清来华耶稣会士整体的儒学观。至于海外有关来华托钵修会儒学译述的分析,亦只有Lothar Knauth、陈庆浩、刘莉美等
对于多明我会士高母羡(Juan Cobo,1546—1592)、闵明我(Domingo Navarrete,1610/1618—1686)《明心宝鉴》西文译本的研究,系统的儒学译述梳理工作尚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