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针对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本书主要围绕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拉丁文儒学译述的文献整理和分析展开,具有下列研究意义:

1.从世界宗教史及全球化史的角度看,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的译介,直接促成“中学西传”与欧洲启蒙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他们与来华托钵修会在礼仪之争中围绕儒学宗教性问题展开的讨论,亦引发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转折。除去借助中国奉教文人润色出版的中文儒学文献,来华传教士个人的真实想法以及彼此间的意见分歧直观地保留在大量的外文书信手稿中。传教士的外文儒学著述,不仅呈现西方宗教思想史的认识进程,亦是明清天主教史及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的开展有助于从中国自身的研究立场直接审视这批天主教拉丁文文献,反观国外的研究成果并与之进行辩难,进而拓展中国宗教学的研究范式,并为汉语基督神学乃至传统儒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2.从中国基督教文献整理与传教士汉学研究的角度看,本课题注重传教士拉丁文文献的编目整理与研究,试图揭示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及托钵修会对于儒学宗教性研究的全貌,可为中国学界的研究提供新材料。

3.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看,围绕“耶儒”异同以及中国礼仪性质,明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最早针对儒学宗教性问题进行系统的比较,并依据西方的宗教话语体系及神哲学判断标准,将自己的观察、问询、思考凝练为一系列理论著述,而在此过程中其宗教观亦不断受到中国文化的冲击及丰富。本课题由外文原典出发,总结其儒学观的多样性、矛盾性及理论依据,可进一步深化“中学西传”研究。

4.从跨文化译介的角度看,本课题借助传教士译介儒学典籍的真实历史经验,可丰富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个案研究及理论思考。

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使用中西方版本学及校勘学研究法,考定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篇目,为其中的重要文献撰写提要,以厘清文献著述者的生平,考证其成书及刊刻时间,概括其主要内容并试图将其置于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下阐述其价值,以目录与内容提要的形式展示此批天主教文献的全貌;

2.采用形象学及阐释学的方法,从文献中选择三种儒学观的代表作,基于传教士的主观描述,结合时代背景及其“接受视域”中的前见(经院哲学及神学训练、对中西文化意象不自觉的比附、基督宗教中心观等限制因素),解析不同儒家形象的具体成因,及其形象塑造对欧洲受众产生的相应影响;

3.运用概念史的分析方法,选取不同的儒学观共同关注或是存在明显意见分歧的儒学概念,反思传教士群体进行跨文化译介时,如何采取“以耶释儒”“以史注经”“割裂或有意倒置概念的历史语境”等译介手法,实现儒学概念“名”与“实”的分离、重新建构并分配其新的概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