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斯及秦代奏章

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少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见人犬则惊恐万状,而官府粮仓里的老鼠则悠然自得,由此感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1]于是他追寻荀卿学习帝王之术,与韩非同学而自以为不如。学成后,考虑到楚王不足成事,六国又皆柔弱,便向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秦王又拜李斯为长史。李斯说秦王东并六国,拜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吕不韦免相,秦宗室大臣议决驱逐客卿,李斯亦在其中。李斯以此而上《谏逐客书》,秦王从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任丞相,力主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文书,制定法律,禁止私学。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巡行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高等随行,行至沙丘而病卒。李斯、赵高秘不发丧,伪作遗诏诛杀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并立少子胡亥,是为秦二世皇帝。秦二世信用赵高,诛戮大臣。李斯没有吕不韦的雄厚财力,更没有“仲父”这样的特殊身份,他只能仰人鼻息,曲意逢迎,特别是《史记·李斯列传》所载《上书对二世》,摇唇鼓舌,矫言伪行,所谓谄媚之文,莫此为甚,这也为自己埋下祸根。后来作《上书言赵高》,极尽揭露批驳之能事,然为时已晚,不久即为赵高所陷,以谋逆之罪下狱,作《狱中上书》,正话反说,为自己鸣冤叫屈,然阶下之囚,已无回天之力。二年(前208),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三族。临刑前,他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2]其子李由,为三川守,二年为项梁等杀死(见《汉书·高帝纪》)。李斯之死,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辉煌而又短暂的秦朝统治的历史终结,也标志着这种钳制文化发展的愚民制度的彻底失败。

李斯的创作,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谏逐客书》。《史记》记载,就在吕不韦被贬蜀地的这一年,韩国使者郑国访问秦国,向秦王建议修筑水渠。当时的王公大臣认为,这些说客来秦国,唯一的目的就是为本国谋利。修筑水渠虽然对农业有利,却有可能对秦国的政治军事造成不利,秦王接受了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一切逗留在秦国的游士。这一举措本身也可以为我们推测吕不韦悲剧命运提供佐证。作为西游秦国的楚人李斯,原本是吕不韦手下的舍人,自然也在被逐之列。他闻讯后,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文章从秦缪(穆)公求士写起,写到秦孝公用商鞅,秦惠公用张仪,秦昭王用范雎等,反复阐述了客卿游秦给国家带来的各种好处: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作者进一步指出“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倘若此时逐客,正中其他诸侯国的下怀,既给百姓带来损害,又会增加人们对秦国的仇恨:“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3]文章列举事实,推理严密,晓以利害,动以情理,颇有感染力,《四库全书》总集类之《四六法海》书前提要:“自李斯《谏逐客书》始点缀华词,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叠陈故事,是骈体文之渐萌也。”[4]说明李斯此文不仅开启贾谊、邹阳之先河,而且直接影响到后世骈体文的发展。再就文章的结构而言,宋代李性学《文章精义》称:“李斯《上秦始皇书论逐客》,起句即见事实,最妙;中间论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未易以人废言也。”[5]文词结构,精心安排,《文心雕龙·论说》称其为“善说”:“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6]自然,秦王被深深打动了,于是收回逐客令,恢复李斯的官位。从此,李斯逐渐取代吕不韦,而成为制定秦代文化政策的重要官员。

此外,还曾随秦始皇多次巡游,撰文纪功,书写上石,旧时多谓书法及文字并出李斯之手。如《法书要录》卷三载唐李嗣真《书品后》称李斯小篆“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7]卷七载张怀瓘《书断》曰:“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乃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其题铭钟鼎及作符印,至今用之焉。”[8]这是称颂李斯的书法成就。李斯的石刻文章,历来也受到学者的重视。《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奏事》二十篇,班固注:“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9]清人姚振宗著《汉书艺文志条理》认为,严可均辑《全秦文》有王绾、李斯、公子高、周青臣、淳于越及诸儒生群臣文凡十五篇。“李斯《狱中上书》云:‘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则刻石名山文,皆斯手笔也。”[10]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石刻文字总共有七处:二十八年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二十九年之罘刻石、东观刻石;三十二年碣石刻石;三十七年会稽刻石。《史记》记载了峄山以外六种的全文。现存实物有二件:一是琅邪石刻,二是泰山石刻,并有较早拓本传世。琅邪石刻存八十四字,前两行为秦始皇刻石残存从臣姓名“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后为二世刻辞全文。“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与《史记》作“臣请具刻诏书刻石”有异。泰山石刻现存九字。峄山刻石有宋太宗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徐铉的临摹本而重刻的本子,此后流传较广,存世多种。文曰: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阤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赵明诚《金石录》卷一三:“右《秦峄山刻石》者,郑文宝得其摹本于徐铉,刻石置之长安,此本是也。唐封演《闻见记》载此碑云:‘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历代摹拓之,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摹写,然犹求者不已。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碑之上,置之县庙。今人间有《峄山碑》者,皆是新刻之本。’而杜甫诗直以为‘枣木传刻’者,岂又有别本欤?案《史记·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而其颂诗不载。其他始皇登名山凡六刻石,《史记》皆具载其词,而独遗此文,何哉?然其文词简古,非秦人不能为也。秦时文字见于今者少,此虽传摹之余,然亦自可贵云。”[11]之罘刻石有《汝帖》本,仅存十四字。会稽刻石有元代重摹本。碣石刻石也有一种摹本传世,但是尚存疑问。东观刻石没有任何资料留存。这些石刻文字,尽管多是官样文章,为秦王朝邀功买好,但也有文学价值。首先,用语考究,充满自信,如谓:“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阤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其次,在形式方面,三句为韵,韵律严整,成为秦代颂美文章的典范。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12]鲁迅也说“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13]


[1] 《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39页。

[2] 《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62页。

[3] 《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41—2545页。

[4] 〔清〕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48页。

[5] 〔宋〕李性学著《文章精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7页。

[6]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7] 〔唐〕张彦远著《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8] 〔唐〕张彦远著《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页。

[9] 《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4页。

[10]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64页。

[11] 〔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27页。

[12]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页。

[13]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李斯》,《鲁迅全集》第九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