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即位后,众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当时程不识任长乐宫卫尉,两人从前都曾在边境担任太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军方法。李广治军简易,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驻扎,士兵们行动自由随意,夜间不用派人打更巡视,军队的文书簿册一概从简,但也远远布置侦查人员,所以没遭遇过危险。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势,每天晚上都要打更巡逻,文书簿册都做得非常细致,负责的军官往往要忙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也没遇到过危险。
这两种不同的治军方法,究竟孰长孰短?程不识评价说:“李将军治军简易,但敌人突然袭击,就很难掌控。然而他的士卒安逸快乐,愿意为他出死力。我治军烦琐,然而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司马光认为:效仿程不识,就算不立功,也不会打败仗;效仿李广,很难不全军覆没,李广虽然得到了士兵的支持和爱戴,却犯了兵家大忌,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当时李广和程不识都是边郡名将,从实际效果看,匈奴人更惧怕李广,士卒也更乐于跟随李广,而苦于跟随程不识。
武帝元光二年,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埋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李广当时是骁骑将军,归属护军将军韩安国指挥,但后来匈奴单于察觉了汉朝的意图,随即撤兵,汉军无功而返。
又过了四年,李广以卫尉身份担任将军,率军从雁门出击匈奴,因寡不敌众,汉军损失惨重。军臣单于早就听说李广的贤能,下令:“一定要生擒李广。”李广身负重伤,被匈奴人擒获。匈奴人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李广假装昏迷,走了十余里路,斜眼瞧见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纵身跃起,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数百骑兵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残余部队,回到了京师。朝廷把李广交给廷尉,廷尉认为李广军队损失太大,自己还被匈奴人活捉,判令当斩。李广花钱赎罪,成为平民。
这一仗李广运气不佳,但李广在受重伤的情况下,仍能够腾空飞跃到不远处的马背上,缴获良驹弓箭,逃离几百名骑兵的追赶,回到汉营,真是奇迹,他的神勇更是深深折服了匈奴人,自此,李广在匈奴人口中被称为“汉之飞将军”。
时间一晃而过,李广在家已经闲居几年,他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都隐居在蓝田南山中,常常一起在山中打猎。一天晚上,李广带一名随从外出,到田间和朋友喝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喝斥李广,不准他通行。李广的随从上前通报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别说是什么前任,就算是现任将军也不能夜间通行。”李广只好在霸陵亭下过了一夜。
此后不久,匈奴入侵辽西郡,杀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韩安国改任右北平太守,死在任上。武帝想起来了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请求武帝调霸陵尉和他一起去,结果一到军中,就把霸陵尉杀了,然后上书向武帝请罪。武帝回复:“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讲:‘登上战车,不必行礼,遭遇丧事,不穿孝服,抚师振旅,讨伐逆贼,统率三军,振奋士气;将军形怒,则千里惊悚,将军发威,则万物恐惧;因此才能够威名远扬,威震夷貊,慑服敌国。’将军有仇则报,有贼即除,以清除胸中积怨,这正是我所要求的;如果有一点过失,将军就免冠赤脚,叩头谢罪,这不是我所希望的。”用人之际,武帝并没有因此责备李广,反而欣赏他的做法,但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成了他一生中的污点,后人因此评价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
韩信当年“胯下之辱”,成为楚王后,不仅没有报复当年羞辱他的少年,还提拔他为中尉;“死灰复燃”的主角韩安国,面对前来请罪的狱卒,根本就不屑惩罚,而是善待他。成大事者,心胸、格局必是宽广的,李广在这一点上,存在着性格上的致命弱点!有时候升官封侯,不仅仅凭藉军功,人际关系、为人处事也是颇为重要,这也许是“李广难封”的一个原因。
那李广在右北平又有什么遭遇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