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选调生:90后青春故事会
- 陈宝剑主编
- 5495字
- 2024-11-03 04:40:57
赴基层从“知道”到“做到”[1]
◎王少川
个人简介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超级台风很可怕,不知道大家是否真的见识过台风。作为一名福建引进生,我所在的福鼎市太姥山镇背靠太姥山,面朝东海,每年台风都很多。针对台风预警开展防汛防台工作,是我到镇上后的日常工作。
从一个没见识过台风威力的青年,到如今风里来雨里去的基层干部,我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这一年里我从“知道”到“做到”的故事。
到基层去
每每有人问起我,为什么要做一名选调生,我都忍不住分享在四川乐山的故事。
2017年4月,当时是研一下学期,我偶然间看到学校就业中心的一则推送,那是一场以“秉承家国情怀、服务国家战略”为主题的基层生涯发展沙龙。
活动现场,在四川省委组织部工作的黄丽师姐给大家介绍了四川的情况,并对我们说:“欢迎大家来四川看看!”当时听了师姐的介绍,从未踏足四川的我,真对大西南的“天府之国”充满了好奇。
于是那年暑假,我报名去了四川乐山。在乐山市委组织部,我体验了一把公务员的生活:加班熬夜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基层公务员,“五加二”“白加黑”更是常态。
我着实困惑与好奇,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来自哪里?

乐山调研期间拍摄的当地民居
直到有一天,跟随部门领导去乡里检查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我实实在在看到了基层百姓的生活。那天,我们开了一天的车才进到山里,去一个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家里回访。老人住在土坯房里,从正门进去,能看到土墙一直裂到屋顶,屋里有一张八仙桌,桌前放着一个装着鸡饲料的脸盆,鸡和主人共同生活在这里。
扶贫干部跟老人讲解政策,并现场打电话确认医疗报销额度——80%还是90%。10%的额度提高,对这样的家庭来说就是好大个数字。
当时大家都用四川话交流,我听不懂多少,但却非常清晰地听到老人家说了一句:“我不想一辈子做贫困户。”
那个瞬间,我似乎明白了:帮助处于困境之中的百姓,切实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他们生活得更有盼头、更有尊严,这就是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们坚守的意义吧。
自那时起,我第一次萌生了去地方选调的想法。
从本科到硕士,我都在哲学系学习,日常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说实话,从书本和课堂上获取到的信息,其冲击力远不及在基层亲眼看到的大。也是在那之后,我时常想,做理论研究产生的影响可能在二三十年后才显现,但如果我去了基层,我的工作就能切切实实直接改变他人的生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每想到北宋张载先生的这“四为”,赴基层为国为民的想法就愈加坚定。
到了毕业季,我没有犹豫,只填报了基层选调的岗位。我心里是很清楚的:扎根基层,从基层干起。
太姥山镇初体验
很不凑巧,我刚入职就赶上了超强台风“利奇马”。

台风来临前夕的海面
入职报到当天,我到达镇上已经是晚上11点多,超强台风“利奇马”马上就要登陆了,灰色的乌云从远处海面弥漫而来,封锁了最后一片幽蓝的夜空,骤雨忽停忽落,耳边呼啸着类似于“狼叫”的风声。我一路走过街道,发现已经看不到行人的踪迹,各家各户早早锁闭了门窗,门口堆上了沙袋,窗户也贴上了“米”字形的胶带。
等我到了镇政府,这里却灯火通明,镇干部彻夜值守,逐个电话联系村干部,确认海上航行、作业的船只全部进港避风,出海渔民全部撤离上岸;还有很多干部前往危旧房屋、低洼地带、易滑坡地带等危险区域,提前转移安置居民,帮助居民及时撤离至安全地点,逐户排查确认。
第二天一早,我跟着镇党委书记到沿海各村检查防汛防台工作的部署情况。每到一个村,就会看到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全都严阵以待,有的值守在村民委员会(下文称“村委会”)里,有的到地势低洼区和地质灾害点查看情况,有的正开展危险地带人员安全转移工作,有的到海岸线周边确认渔船回港情况,大家全部下沉到村里,在村委会过夜,24小时待命。
我们顺着沿海可能会出现危险的村居逐个排查,同时,我对基层工作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基层没有休息日,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问题,都是按照“以防万一”的标准进行,只要有出现险情的可能,一线干部就必须时刻待命。
初来乍到的异乡人
不适应,是我初到太姥山镇开展工作的第一感受。
大家可能对农村基层一线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没什么概念,不瞒你们说,在去之前,我也没想到。
入职报到的当晚,我住进了镇里提前准备的房间。其实,来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接受艰苦条件磨炼的准备,但推开门我心里还是咯噔一下:房间里只有张铺着凉席的床和旁边的一个床头柜,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家具。四周大块大块的墙面已经脱落,只留下斑驳的痕迹。伴随着窗外呼呼啦啦的风声,一时竟有些“家徒四壁”的滋味。
基层工作常常需要入户开展宣传。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跟村民不熟悉,听不懂方言,我操着一口普通话,手里还拿着宣传单,被村民误以为是商家促销,不等我自我介绍就被拒之门外,碰了一鼻子灰。
在农村,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常常会加重农民负担,还容易使农民致贫、返贫,因此需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与引导,开展移风易俗宣传。
有一次,我带着移风易俗的宣传单和承诺书去一户村民家,在搭设的灵堂里,找到主事的村民,我先是说明了目前村里移风易俗的要求,需要申报路线、不能燃放鞭炮等等,结果家属非常不耐烦,对我的讲解也毫无反应。
我继续耐心劝说着:“您看能不能签一下承诺书,承诺简办丧礼?”
家属冷冰冰地回答:“不签!”
工作推进不下去,当时我心里是有些失落的,但想想如果我现在就不能适应环境,之后又怎么能胜任工作呢?既然已经下了在这里沉下去扎根的决定,就得做好经受长期磨砺的准备。后来,我想了不少办法去适应当地的工作与生活。
以心换心,融入当地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是如何做的话,我想,第一个关键词是“当地人”。
我是浙江义乌人,一开始当老师、同学们得知我的工作去向时,通常会以为我是福建人。发现我来自浙江后,都会问我为什么不回家乡。等我到了福建之后,也会有人对我提出疑问:“你会不会过两年就回去啦?”
我接触到的很多福建本地人都觉得浙江是个好地方,特别是义乌,那更是“富得流油”的形象,有实力的家庭甚至还会想着搬到浙江去生活。确实,浙江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但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既然来了福建,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就是福建人。于是我第一时间把户口从浙江迁了过来,从此“自立门户”,当上了“户主”。
虽然组织不要求必须迁户口,我家人也有着较重的传统观念,得知我要把户口迁往福建,母亲甚至跟我说:“感觉儿子像女儿一样嫁出去了。”但我想,迁了户口,我就不是“外乡人”了,跟当地群众打交道的时候,这样介绍,大家更能把我当成自家人,更愿意相信我。当然这也是自我强化的过程,时刻提醒我自己不要有干两年就走了的想法,绝对不能放弃。
第二个关键词是“方言”。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所在的太姥山镇的方言有多复杂,这里除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外,还有闽南、福州的移民,甚至还有闽西的移民,因此人们说的有福州话、闽南话还有当地福鼎话。福州话的口音最重,福鼎话属于闽东方言。由于与浙江温州接壤,福鼎话难免受到浙江方言的影响,闽南话介于这两者之间,这三种方言差异很大。
当我第一次听别人用方言交流的时候,仿佛是在听天书。听得多了,我慢慢能连蒙带猜听懂一部分,后来我学会了边说边比手势,跟大家的交流也变得顺畅了许多。后来我再入户宣传时,工作开展起来顺利了许多,每次我穿上蓝马甲亮明身份,拿上传单,配合着手势向群众讲解,大家也能面对面地听我讲。第三个关键词是“以心换心”。
有次我向社区书记讨教工作经验,她在社区里工作了十来年,大多数群众都认识她、相信她、愿意配合她工作,只要她出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工作难题。她告诉我,基层工作好不好做,关键看干部与群众沟通够不够。如果你跟群众不熟,他就会不配合你,如果你跟他熟悉,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他就会理解你、配合你。
前辈的话醍醐灌顶: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时,跟群众培养感情是第一位的。只有拉近关系,才能走近群众;只有跟群众感情好了,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许多棘手的事情就好办了。
疫情期间,我所负责的社区有一位老人家里闹老鼠,她年事已高,自己捉不住,又因为疫情防控要求,不能出入社区采买老鼠药,于是就电话联系上了社区工作人员。听了她的诉求,我们第一时间派人把适量的老鼠药送到了她家,毕竟用不完的话保存还是个问题,家里放太多老鼠药也容易有隐患。

王少川参加太姥山镇康湖社区元旦联欢活动
靠着成为“当地人”、学会“方言”、与群众“以心换心”,慢慢地,我跟当地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好,大家从一开始的不熟悉到现在群众遇到问题会来找我帮忙。我跟同事也逐渐熟络起来,这个过程中,我慢慢适应了基层的工作节奏。
人在路上,路在脚下
还没来福建的时候,我就在《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去屏南县调研时,当地老百姓拿出艾叶冲茶蛋招待他——艾叶是一种中草药,当地人拿它熬出热乎乎的汤汁,冲进打散的生鸡蛋里,再加些白糖搅拌一下,这是当地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工作人员担心他喝不惯,连忙阻止。总书记摆摆手说:“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觉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离了。”然后二话不说端起碗把艾叶冲蛋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兴,一下子就和他熟络了起来。
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和群众拉近关系不能靠嘴上说说,在跟群众打交道时,努力去适应当地的习俗,群众才会愿意主动和你接触,和你讲心里话。
来了宁德之后,我每次想到这里是总书记奋斗过的地方,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激动。工作中,我常用总书记在宁德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经历激励自己,时刻不忘把自己放在和群众同样的位置上,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在我负责的村子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祖籍上海,年轻时嫁到福鼎,在这里成了家,但如今只剩一个刚成年的孙子,本地再也没有其他亲人。
老人的孙子初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平日里也很少回来看望老人,偶尔通过电话联系。老人独自一人住在一间红砖砌的平房里,早已丧失了劳动力。
“老人在这里无依无靠,每天日子该怎么过?”我时常这样想着,逢年过节就去看望她,为她带去帮扶的资金和物资。
每次我去看她,都要爬一个长长的土坡才能到达她的菜园,尤其是遇到下雨天,田间土路就变得泥泞湿滑,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每次到她家,我都注意到,门口少有邻居跟她聊天,想必平时也很少有人跟她说话,这让我不由提醒自己,以后要多来看望老人。
还想和大家分享另一件小事。
太姥山镇夏季经常有台风,所以来了这里之后,我专门下载了发布台风预警信息的软件,养成了不时打开手机查看实时台风路径的习惯,看看最近有没有台风将从周边登陆。这段时间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汛期,太姥山镇依山傍海,现在看风平浪静,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防汛防台工作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群众转移问题。每当台风预警发出后,我们需要对辖区内危险房屋、地质灾害点附近进行巡查,确保所有危险地带的群众在台风来临前全部撤离并转移到安全场所。尤其是有的屋里还住着孤寡老人,需要联系亲人进行转移,或是帮助搬到村委会。
在我担任包村干部期间,就遇到过一位住在危房里的80多岁的老爷爷,他在当地几乎没有亲人,一人独居生活,依靠政府低保兜底。在我们入户排查时,多次跟他强调这座房子的危险性,并为他想方设法搬迁,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要么安排他住进养老院,要么为他重建房屋。
老人很不理解我们的行为,在跟他讲清楚了利弊之后,老人说:“没事,反正我都80多岁了,塌下来是我的命。”
对他来说,多活一天可能就是赚了一天,去养老院生活会变得不自由,重建房屋虽然有政府补助,但是他又难以支付余下的缺口。无论我们怎么劝说,老人依然觉得住危房无所谓,甚至对我们抱有疑问:村干部这么积极干什么?

老人当时居住的危房
老人虽然不理解,但我们基层干部的任务,就是百分之百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能因为老人放弃就将危房置之不理,也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于是我们只能反复劝说,不断做思想工作动员老人。
有一天下午我又去到老人家里,跟他谈了很久,终于说动了他,答应“第二天就去养老院”,没想到第二天我们安排好了一切去接老人时,他却变了卦,于是我们的工作只能推倒重来。
后来我们联系了老人的远房外甥,费了很大力气动员他的亲人出钱填补重建房屋的经济缺口,政府也补助一部分。历时数月的拉锯战后,一间简易的新房在老人家附近落成,老人也终于同意搬家,很满意地住了进去。
在基层,这种亟待解决的疑难杂症很多。作为一线的执行者,基层干部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直面一些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问题。在规划和决策实施前,挨家挨户当面向村民解释说明,倾听村民心声,了解村民需求,用心用情开展工作,保持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乐观态度,始终朝着目标前进。

宁德扶贫开发主题展示馆中“摆脱贫困”雕塑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里讲道:“就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她的发展总要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方面的制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
我想,我就是来到闽东的一颗“水滴”,对我这样一个新人来说,赴基层是一项长期工程,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但是,我也有自己的优势、特点,可以在一线冲锋,用总书记的话讲——“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