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心理学(第2版·慕课版)
- 李国祥 夏明娟主编
- 1645字
- 2023-03-10 16:14:21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年龄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幼儿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施教。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幼儿心理活动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每一个阶段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以幼儿思维的发展为例,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在幼儿初期,其思维还带有很大成分的动作思维,离不开实物和动作,而后才在动作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不断发展,到了幼儿末期,幼儿的思维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使其迅速而稳定地向新的水平和新的阶段过渡。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幼儿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典型、本质的心理特征。只要是在幼儿期,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相同的,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发生变化,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幼儿心理的发展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有些心理特征发展得早一些,有些心理特征发展得晚一些,有些心理特征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征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如有的幼儿早熟、早慧,有的幼儿迟开窍等。即使是处在相同年龄段的幼儿,其心理发展也有显著的差异,如有的幼儿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度,有的幼儿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有的幼儿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幼儿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这就是所谓的外倾、内倾之别。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要求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这样幼儿教师才能因材施教。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一)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其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例如,两排数量相等的棋子,如果将其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量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棋子数量的多少会受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二)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会逐渐改变。
(三)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3岁后,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还是在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幼儿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幼儿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