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心理学(第2版·慕课版)
- 李国祥 夏明娟主编
- 2596字
- 2023-03-10 16:14:21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渴求认识的重大问题之一。心理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产物;心理并不是一切物质的产物,而只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脑的产物。
但在古代,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识到脑是产生心理的物质本体,却误以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所以把许多心理和“心”联系起来,如把一个人思虑周密称作“心细”,把性情急躁称作“心急”等。然而无数事实客观地表明了心理和脑的关系。例如,脑受到损伤,心理便会受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现代关于脑的实验研究更是科学地证明了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重要机能结构,我们也可以说,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
(一)脑的机能结构
人的大脑由左右半球构成,表面覆盖着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共有6层,展开时面积约有2 200平方厘米,由14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每个神经细胞都具有强大的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各个神经细胞之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联系。大脑皮层的每一部分既接受其他部分发出的神经冲动,也向其他部分发出神经冲动。而且不仅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之间有广泛联系,大脑皮层还和皮层以下的各个部位形成复杂的联系。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构成了人的心理的生理基础。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最重要的机能结构。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皱褶,凹陷部分被称为沟或裂,隆起部分被称为回。根据沟、回的分布,大脑皮层一般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各叶的机能并不相同:位于大脑半球前部的额叶和顶部的顶叶主要和智力活动、言语功能有密切关系,位于大脑半球外侧的颞叶主要是听觉中枢,位于大脑半球后部的枕叶主要是视觉中枢。大脑皮层是统一的整体,各叶虽然有不同的机能中枢,然而这些中枢只是某种机能的核心部分,在大脑皮层的其他区域还有该种机能的分散部分。当某一中枢受到损伤,经过适当的治疗训练,受损区域的机能往往能由其他区域代替执行,起补偿作用。因而大脑皮层各区域的机能分工是相对的。
(二)心理是脑的重要机能
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生理器官,而脑结构中,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虽然事实已经确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产物,但是人们对于脑以怎样的方式产生心理,仍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思想家曾认为脑产生心理正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思想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把非物质的心理当作物质看待。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心理是脑的一种反映机能。
反映是指脑对外界刺激的积极反应。人在和周围世界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无数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影响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神经活动,同时产生了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脑产生的心理反过来又调节动作、言语等反应,使人积极地影响周围世界,创造更有利于个体生活和发展的条件。心理实质上是脑的反映机能。
我们从心理的产生方式来分析,心理又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有机体通过脑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活动。
人的一切活动,不论是最简单的、不由自主做出的反应动作,还是复杂的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活动。人的心理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经过脑的分析与综合而产生的,反过来又调节各种反射活动。外界刺激和反应动作是心理的开端和终结。心理现象和整个反射过程,特别是条件反射活动密不可分。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主要说明心理的产生具有物质本体。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脑,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能产生心理。人的心理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周围现实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影响人脑,才能产生心理。例如,幼儿看到了屋旁的一棵柳树,才有树木的知觉;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记忆。幼儿在画图时会画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图像,或在讲故事时讲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内容。例如,幼儿画了一棵长满玩具的冬青树,或讲了冬青树长出玩具的故事,但那也不是人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冬青树和玩具在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这种想象的东西仍然是现实的反映。所以心理的产生不能没有反映的器官,即脑;也不能没有被反映对象,即客观现实。没有被反映对象,也就没有反映。
因此,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以映象的形式在头脑里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幼儿关于柳树的知觉,是所看到的柳树反映于头脑时产生的映象。因此,人的心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映象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相像,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客观现实的“复写”和“摄影”。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复杂的,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但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一个人假如和人类社会生活隔绝,虽然具有人脑,但他的心理会十分贫乏落后,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和动物的心理相似。部分地区曾发现一些从小被野兽叼去,和野兽一起生活,在兽群中长大的“狼孩”“豹孩”等。他们被人捕获而回到人类社会时,仍然喜欢用四肢爬行,习惯于夜间行动,不喜欢和人接近,缺乏人的情感,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常人。这些事实表明,有了脑而没有客观现实,也没有心理。离开了社会生活,人的心理便不能得到正常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固然是脑的产物,却不能没有客观现实。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而社会生活更是人的心理的主要源泉。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心理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由具体的个体在头脑中产生的。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及个性特征不同,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同。例如,有的人爱财如命,有的人仗义疏财,这就是钱在他们的主观上的不同反映。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如美术工作者对形象的结构、色彩的分析比其他人更加精细、准确。所以,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不是消极被动、录像式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而是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
案例分析
面对同一个黑点,有的孩子说像蚂蚁,有的孩子说像芝麻,而在成人看来它只是一个黑点。
这说明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脑在加工原材料即客观现实时,人的经验、对现实的兴趣态度等都会影响心理反映。所以,面对同样的客观现实,每个人的心理反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人的心理不仅反映客观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还会通过脑的分析综合,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让人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些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