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文学方面的诸多业绩奠定了他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冯雪峰是最值得重视的人物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冯雪峰是党的文艺领导人,与鲁迅关系密切,尤为重要的是,冯雪峰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传播和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26年,冯雪峰便开始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冯雪峰的译著对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冯雪峰的译介活动也直接影响到冯雪峰文艺观的形成,冯雪峰正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开始,在文艺批评实践中不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冯雪峰文艺批评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与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家胡风、周扬等相比,冯雪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以至“在马克思主义批评中国化的过程中,冯雪峰是最有代表性的现象与线索”[1]

学界对冯雪峰的研究,应该说起步不晚,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便开始关注和研究冯雪峰,但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从史料学视角探讨冯雪峰与鲁迅、冯雪峰与丁玲的关系,当然也有个别学者对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活动给予了关注,蔡清富《用“马克斯主义 X 光线”去照澈文学——评冯雪峰对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论文,1987)首次对冯雪峰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进入90年代,冯雪峰的研究得到全面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冯雪峰评传的陆续出版,加深了学界对冯雪峰理论活动的认识。陈早春、万家骥著《冯雪峰评传》(著作,1993)和吴长华著《冯雪峰评传》(著作,1995),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冯雪峰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作家和诗人的坎坷人生,冯雪峰的艺术成就以及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作出的杰出贡献等。二是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得到了深入研究。蔡清富《冯雪峰文艺思想论稿》(著作,1991)和支克坚《冯雪峰论》(著作,1992),研究视野开阔,学理深入,从不同的视角分别探讨了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和鲁迅研究方面的特点。与此同时,一些理论家也开始反思冯雪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中的得失。如温儒敏《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论冯雪峰与马克思主义批评》(论文,1994)、庄锡华《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论文,1992),就系统地分析了冯雪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特征,同时也反思了其理论的局限性。三是对冯雪峰与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异同进行了比较。在左翼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冯雪峰与胡风都对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做出了探索,二者的理论探索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自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季水河《胡风与冯雪峰:不同轴心的现实主义理论》(论文,1991)、朱丕智《冯雪峰与胡风理论个性比较》(论文,1992)和马驰《卢卡奇、胡风、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论文,1998)等,就从创作主体、生活反映、典型理论以及理论品格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两位文艺批评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异同,深化了冯雪峰·2·文艺思想的比较研究。需要提及的是,冯雪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的贡献也引起了部分国外学者的注意,日本学者芦田肇《鲁迅、冯雪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一):水沫版、光华版 〈科学的艺术论丛书〉 版本、材源考》(论文,1993)就对冯雪峰所翻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版本、材源等进行了考证。

2000年以来,学界对冯雪峰研究的热度整体有所下降,但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思想的价值却得到了学界不少学者的认同,部分论题得到了进一步开掘。一是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王纯菲《革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冯雪峰文论重估》(论文,2002)、赵红梅《现实主义理论探索》(硕士论文,2009)等客观评估了冯雪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二是从学理的角度探讨冯雪峰的鲁迅研究。孙玉石《鲁迅文学创作与精神气质之诗性特征——冯雪峰对鲁迅理解阐释的一个侧面之浅议》(论文,2013)、沈国庆《冯雪峰与鲁迅》(硕士论文,2013)和王川霞《文学与政治之间——冯雪峰与鲁迅传统的官方化建构》(博士论文,2016),客观评析了冯雪峰在论述鲁迅中所呈现出的文艺批评方法、价值取向以及形象呈现。三是冯雪峰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翻译研究。王立明《冯雪峰与外国文学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文,2000)、柳传堆《学术视角下的译介实践——评冯雪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工作》(论文,2005)梳理了冯雪峰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冯雪峰研究情况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议题展开:一是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研究;二是冯雪峰与鲁迅的关系研究;三是冯雪峰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翻译研究。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加深了我们对冯雪峰文艺思想的理解与认识,为进一步全面系统研究冯雪峰的文艺理论批评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以上成果虽然也初步涉及冯雪峰文艺思想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但是系统、深入、全面地探求冯雪峰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阐释与创新明显匮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传统是一笔值得珍视的财富。回望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深入探求冯雪峰的文艺理论批评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是为了与历史语境保持关联,是为了从文化遗产和传统中寻求发展的资源和力量,重估尚未足够重视的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梳理有待进一步厘清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对“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三驾马车”冯雪峰、胡风和周扬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全面评估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成就与局限,准确把握一段时间里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流变的特点,探讨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和特征,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路径选择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 研究价值

1.通过该研究,能够厘清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全面清晰地勾勒出冯雪峰接受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在逻辑以及呈现特征,科学评估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成就与局限,进一步丰富左翼文学研究成果。

2.随着近年来传统俄苏文艺思想研究的式微,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精华远没有被完全揭示和阐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现代文艺发展的影响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通过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的梳理,再现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历程,有利于深入挖掘俄苏文艺思想,辩证和历史地认知俄苏文艺思想的精华与不足,对于促进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具有积极的学·4·科建设意义。

3.探讨冯雪峰对俄国文论的译介、吸收、运用与创新,梳理冯雪峰的马克思文艺批评道路,并与其同时代的马克思文艺批评家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对一段时间内马克思文艺思想中国化过程的一次梳理、透视和总结,无论是对历史局限的认识还是对积极意义的探讨,都将为行进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参考。

二 分析框架

一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活动对冯雪峰文艺理论建构的影响。冯雪峰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是从日语转译并以藏原惟人的版本为主。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构建不仅与其所译介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与藏原惟人的理论阐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以冯雪峰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为线索,深入历史语境之中,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传播与流变进行梳理,厘清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冯雪峰的影响,有助于全面把握冯雪峰接收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动因、特征。二是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的个案研究。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总体关系,是通过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多位文学理论家、多种文学思潮,特别是在与普列汉诺夫、弗里契以及“拉普”文学理论思潮的集中关联中得以具体展开、微观呈现的。通过这些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入透视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在关联。三是冯雪峰与周扬、胡风文艺思想的比较研究。冯雪峰、周扬、胡风一道被誉为“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三驾马车”,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以及理论建构上却存在明显差异。深入比较这些差异更能见出冯雪峰在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接受和构建上的独特性,这也正是我们对比研究的目的所在。四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重估。冯雪峰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都从事了大量的文学批评实践工作,这些批评实践大致保持了思想上的连续性,但也有一个发展和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冯雪峰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过程,也是其文艺批评观的形成过程。故而,全面清晰地勾勒出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内在逻辑以及特征呈现,予以重新定位和评价,有助于把握冯雪峰在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接受上的思想品格和价值追求。五是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的评价和启示。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构建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意义,须重新定位和评价,这既能更好地把握冯雪峰文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批评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意义以及局限性,同时也能以冯雪峰为线索,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实践的经验教训,为今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