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研究
- 蔡朝辉
- 2460字
- 2025-02-20 06:50:11
序
在年轻一代学人中,朝辉是较早走进冯学锋研究领域者之一。早在2003年,朝辉就选择《冯雪峰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应该说,这个题目对他是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且不说理论研究本身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仅就资料收集而言,在当时网络还不太发达,电子资料还很少使用的情况下,就有相当的难度。但朝辉不畏难,能吃苦,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研究课题。硕士毕业后,他考入中山大学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转向了更具有时代感的网络文学研究。但《冯雪峰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作为他的学术初恋,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一直未曾忘记。经过十几年的思考与沉淀,他所完成的《冯雪峰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一书,比其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更丰富,观点更科学,研究更深入。概而论之,该著作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20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方面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主动选择和积极创新的成果。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从此中国走向了积贫积弱。1840年以后,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面向西方寻求强国富民之道的旅程。他们先后选择过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特别是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主动选择和积极创新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广泛传播和积极影响的结果。自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由于它自身的先进性,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它与中国现实需要的适应性,它一进入中国就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热烈欢迎,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结果。冯雪峰的文艺思想,就是他主动选择与积极创新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广泛传播与积极影响相结合的产物。对冯雪峰文艺思想的研究,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否则,就难以对其作出深刻的阐释和准确的评价。朝辉深知这一要义。基于这一认识,他将冯雪峰文艺思想放到世界20世纪20、30年代与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的关系中去审视。因此可以说,朝辉对冯雪峰与20世纪20、3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系的探讨较为全面,尤其是对冯雪峰与苏联拉普、日本纳普关系的论述,内容充实,阐释清楚,比一般同类著作提供了更新颖的观点和更丰富的材料。当然,朝辉在研究冯雪峰文艺思想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同时,也坚持了本土立场,注意将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之中、中国现实需要之下去研究,较好地实现了国际视野与本土立场的结合。
其次,运用了多维的比较方法。比较研究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本应坚持的基本方法之一。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学批评,就采用了纵向历时比较、横向共时比较、跨越学科比较等立体交叉的比较方法;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鲁迅、瞿秋白、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们在受到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时,他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可见,他们的文艺思·2·想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也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更准确地把握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总体特色和不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个体差异。朝辉准确地认识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一重要特点。他的著作虽然是重点研究冯雪峰的文艺思想,但却不是对其进行孤立的考察,而是将其置于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谱系中进行多维比较、立体透视。从国际看,有冯雪峰文艺思想与藏原惟人、普列汉诺夫、弗里契文艺思想的比较,在比较中,厘清了冯雪峰文艺思想的域外资源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多方面影响;从国内看,有冯雪峰与毛泽东、周扬、胡风文艺思想的比较,在比较中,揭示了他们文艺思想的同中之异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内涵。
最后,突出了对关键词的重点研究。关键词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范式,兴起于20世纪后期,至今,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国外,与文艺理论相关的代表性成果有约翰·费斯克编撰的《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于连·沃尔夫莱著《批判关键词:文学与文化理论》、安德鲁·本尼特与尼古拉·罗伊尔合著《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等;在国内,与文艺理论相关的代表性成果有:赵一凡主编的《西方文论关键词》,胡亚敏等著的《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及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关键词研究丛书”中《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等。朝辉的《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顺应了这一学术发展趋势,采用了关键词研究方法。该著虽不是一部关键词研究专著,但其对冯雪峰文艺理论中的关键词研究十分到位。如对苏联文艺界20、30年代影响巨大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社会学批评方法”等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思想中的“战斗力”“主观力”“人民力”等核心概念,从其基本内涵、历史发展、重要功能、正负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释,这不仅对研究对象的丰富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深入理解这些关键词。
我这篇简短的序言,既无法全面呈现《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一书的丰富内容,也无法整体评价其学术价值,只是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作了重点陈述。该书的优点和特点并不只有我说的这三点,更不能说该著只有优点和特点,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优点一样。该著在个别重要问题的阐释上,如对冯雪峰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述,就还有提升的空间,还可以在纵向方面上下延伸,横向方面左右拓展,但这并不影响该著的学术质量和整体水平。
季水河
2019年12月10日湘潭大学静泊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