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就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越传统。”我们面对今天、面对未来、面对世界,追求现代化和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应该认真地面对我们悠久、灿烂、丰富多彩而和谐文明的历史,必须客观实在地面对日益濒危的民族语言文化,把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更有效、更有生命力,使他们的语言文化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密切相结合,从而开创一个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其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历史进程中均发挥过或继续发挥着凝聚民族整体、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这次,具体实施国情调查重大项目过程中,通过对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实地调查,充分地感悟到这一深刻原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出,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中,也有许多来自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成分和要素,这使他们的语言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有生命力。从而展示出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化所富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构筑中华博大又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化世界的深刻内涵。无论一个民族的大小,他们的语言文化都是中华灿烂辉煌的文化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整体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是传承中华悠久历史及其文化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就像中央所提出的那样,保护和弘扬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重要思想的有力举措,也是我们构建高度现代化、高度科学化、高度文明化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及有利条件。进而,为我国博大文明的源远流长、繁荣昌盛必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这次的国情调研,使我们更进一步懂得,我国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及其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特殊性、地域性、传承性和民族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的共同要素,甚至是血脉相承、骨肉相连的渊源关系。而且,通过他们的语言文化,我们完全可以读懂他们的历史由来及发展变迁的历程。由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珍惜、保护、抢救他们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为人口较少民族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大力发展和弘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给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建立发挥积极作用。只要对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文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进行保护,并给它们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它们科学地融入当今发达社会,成为当今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我国日新月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增添强健的生命基因。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国当今优秀而先进文化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在这一点上,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人口较少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均有其特殊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价值。

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都有特定内涵和特殊价值。从他们语言的表现形式以及语言结构、语言文化和口传民间故事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往往能够了解到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社会条件、不同发展过程及不同思维模式下用共同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不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些,优秀而传统的文化与文明,对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他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对于他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要代表他们同自然界的接触中产生的思维规则与表现形式,代表着他们勤劳勇敢、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爱民爱国、团结友爱的高贵品德和情操。也就是说,他们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他们的现实生活及其圣洁的心灵与思想,是代表着他们高尚思想品德和永远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是净化他们精神世界,给他们带来精神享受、思想教育及精神力量的精神产物。也是提高他们民族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觉,促进他们同其他民族间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及其文化交流,增强他们同其他民族间的往来、团结、友谊,对外传播他们古老传统的文化与文明,对内学习和接受外来文化与文明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独特、传统、优秀的丰富内涵,然而伴随他们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并给他们带来过真善美的享受,给他们的民族进程和发展带来过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的语言文化已经面临濒危或严重濒危的残酷现实。由此,对他们的语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显得万分迫切和十分重要。他们的语言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同他们繁衍生息的特定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基础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也是经过千百年来千百代人的共同劳动、共同智慧不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所以,其中包含有他们及其他们的祖先经历的不同历史、不同社会、不同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我们深知,不论是谁,都是从历史走来;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有着悠久而文明的历史;不论哪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都活在他们的语言这一活化石以及他们传承的优秀文化与文明之中。这也是我们抢救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尊重,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必须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文化,用包容、超脱、博大的民族精神汇集一切优秀文化与文明,更好地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有丰厚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文明世界。由此,我们说,抢救与保护濒危或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文化抢救、保护、创建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的内涵,同样是民族团结、国家强盛和走向辉煌的内在动力。由56个民族组成的文明古国——中国,之所以能耀眼夺目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同各民族的共同的奋斗、共同的劳动、共同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也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发挥的特殊精神作用是无法分开的。也就是说,抢救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与优秀传统文化,同弘扬我国博大的民族文化与文明的精神实质相辅相成,命脉相连,无法分离。如果在我们历史的记忆中,丢失或缺少了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那么我们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世界就会变得残缺不全。那么,我们就会愧对于一个完整的历史,同样要愧对于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抢救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对于未来和子孙后代的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保护人类的一切古老而传统的文化与文明的博大胸怀,以及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高度,去开展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把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做得更扎实有效。

中央现已明确强调,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要用科学发展观的准绳来衡量我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里,人的文化因素关系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文化和文明又关系着人的思想道德和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态度与生活质量。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社会,有优秀的文化,就会有先进文明的社会。优秀的文化一旦被落后愚昧的文化取而代之,社会就会倒退,走向黑暗和毁灭。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和讲求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就必须科学地看待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作用,要提倡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然而,与此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文化,文化来自人的生活和思想,反过来又服务于人的思想与生活,人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在文化领域,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如此,它们是由该民族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和智慧,用他们有史以来共同传承的特定思维方式及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还包含他们纯洁情感和美好内心世界构成的产物。由此,他们对于本民族语言文化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自然,它们是本民族同胞教育后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鼓励人们团结奋进,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所以说,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今天,我们不能缺少这些极其珍贵而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这更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大国之重大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懂得抢救、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抢救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优秀而先进的民族政策的具体措施。也是实现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具体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