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及局限

多元文化主义本身在理论上的模糊性、诉求上的广泛性,以及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资源分配模式的冲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卢姆(Allan Bloom)的著作《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The Closing of American M ind)和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美国的分裂》(The Disuniting of Ameria)便是诞生于这场冷战的代表作。其基本观点是,多元文化主义动摇了美国文化的根基,造成了传统的断裂;走向极端的多元文化主义会演变成为一种新的种族分离主义,将导致“美国的解体”和西方社会的分崩离析。为此,他们呼吁维护美国的共同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虽然以上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判有其保守和偏激的一面,但却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冷静客观的角度审视多元文化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局限。

一方面,多元文化主义如果在强调文化差异之间的不可调和上走向极端,的确可能与种族分离主义建立一种危险的联系。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反对者看来,“多元文化主义的鼓吹者们,受文化相对主义的极端形式和后现代主义者拒斥绝对立场的影响,将走向无政府主义混乱和知识分子麻木,放弃了知识分子曾用来反对野蛮的武器——理性”[1]。有鉴于此,多元文化主义必须超越统一性与差异性这一简单的二元对立,“发展一种差异中的统一或寓统一于差异的立场”[2],在肯定文化差异的同时拒绝本质主义和分离主义的认同政治,寻求建立在开放和共进基础上的文化差异之间的平等。

另一方面,在文化多元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错综复杂的联系,而这正是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多元文化主义持怀疑和批判立场的原因。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全球资本主义,其最重要的特点是生产的跨国化和全球化。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市场,跨国资本通过不断适应、迎合和利用文化差异来保证自身的增殖,而一些国家、民族为了招徕资本也不惜牺牲和改变自己的文化。这种以所谓的“多元化”、“本土化”为指向的资本运作过程带来的是西方价值观和生产方式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侵蚀。由此,身处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多元文化主义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它因为与全球资本主义实际的共谋关系而成为一个同质化和多样化并进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法国学者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才流露出某种无奈:“某种经济独立的逐渐消亡和中央集权的发展使自治转向文化现象。从这一点看,文化要求就像是有待去做之事和一种补偿之物。”[3]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文化政治实践、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因其积极的内涵而具备了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现实的社会改革的功能。这使它超越了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而被广泛推广。由此,不难理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何以将“多样化世界里的文化自由”作为《2004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正如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亚太地区负责人哈菲茨所言:“人类的发展不仅需要健康、教育、体面的生活水平甚至政治自由,人类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对文化的认同和推崇,人类必须有在不受歧视的情况下发表文化认同的自由。文化自由是一种人权,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4]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Guralink, David B., ed.W ebster's New W 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anguage,Cleveland:William Collins Publishers,1980.

Gutmann, Amy, ed.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Kallen, Horace M..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Arno Press,1924.

Kanpol, Barry and Peter Mclaren, eds.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Uncommon Voices in A Common struggle.Westport:Bergin&Garvey,1995.

Laguerre, Michel S..Urban Multiculturalism and Globalization in New York City:An Analysis of Diasporic Temporalities.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3.

Morris, Libby V.and Sammy Parker.Multiculturalism in Academe:A Source Book.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 9 9 6.

Rieder, John and Larry E.Smith, eds.Multiculturalism and Representation:selected essays.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1996.

Schlesinger, Arthur J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Reflections on A M ulticultural Society.New York:W.W.Norton,1998.

Simpson J.A.and E.S.C.Wein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中文部分:

〔英〕阿雷恩·鲍尔得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美〕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陈家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美〕爱德华·W.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法〕米歇尔·德·塞尔托:《多元文化素养——大众文化研究与文化制度话语》,李树芬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1] 〔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21页。

[2] Henry Giroux, “Insurgent Multiculturalism”in David Goldberg, ed.M ulticulturalism:A Critical Reader., Blackwell,1994, pp.323-43.转引自陈燕谷《文化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http://www.yuandao.com/。

[3] 〔法〕米歇尔·德·塞尔托:《多元文化素养——大众文化研究与文化制度话语》,李树芬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7页。

[4] 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http://www.un.org/,200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