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世济民 雏凤清音:2017年教育部“国家经济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优秀论文集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育基地
- 13532字
- 2020-06-25 06:09:07
自然景区生态补偿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基于福州永泰青云山景区的实地调查
连 坤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通过对青云山居民、景区工作人员、永泰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问卷调查与走访,运用博弈论、外部性理论、公共资源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对青云山景区生态补偿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景区经营企业、青云山居民和永泰政府是景区生态补偿的三大利益主体,在利益分享和责任承担上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本文提出了3种生态补偿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各模式的收益与成本,得出结论:永泰政府应对青云山景区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并实施奖惩机制,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应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使当地居民愿意主动保护青云山环境,促进青云山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景区;生态补偿;博弈;奖惩机制
一、引言
“十三五”时期,可持续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中国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领。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融入各产业发展中,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第三产业,也要秉承生态、绿色的思路,既要发挥旅游业作为重要服务业部门在拉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在发展旅游业中保护环境,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自然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自然景区的开发往往会带来双重结果:一方面,是对自然风貌的改造,为游客提供更便利的接触自然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会使人类的足迹踏入原始自然中,打破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环境破坏。要想做到既保护又开发,就要妥善处理自然景区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完善的自然景区管理运行制度体系。
福州市永泰青云山景色优美,但也是环境极易遭到破坏的生态脆弱地,存在当地居民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的现象,如偷砍古树与采集中药材导致的植被破坏、猎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鱼引起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倾倒生活垃圾与污水到溪中造成的水污染等。如何保护当地环境,成为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与当地政府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所有生态型旅游地需解决的问题。而要保护环境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厘清这其中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环境保护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实施行为变成单个利益主体的自觉行为。本文将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以永泰青云山景区为例,探讨自然景区生态补偿中涉及的政府、景区企业以及居民等主体相互的利益机制,预测各博弈方有限理性下的行为选择,以期为自然景区生态补偿提供新的思路,推动自然景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统一。
二、文献综述
当前,围绕自然景区生态补偿的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3个方面:
一是在自然旅游景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确定上,朱瑞(2004)认为生态旅游利益涉及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建设部门、公众、媒体、学术机构、林业部门、海洋部门、旅游者、当地居民、国际机构等多个主体;阎友兵,赵黎明(2005)认为生态旅游博弈主要是转让方政府和受让方企业之间的博弈;龙茂兴(2008)则将生态补偿主体主要界定为社区、景区、政府三大主体;陈丽丽,虞依娜,章家恩,叶延琼(2016)则把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简单划分为生态补偿者和生态受益者两大类。
二是在自然旅游景区相关利益主体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和确定上,陈国生(2003)通过分析我国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对于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的博弈与西方环境保护的异同之处,提出“政府调节为主”的生态补偿方式。孙艳萍(2009)认为空间的紧密性、资源的互动性使得景区和社区的一体化系统得以形成,提出了景区社区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方式。刘翠(2010)认为在缺乏政府监督和激励的情形下,农户间的博弈分析与景区管委会与农户间的博弈分析均陷入囚徒困境,景区管委会在遗产保护问题上趋向于消极配合对策,所以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惩戒机制的生态补偿方式。张俐(2012)通过对政府、开发商与居民三类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博弈机理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参与意识薄弱,要采取宏观体制分权制度并选择政府及企业共同强势参与的生态补偿方式。
三是在如何协调自然旅游景区生态补偿中各主体利益关系上,许洋(2007)认为要协调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不同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决策行为。张安民、李永文(2008)提出地方政府应该在协调各方利益中起主导作用,实现与各方利益均衡是提高景区绩效的基本动力。张铁成、胡青云(2009)通过博弈分析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关系,寻求两者在资源保护中的纳什均衡,探讨保护旅游资源的途径,认为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现象不是通常认为的游客与居民囚徒困境的结果。吴艳、宋健峰(2011)通过建立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博弈模型,进行一次性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分析,揭示了景区环境破坏的动因,并提出了政府与景区的产权利益协调。周大庆(2013)认为政府相关部门与景区企业应配合大局,从制度上协同各方利益,是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和景区绩效最大化的根本保障。赵立民(2013)对旅游消费者与旅游企业以及政府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设想了协调利益并使生态旅游有效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尽管我国有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但现阶段对旅游景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较少,且侧重于生态补偿机制的定性说明,即使是博弈分析,也只是简单地得出博弈的分析结果,较少结合案例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对各主体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程度没有进行测算,因此也难以得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立足于福州市永泰青云山生态景区的实地调研,基于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对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应如何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永泰县政府应如何进行监督管理进行了博弈分析,希望可以把青云山景区生态补偿的经验更好地推广到其他旅游景区,为推动我国自然旅游景区生态补偿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自然景区生态补偿各主体相关利益机制分析
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属于公共资源的一种,公共资源理论认为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均被称为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公共资源配置遵循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的市场竞争方式和手段,利用市场机制以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
马克思与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与适应性,认为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同时,人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改造环境,人“绝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为,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2)“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3)因此,自然景区生态补偿过程中的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并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
自然景区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补偿者、受偿者和监管者,即景区经营企业、当地居民以及当地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主体的利益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当地政府拥有财政权和对景区管理的监督权,景区企业拥有经营权和管理权,当地居民则拥有居住权。当地政府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在景区的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起到重要的监督管理作用,充当监管者的角色。当地政府除了在景区开发前期进行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在景区运营过程中,还要对景区旅游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为促进景区发展、保护景区生态环境颁布政策规章制度等。
博弈论认为,不同利益主体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中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决策,研究的是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它应用于旅游景区研究,就是探索参与的各个理性决策主体(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当地政府机构、旅游景区当地居民等)的博弈对策及决策均衡。①景区企业作为景区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获益方,应坚持“环境影响最小化”原则,对在旅游发展中生态利益受损的相对方进行生态补偿。若景区企业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从而促使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将形成一种正外部性收益。外部性理论认为,当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一个主体使其他主体遭受到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而这些成本或收益并没有通过当事人的货币形式得以补偿时,外部性或溢出性就会发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当事人行为影响他人福利,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货币形式或市场机制反映。②景区居民则出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需要对其原有的畜牧、采集、伐木、捕猎等生态资源依赖型的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或约束,受损的利益必须得到补偿。③当地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为了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对生态补偿的补偿者和受偿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这三大利益主体,因其各自不同又相互交叉的利益诉求而存在冲突和利益关系,给景区的管理与发展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自然生态景区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分析——以永泰青云山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政府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不对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相关的政策,同一地区的不同景区经营企业都不愿意对景区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因为景区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给景区带来的生态效益长期才能显现出来,从短期来看,景区经营企业的生态补偿是单方面的成本付出,收益难以马上获得。短期内,假设景区企业A、B进行生态补偿的收益为R,不进行生态补偿的收益为R+C。如果景区企业A进行生态补偿,景区企业B的最优决策是不进行生态补偿;如果景区企业A不进行生态补偿,景区企业B的最优决策也是不进行生态补偿;同理,无论景区企业B选择进行生态补偿还是不进行生态补偿,景区企业A的最优策略都是不进行生态补偿。所以,景区企业A与B之间的纳什均衡为(不进行生态补偿,不进行生态补偿),这是景区企业间博弈的“囚徒困境”,同时也是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公地悲剧”现象(见表1)。
表1 景区企业A、B生态补偿博弈矩阵

同理,同一景区的当地居民也不会自觉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因为保护生态环境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生态效益是长期的,短期内也是单方面的成本付出;相反,如果当地居民选择在景区偷偷地进行伐木、渔猎等违法活动,短期内,他们还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造成负外部性损失),也形成了景区居民间博弈的“囚徒困境”。而且如果政府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与生态景区经营者都选择不进行监督管理(因为这二者进行监督都需付出监督成本),当地居民的违法行为也不会被发现,从而也不会受到惩罚。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当地居民的这种违法行为持续下去,只会导致景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生态悲剧。最终会使景区的生态环境无法恢复,游客数量剧减,甚至青云山景区旅游企业将无法继续经营,从而使地方政府、青云山自然景区经营企业、景区当地居民三者的收益都会受损。
因此,无论是景区企业还是当地居民都不存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动机,在没有外部力量的监督下,景区企业不会自觉对居民进行生态补偿,居民也不会主动保护环境,最后的结果是景区的环境愈加恶化。必须合理地设定监督和补偿机制,接下来,本文将以永泰青云山为例,运用博弈的分析方法来厘清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永泰青云山景区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

图1 当前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青云山是国家重点自然生态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经过20多年开发已成为福州重要的旅游区,近年来,福州市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旅游业发展迅速,青云山是旅游观光与科学考察的胜地。

图2 造成当前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在青云山的实地调研中,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青云山景区工作人员与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并请他们填写调查问卷,收集实地调研资料。我们发现,景区里现居住着大量农村村民,他们在景区开发前就居住于青云山,并在开发时不愿意搬迁,问卷调查数据表明51.9%的村民是出于对故土的依恋,31.5%是出于对美丽环境的喜爱。可看出村民不愿搬迁的主要原因不是政府补偿不足,而是村民主观意愿。长期来看,景区内仍会有大量村民,所以他们也是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对于当前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地居民与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与访谈,38.9%的人认为存在水资源污染;29.3%的人认为森林资源受到破坏;31.5%的人认为存在随意堆放垃圾的问题;14.8%的人认为野生动物未得到保护。对于造成景区环境问题的原因,20.4%的人认为宣传力度不够;39.6%的人认为资金投入不足;32.2%的人认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26.7%的人认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对于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55.9%的人认为一般,23.3%的人认为重视。

图3 关于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评价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政府是否对景区企业进行监督,会影响景区企业是否愿意选择对居民进行生态补偿,而景区企业是否对居民进行资金补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是否会选择保护青云山景区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景区中主要存在地方政府与景区企业、景区企业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等的博弈关系,而且这些关系是不同的,会形成不同的博弈结果,只有厘清了这些博弈关系,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认为,生态补偿中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主要有3种模式:模式一,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保持一种局外人的身份,不对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奖励惩罚机制,完全由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永泰县政府将监督管理的权利转移给青云山景区,青云山景区直接监督当地居民,根据科斯产权定理,将青云山产权交给经营该景区的企业,从而明晰产权。如果青云山景区发现当地居民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将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如果发现当地居民未保护生态环境,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与破坏,有权对其进行罚款。模式二,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只对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是否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实施直接监督管理,再由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对当地居民是否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直接监督。模式三,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直接对青云山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同时监督管理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与当地居民,实施激励惩罚机制。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不监督当地居民,直接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
1. 模式一:永泰县政府不监督的情况下,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博弈关系分析
在永泰县政府不直接对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进行监督管理的情况下,青云山景区与当地居民的博弈收益矩阵如下(见表2)。
假设:
(1)R1是青云山景区在当地居民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时所能收获的长期正外部性收益,但这种生态收益短期内难以体现,需要长期来逐渐显现,而且可逐渐累加。
(2)R2是青云山景区居民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时所能获得的长期生态收益,这种收益可以表示为与时间成正相关的递增函数,随时间的推移收益不断增加。
(3)E1是青云山景区在当地居民未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时所受到的长期负外部性损失,这种损失可以表示为与时间成正相关的递增函数,随时间的推移损失不断增加。
(4)E2是青云山景区居民未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时所获得的短期收益,但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这种收益表现为与时间成负相关的递减函数,随时间的推移收益不断减少,甚至最终递减为负值。
(5)C1是青云山景区在对当地居民实行生态补偿时所花费的成本。
(6)C2是青云山景区居民采取保护生态环境行为时所花费的成本。
(7)C5是青云山景区对当地居民进行监督管理时所花费的成本。
(8)F3是青云山景区在进行监督管理后对未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当地居民的罚款。
(9)r是青云山景区对当地居民进行监督的概率。
表2 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与当地居民博弈矩阵

在这个假设下,不存在明确纳什均衡,若青云山景区选择不进行监督管理,要想让当地居民选择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则必须满足条件:R2-C2>E2,即R2>C2+E2,青云山景区居民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所能获得的长期生态收益要大于采取保护生态环境行为所花费的成本与未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所获得的短期收益之和,但长期生态效益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在减去保护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需要付出的成本后,想使其还高于当地居民不保护生态环境的短期收益,很难实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居民选择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能性很小。若青云山景区选择进行监督管理,要想让当地居民选择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则必须满足条件:R2-C2+C1>E2-F3,即R2+C1+F3>C2+E2。若当地居民未进行生态环境保护,青云山景区发现后对其进行罚款,还需满足条件:F3-C5>0,即F3>C5。
2. 模式二: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与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的博弈关系分析
在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与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二者的博弈中,假设永泰县政府制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条例,要求青云山景区对其景区内居民进行监督管理。则青云山景区可选择两种策略,即实行监督管理或不实行监督管理。而永泰县政府也有进行监督管理与不进行监督管理两种策略。若青云山景区选择不实行监督管理的策略,而永泰县政府选择进行监督管理的策略,青云山景区的行为会被永泰县政府发现,政府会对其采取惩罚措施,进行罚款,若之后青云山景区再次偷偷未实行监督管理并被政府发现,政府将采取更强硬的惩罚措施,并增加罚款金额。若永泰县政府发现青云山景区有对当地居民进行监督管理,则会对其进行财政补贴。

图4 政府对企业和居民都不进行监督
假设:
(1)C3是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进行监督管理的成本。
(2)R3是永泰县政府在青云山景区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时可获得的长期正外部性生态收益,是与时间成正相关的递增函数,随时间的推移收益不断增加。
(3)E3是永泰县政府在青云山景区居民未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时所受到的长期负外部性生态损失,是与时间成正相关的递增函数,随时间的推移损失不断增加。
(4)D1是永泰县政府在进行监督管理后对实行生态补偿的青云山景区的财政补贴。
(5)F1是永泰县政府在进行监督管理后对未实行生态补偿的青云山景区的罚款。
表3 永泰县政府与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博弈矩阵

在这个假设下,不存在明确纳什均衡,永泰县政府和青云山景区的博弈矩阵如上所示(见表3)。若永泰县政府选择不进行监督管理,青云山景区必然选择不进行监督管理,若永泰县政府选择进行监督管理,要想让青云山景区进行监督管理,则必须满足条件:D1-C5+F1>0,即D1+F1>C5。若青云山景区未进行监督管理,永泰县政府对其进行罚款,还需满足条件:F1-C3>0,即F1>C3。
假设青云山景区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的概率为p,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进行监督的概率为q,可以求得青云山景区的期望收益E1(X)为

永泰县政府的期望收益E2(X)为

分别对两式求导,得出使政府和景区企业双方期望收益E1(X)与E2(X)最大化的概率为
p=(F1-C3)/(D1+F1)
q=C5/(F1+D1)
如果青云山景区进行监督管理的概率大于(F1-C3)/(D1+F1),永泰县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监督管理,如果概率小于(F1-C3)/(D1+F1),永泰县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监督管理;如果概率等于(F1-C3)/(D1+F1),永泰县政府则可随机地选择监督或者不监督。而且,p=(F1-C3)/(D1+F1)=1-(C3+D1)/(D1+F1),由此可以推得,政府的惩罚力度越大,即罚款F1越大时,青云山景区进行监督管理的概率就越大;而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的成本C3越小时,青云山景区进行监督管理的概率也越大,反之越小。
如果永泰县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的概率小于C5/(F1+D1),青云山景区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监督管理;如果政府监督的概率大于C5/(F1+D1),青云山景区的最优选择是进行监督管理;如果政府监督的概率等于C5/(F1+D1),青云山景区则可能随机选择进行或不进行监督管理。进行监督管理的成本越高,即C5越大时,政府监督的概率越大,因为越高的监督管理成本意味着青云山景区越倾向于不进行监督管理,政府越要加大监管力度;而永泰县政府的罚款F1越小,财政补贴D1越小时,政府进行监督的概率也越大,反之越小。

图5 政府只对企业进行监督而不监督居民
3. 模式三: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与青云山景区居民的博弈关系分析
在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和青云山景区居民二者的博弈中,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如果发现当地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将对其进行激励;但如果发现当地居民未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时,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如罚款等,若破坏情况严重,也可对其追究刑事责任。在这种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激励惩罚机制的情况下,永泰县政府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与青云山景区居民的博弈收益矩阵如下所示(见表4)。
假设:
(1)C4是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居民进行监督管理的成本。
(2)D2是永泰县政府在进行监督管理后对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景区居民的财政补贴。
(3)F2是永泰县政府在进行监督管理后对未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青云山景区居民的罚款。
表4 永泰县政府与青云山景区居民博弈矩阵

在这个假设下,不存在明确纳什均衡,若永泰县政府选择不进行监督管理,要想让青云山景区居民选择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也必须满足条件:R2>C2+E2,但显然青云山景区居民选择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能性很小。若永泰县政府选择进行监督管理,要想让青云山景区居民选择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则必须满足条件:R2-C2+D2>E2-F2,即R2+D2+F2>C2+E2。若景区居民未保护生态环境,永泰县政府要想对其罚款,还需满足条件:F2-C4>0,即F2>C4。
假设青云山景区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概率为m,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居民进行监督的概率为n,可以求得青云山景区居民的期望收益E3(X)为

永泰县政府的期望收益E4(X)为

分别对两式求导,得出使政府和景区居民双方期望收益E3(X)与E4(X)最大化的概率为
m=(F2-C4)/(D2+F2)
n=(C2+E2-R2)/(F2+D2)
如果青云山景区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概率大于(F2-C4)/(D2+F2),永泰县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监督管理,如果概率小于(F2-C4)/(D2+F2),永泰县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监督管理;如果概率等于(F2-C4)/(D2+F2),永泰县政府则可以随机选择监督管理或者不监督管理。而且,m=(F2-C4)/(D2+F2)=1-(C4+D2)/(D2+F2)。由此可以推得,当永泰县政府的惩罚力度越大,罚款金额F2越大时,青云山景区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概率就越大,反之越小;而当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的成本C4越小时,青云山景区进行生态补偿的概率也越大,反之越小。
如果永泰县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的概率小于(C2+E2-R2)/(F2+D2),青云山景区居民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如果政府监督的概率大于(C2+E2-R2)/(F2+D2),青云山景区居民的最优选择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如果政府监督的概率等于(C2+E2-R2)/(F2+D2),青云山景区居民则可能随机选择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或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当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越高,即C2越大时,永泰县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的概率越大,因为越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意味着青云山景区居民越倾向于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越要加大监管力度,反之越小;当青云山景区居民未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时所获得的短期收益E2越大,以及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时所能获得的长期生态收益R2越小时,政府越要加大监管力度;而当永泰县政府的罚款F2越小,财政补贴D2越小时,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的概率也越大,反之越小。

图6 政府同时对企业与居民进行监督
4. 三种生态补偿利益博弈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青云山景区生态补偿模式的选择
对三种模式下三方利益主体的成本与所得进行比较(见表5)。
表5 青云山景区三种利益博弈模式收益

R1、R2、R3为青云山景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的对他们自身、景区经营企业和永泰县政府的长期正外部性生态收益,而长期生态收益难以用具体数字衡量,所以R1、R2、R3难以用具体数据来表示;同理,E1、E3为青云山景区居民破坏生态环境产生的对景区经营企业和永泰县政府的长期负外部性生态损失,长期生态损失也难以用具体数字衡量,所以E1、E3也难以用具体数据来表示。而青云山景区居民通过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获得的短期经济收益E2也难以用具体数据表示。C2为青云山景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所花费的成本,所以C2仍未找到适合的具体数据来代入。
通过青云山景区的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可得出青云山景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概率m为61%,永泰县政府监督景区居民的概率n为23%,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生态补偿当地居民的概率p为58%,永泰县政府监督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的概率q为32%,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监督当地居民概率的r为19%;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对居民的生态补偿金额C1为每年每户308元,永泰县政府对保护环境青云山景区居民的财政补贴D2为每年每户97元,永泰县政府对未保护环境的青云山景区居民的罚款F2为600元,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对未保护环境的当地居民的罚款F3为600元。为便于比较分析,将永泰县政府每年对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实行生态补偿的财政补贴D1与对未实行生态补偿的罚款F1除以青云山景区居民总户数,求得D1约为346元、F1约为1213元,同理求得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是否实施生态补偿监督成本C3接近于零,永泰县政府对青云山景区居民是否保护环境进行监督的成本C4约为94元,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对当地居民进行监督所花费的成本C5约为86元,将这些数据代入表5中,可具体计算出青云山景区生态补偿中三方主体的收益。
表6 具体计算而得的青云山景区三种利益博弈模式收益

综合上述三种模式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分析,在第一种模式与第二种模式下,青云山景区居民的最终收益相等,而当选择第三种模式时,青云山景区居民的最终收益与前两种模式相比,最终收益增加了159.5;在第二种模式时,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的最终收益是最少的;在第一种模式时,永泰县政府的最终收益是最少的。所以使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与当地居民所获收益最大的生态补偿模式是第三种模式,此时永泰县政府的最终收益为:100.8+61%×R3-39%×E3,青云山景区经营企业的最终收益为:-266.1+61%×R1-39%×E1,青云山景区居民的最终收益为:148.5+39%×E2+61%×R2-61%×C2,三个主体综合最终收益为:61%×R3-39%×E3+61%×R1-39%×E1+39%×E2+61%×R2-61%×C2-16.8。根据计算结果,三方博弈的最优结果是,永泰县政府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应对青云山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并实施激励惩罚机制,青云山生态景区经营企业应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使当地居民愿意主动保护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促进青云山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协调各主体利益完善青云山景区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

图7 对于永泰县政府已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效果的总体评价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图8 保护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通过对青云山景区居民与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于永泰县政府已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效果的总体评价,67.8%的人表示一般,只有21.1%的人表示满意。对于推动保护青云山生态环境的措施,61.9%的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45.2%的人认为要加大保护环境监管力度;24.1%的人认为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34.4%的人认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而关于当地居民希望永泰县政府能够提供的帮助,68.5%的人希望能提供资金支持,57.8%的人希望能进行监督管理。针对青云山景区的实地调查与生态补偿中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对青云山景区旅游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图9 当地居民最希望永泰县政府提供的帮助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一)明晰产权,健全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针对生态景区的“公地悲剧”,青云山景区的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一项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且每一个都有使用权,而各个利益主体都倾向于过度使用,易导致生态景区的“公地悲剧”。要让补偿主体向受偿主体支付生态补偿,应先确保旅游生态环境具有明确的产权。明确界定各方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在产权交易制度上,健全旅游生态环境资源交易制度,为创造良好的景区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者应获得环境产权的收益,如对于积极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居民,产权所有者应对其支付相应的回报;在产权保护制度上,对景区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者应明确追究其责任,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或行政处罚,若有当地居民破坏生态环境情况严重者,如捕杀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除对其进行罚款外,还将追究其刑事责任。要通过制度设计,客观界定补偿主客体,科学制定补偿标准并采取有效的补偿方式,针对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不良现象,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并使生态资本增加。
(二)完善青云山景区外部成本内部化机制
针对青云山景区的负外部性问题,要完善使景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的机制。景区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特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收益并不是完全由景区当地居民获得。但在当地居民原先的山林和农地被划入景区后,其生活和生产空间所受的明显压缩及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却主要是由当地居民所承受。由于生态建设的滞后性、公益性与居民的自私性、急迫性的矛盾冲突明显,居民难以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取直接利益,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财富观尚未形成,居民难以理解和认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下降。对于生态补偿金的来源,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征收生态环境保护税。将景区的自然环境资源保护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使享受景区优美生态环境正外部性的“收益者”通过某种形式为自然环境资源保护付费,如旅游消费者通过门票等形式支付相应费用。
(三)建立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体系
为促使青云山景区能自觉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永泰县政府应加强对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尽快完善景区生态补偿立法,保证生态补偿金的落实,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管理效率。景区企业因为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导,又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对景区居民生态补偿的积极性。永泰县政府要尽可能担任倡导者、引领者的角色,制定生态旅游景区的产业标准和发展体系,作出整体的发展规划,引起旅游景区企业注意,使之随政策发展。景区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要对其励罚并重,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积极性才会大大提高。同理,景区居民也是如此。政府应该满足企业与居民追求利益的根本目的,制定和利用合理的政策。有政府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景区企业博弈均衡才会转变为进行生态补偿,景区居民博弈均衡才会转变为保护生态环境。
(四)加强青云山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力度
充分运用广播、报刊、标语及各种公益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多途径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有计划地对各级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以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等为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训,使之能够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英.基于博弈论的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08.
[2] 刘翠.遗产地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博弈关系分析——以武夷山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3] 陈国生.湘鄂渝黔边区旅游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衡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24(4):79-84.
[4] 朱瑞.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视角博弈分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5):74-80.
[5] 胡敏.限游政策的博弈分析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两条市场化途径[J].桂林大学学报,2004(1):35-40.
[6] 朱四海,郑向敏.旅游业管理制度力量博弈分析[J].龙岩大学学报,2004(3):33-36.
[7] 依邵华.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博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38-41.
[8] 田喜洲.旅游市场监督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4(4):13-16.
[9] 阎友兵,赵黎明.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条件下景区保护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5(3):98-100.
[10] 黄金火.我国公共资源类景区悲剧的博弈——从使用者角度剖析[J].资源科学,2005(9):180-186.
[11] 韦复生.旅游社区居民与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J].广西研究,2007(3):197-199.
[12] 徐洋.万绿湖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7(5):4-7.
[13] 张安民,梁留科,李永文.新景区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J].旅游资源,2007,23(11):1041-1043.
[14] 袁亚忠,唐慧.乡村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怀化大学学报,2007,26(6):14-16.
[15] 高嘉.旅游业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6):97-99.
[16] 李永文.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背景下的景区开发动力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8(3):171-175.
[17] 龙茂兴.论社区和景区建设的博弈关系与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J].企业家天地,2008(4):226-227.
[18] 张铁成,胡青云.旅游资源公地悲剧现象的博弈分析[J].市场论坛,2009(2):84-86.
[19] 宋敏.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博弈分析[J].学术交流,2009(5):83-87.
[20] 孙艳萍.论景区和社区一体化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J].云南大学学报,2009(12):69-73.
[21] 申燕萍.基于博弈论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政府规制效用分析[J].生态经济,2010(1):198-200.
[22] 吴艳,宋健峰.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博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8):20600-20602.
[23] 张俐.基于博弈视角的景区利益平衡研究——以三峡景区为例[J].旅游经济,2012(9):143-145.
[24] 赵立民.基于博弈论理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3(2):63-67.
[25] 周大庆.旅游景区治理绩效:政府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J].经济地理,2013(8):188-192.
[26] 陈丽丽,章家恩,虞依娜,叶延琼.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16(3):123-126.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5-406.
(3)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5月-8月)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