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第2版)
- 任月林 任旭飞
- 2479字
- 2025-02-21 16:31:25
第五节 腕和手部
■观察腕和手有否肿胀、有否外形的改变、有否肌肉萎缩、有否畸形及指甲生长情况。
■注意排除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皮肤有无皮纹消失而光滑。
■指甲的杵状和青紫可能继发于肺部疾病。
■畸形
□ 爪形手(图3-5):
□ 扁平手(图3-6):


□ 鹅颈手(图3-7):
□ 指下垂(图3-8):


□ 腕下垂(图3-9):
□餐叉样畸形:掌腱膜挛缩、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科雷骨折后遗畸形。位于桡骨下端2~3cm处骨折远端向背侧与桡侧移位,腕部变宽。(图3-10)


□史密斯骨折:近侧骨折端向背侧凸起,远侧向近侧移位,腕部掌侧饱满手向桡侧偏斜。
□弹响指: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肌腱肥厚变粗,呈膨大之硬结,患指不能自如屈伸,当屈曲或伸直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弹跳样响声。
□梭形畸形:多为数个关节同时受累,呈对称性,急性发作期关节肿胀,呈梭形改变,多以腕部桡侧为明显。
□局限隆起:常见于腱鞘囊肿。
■生理凹消失
□腕桡侧窝(鼻烟窝)消失,提示腕舟状骨骨折。
□桡骨远端掌面消失,提示桡骨下端骨折。
■腕与手部肿胀、肿块
□鳍形手、全关节肿胀:多为类风湿或结核性关节炎。
□背侧局限性肿胀:多为腱鞘炎、筋膜或肌腱断裂。
□侧方肿胀:多为副韧带撕裂。
□腕背侧正中肿胀:见于月骨缺血性坏死或软组织损伤。
□软骨瘤:发生于近节指骨及掌骨,表现为手指局部不规则的球形或梭形骨性肿块。
□血管球瘤:圆形,一般直径在6mm以下,疼痛剧烈。此瘤全身都可以发生,但以手部最多见,常见于指甲下,局部略隆起,表面可见紫色小点,有明显压痛。
■肘、腕、手部的疼痛及肌肉萎缩鉴别
□临床上对神经根性压迫或外周神经的压迫应注意鉴别。
□颈源性的疼痛、麻木在肘、腕、手部是常见的,是由脊神经根损伤引起的,受神经根支配的肌肉(称同神经肌群)挛缩。
□在肘、腕、手部区域的外周神经的压迫也会导致疼痛麻木。
□前臂伸肌群全部萎缩,可由于废用性萎缩、臂丛神经损伤引起。
□前臂屈肌群全部萎缩,按之坚硬或呈条索感,可能是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引起。
□在尺侧提示尺神经或正中神经病变。
□轻度大鱼际肌群萎缩,提示腕管综合征或颈椎病,重度多由于正中神经麻痹所致。
□小鱼际肌群萎缩,提示尺神经损伤,如肘管综合征、颈肋臂丛神经受压。
□骨间肌萎缩,提示尺神经麻痹。
■询问日常腕部活动有什么变化,对功能障碍应询问有否外伤史。
□C6、C7、C8、T1神经根损伤可放射至腕和手。其特殊敏感区C6为拇指、C7为中指、C8为环指。
□病人主诉腕和手痛,除局部病变外,应想到颈、肩、肘部病变引起腕和手的症状。
□臂丛或周围神经损害也会影响到手的功能。
□肩或肘关节病变也可能引起手的疼痛。
病人手放在诊断床上、放松,医者要用固定而轻的压力确定压痛或异常的位置。
■腕关节运动
□屈腕
□ 腕关节掌屈50°~60°。
□桡侧屈腕肌、尺侧屈腕肌、掌长肌、屈指浅肌、屈指深肌和屈指长肌。□伸腕
□ 腕关节背伸35°~60°。
□桡侧伸腕肌、尺侧伸腕肌和伸指总肌。
□内收
□ 腕内收30°~40°。
□尺侧屈腕肌和尺侧伸腕肌。
□外展
□ 桡侧倾斜25°~30°。
□桡侧屈腕肌和桡侧伸腕肌。
■手的功能位置
□ 腕关节背屈30°,尺侧倾斜约10°。
□掌指关节轻度屈曲,手指分开。
□各指间关节稍弯曲,拇指掌腕关节充分外展和轻度直伸。
□第1掌骨向手掌平面旋转,使其掌面对示指掌面。
□拇指掌指关节轻度直伸,而指间关节轻度屈曲,如准备握物姿势。
■握拳试验:
□拇指内收,然后握拳,医者再将患腕向尺侧倾斜。
□如感桡骨茎突部疼痛,提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掌腱膜挛缩:
□环指、小指近侧相继发生屈曲挛缩而远侧指间关节不发生屈曲挛缩,常有过伸现象(又称杜本曲伦)挛缩。
□由掌腱膜瘢痕组织增厚、短缩引起。
■屈腕试验:
□将腕掌屈,同时压迫正中神经1~2分钟,若手掌麻木、疼痛加重并放射至示指、中指,提示腕管综合征。
□压迫腕部掌侧的腕横韧带近侧缘中点,出现患侧手指刺痛、麻木异常感觉,提示腕管综合征。
□病人仰卧将患肢伸直高举,出现上述表现,提示腕管综合征(举手试验)。
■卡纳夫尔症:尺侧滑囊炎时,其最明显的压痛点在小鱼际肌上,距手掌横纹约2~3cm。
■桡侧伸腕长、短肌:病人伸直五指,抗阻力伸腕并外展(桡侧偏),即可看到和触及到该二肌的收缩力。
■指伸肌:病人手指伸直,抗阻力屈曲掌指关节,或屈曲手指中节及远节时,抗阻力伸第2~5指的近节,即可触及该肌的收缩力。
■尺侧伸腕肌:病人伸直五指,抗阻力向尺侧伸腕,即可看到和触及到该肌的收缩。
■外展拇长肌:病人抗阻力外展第1掌骨时,即可触及该肌肌腱。
■伸拇长肌:病人抗阻力伸直拇指远节动作,即可触及该肌肌腱。
■伸拇短肌:病人抗阻力伸直拇指的掌指关节,即可触及该肌肌腱。
■屈指浅肌:病人屈指第2~5指中任何一手指的中节指,其余手指固定于伸直位,即可测知屈指浅肌肌力。
■屈指深肌:固定病人中节指骨于伸直位,抗阻力屈曲远节指间关节,即可测知该肌肌力。
■屈拇长肌:固定病人近节拇指,抗阻力屈曲拇指远节,即可测知该肌肌力。
■尺侧屈腕肌:病人抗阻力向尺侧屈腕时,可看到和触及该肌肌腹及其肌腹的收缩。
■内收拇肌:病人抗阻力内收拇指动作,或拇指与第2指掌面夹持纸片,即可测知该肌肌力。
■蚓状肌:固定病人腕部于稍伸位及手指掌指关节于过伸位,抗阻力伸直近节指间关节,即可测知蚓状肌与骨间肌的作用。或嘱病人伸直手指指间关节,抗阻力屈曲掌指关节,亦可测知。
■骨间肌:病人手指及手掌平放于桌上,抗阻力示指与环指离中线外展,可测知背侧骨间肌。抗阻力示指、环指及小指内收,即可测知掌侧骨间肌。
■桡神经损伤时:腕下垂,拇指不能背伸和外展,掌背桡侧皮肤浅感觉消失。
■尺神经损伤时:第4、5指之掌指关节不能屈曲,远端关节不能伸直,骨间肌及鱼际肌萎缩,呈“爪形手”,尺侧一个半手指皮肤浅感觉消失。
■正中神经损伤:拇指及食指不能弯曲,拇指不能做对掌运动,大鱼际肌萎缩,呈“猿手畸形”,桡侧三个半手皮肤浅感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