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今天,当我们回望强大的两汉、鼎盛的大唐时,仿佛看见在那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在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伸展出一条路:西出长安,跨过陇西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穿越茫茫中亚,进入伊朗高原,再向西到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地区,横渡地中海到达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一条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进行贸易的路线,一条将中国封建王朝的灿烂文化传播到西方的文明路线,一条由中国人开辟、探索并与中国共兴衰的历史路线。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代政府开始经营西域,一方面在河西走廊设郡、屯垦、修筑长城、加强守备;另一方面在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保护丝绸之路。后又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康居、大月氏、安息等西域诸国使节往来不绝。丝绸之路出现了像《后汉书·西域传》所述“赂遗赠送,万里相奉,殊方异物,万里而至”的繁荣景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丝绸之路的最大威胁——匈奴已衰弱西迁,中原与西域、中国与中亚的交通贸易路线基本畅通,随着各国、各地区生产的发展,使得开展丝绸之路贸易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中国境内控制丝绸之路的各北方政权均面临拓展生存空间的需求,因而都竭尽全力地去维护丝绸之路的交通,丝绸之路贸易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因此这一时期虽然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丝绸之路贸易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隋朝,统治者亦重视经营西域,其拓通丝绸之路的事业仍然富有浓厚的中国君主传统的“怀柔远国”的政治理想色彩,但其本质上也代表着中国重新大一统后的国力水平和中古以后欧亚大陆国际贸易的动因。隋炀帝受裴矩思想的影响,对发展丝绸之路贸易非常关注。《隋书·裴矩传》载:“每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方之事。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和策略,为隋唐时期发展丝绸之路贸易的传统策略奠定了基础。

在继之而起的唐朝,中西陆路交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唐朝推行宏大的西北政策,希望在整个西域行使主权。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海路渐兴,陆路却渐衰。总体而言,唐代以后丝绸之路贸易已由盛转衰,而在这样一个大的格局中却出现了元代丝绸之路贸易的高潮,这在中国古代贸易史中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宋、辽、金、西夏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由于辽与西夏的阻隔,汉唐盛极一时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到吐蕃占领河西,经西夏至元代,丝绸古道一度萧条衰落。东南为两宋控制之地,于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宋代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随着宋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10世纪初至13世纪前期,中西经济文化和南北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草原丝绸之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元代更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最大版图。元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新的契机,再加上元朝统治者继续推行了唐宋以来对外相对较为开放的政策,鼓励对外贸易,使得因战乱阻塞而明显萧条的丝绸之路贸易,再现兴旺景象。

明初,朱元璋制定“片板不许入海”[1]的祖训,丝绸之路贸易再度受阻,后来“海禁”慢慢松弛,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事件。但到了明代中后期,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2],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严厉的海禁政策,这一决策违背了时代潮流,严重阻碍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反而出现海商和走私贸易。

当世界进入近代,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欧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行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被迫开放。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作用是,它让中国人认识到了博大的世界。汉代、唐代没有闭紧国门、妄自尊大,中央政权一方面抵抗边疆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与邻近的民族和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汉、唐那些具有政治远见的皇帝、大臣和英勇无畏的旅行家们,更是赋予他们的时代以一种开拓探索的精神去展示大国的气象,去了解未知的世界,去创造崭新的天地。

丝绸之路看上去像是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但随着商贸的交往,必然引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因而又是一条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后者尤其重要,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这条东西通道,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半岛、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张骞开通之路的各国使者、商人络绎不绝。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至法国、荷兰等国,向东到达了朝鲜半岛、日本,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欧洲和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今天,丝绸之路成为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于是,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不断升温,人们关心丝绸之路的热情与日俱增,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之后,加强研究和开发利用丝绸之路更是迫在眉睫。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从汉代经营丝绸之路的启程,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营丝绸之路的发展,领略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欣赏五代、宋、辽、西夏、金时期纷繁背景演绎出的“丝绸之路”上的别样景观,感受元朝丝绸之路的扩展与明朝对水陆丝绸之路的经营,直至清代丝绸之路的衰落。通过探寻各朝各代经营丝绸之路的历历足迹,见证丝绸之路由开拓到落幕的全景影像,感受丝绸之路的繁华与苍凉。

注释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5《朱纨传》,中华书局,1974年。

[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81《食货志五》,中华书局,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