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几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我主编的《21世纪教育经济研究丛书·学生贷款专题》,包含六本书,都是关于高等教育学生财政的(学生资助与学生贷款),其中的五本为我指导的已经答辩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系列丛书》,其中的三本也是由我指导的已经答辩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已经超出了学生财政的范围,可扩展为高等教育财政。实际上这两套丛书是有密切关联的,也是我自1997年涉足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的一个小结。

我2000年开始以博士生导师的身份独立招收博士生,至2013年已14年,共培养出了45名博士,其中专题研究高等教育财政问题的人和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人各占一半,分属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和高等教育学专业,毕业时分别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大多在高等学校的公共管理学院工作,也有少量的在教育学院工作。他(她)们毕业后的教学、研究重点与我的研究重点相近的管理学博士们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与我的研究重点不相近的管理学博士们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则呈多样化,如有人承担企事业会计课程的教学但研究课题主要是教育经济问题,有人承担社会福利与保障方面的教学但仍以教育财政为主要研究重点,还有人承担的是基础教育管理的教学但研究高等教育财政。作为他们读博时的导师,在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来回顾学生们的职业发展经历很有意思,有的“段子”可以称得上是朗朗上口的故事。

我本人具有跨学科的求学经历。本科专业是“77级”的机械制造与工程,获得工学学士;后获得教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1997年的管理学尚没有从工学中分离出来)。我在华中科技大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管理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的高等教育学)招收博士生,多年承担的教学课程也跨两个专业:“高等教育财政研究”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博士生课程,“高等教育财政专题”和“比较高等教育”硕士生课程,还参与了“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博士生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当我指导的博士生毕业后到其他高校任教时,不少学校的学院领导都强调,“你的导师教什么课,你就应该能教什么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被她新任职的教育学院院长要求讲授《教育经济学》和《比较高等教育》两门课程,说实话,她教授《教育经济学》是有难度的。这是上面提及的“段子”之一。学术社会(指高校)对博士毕业生在“起跳平台”上的综合性乃至苛刻的跨学科性的要求,提醒了我在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其在某一领域的学问的深度,也要注意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求职及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广度。比如,有博士生将学生贷款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那么我就要求他/她:学生指的是大学生,因此在研究学生贷款之前要研究大学生,也就需要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如学生的消费习惯、家庭的经济条件、大学的财政能力等;想要研究学生贷款,就要首先知道与学生贷款相关的其他学生资助手段,如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的本身意义和政策含义,还要知道各种学生资助手段相互之间的关系,得到财政资助对学生当前的求学和将来的工作各有什么意义;若想深入研究学生贷款,那么政府财政、商业金融、担保保险等行业都是学生贷款研究者要“打交道”的地方,谁来提供本金?怎样确定利率标准?如何融资?如何担保?如何惩罚?还有,对学生贷款进行研究的角度也很多,可从主体与客体的角度:谁放贷、谁获贷、谁还贷?可从资金流动的角度:贷多少(涉及需求确定)?还多少(涉及收入能力)?如何还(涉及人性观照与技术服务)?还可从参与方的角度:学生贷款是学校的事务?还是银行的产品?还是政府的民生责任?还是家长和学生的个人行为?最后可从时间的角度:贷前如何申请?贷中如何管理?贷后如何催债?等等。可以说,就学生贷款这一貌似简单的事物就有如此多的、如此复杂的研究角度。正是这样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催生了我们团队的以学生贷款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政策分析、实践讨论。

由本人定义的包含学费、学生财政资助、学生贷款还款在内的学生财政只是高等教育财政中的一个部分,尽管这个部分很重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无非是两个重要部分的投入: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我们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的私人投入。然而,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财政必须研究公共投入,在中国,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投入。

本团队从2007年开始逐步将集中于学生财政的研究扩展到高等教育财政的研究范畴。钟云华从资本转化(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学生贷款带来的社会流动效应;王宁从教育政策主体性价值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学生贷款;赵永辉从高等教育支出责任与财力保障的匹配关系来分析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该论文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九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本套丛书将在2013—2015年三年内出齐。

我们的某些“小”的高等教育财政研究还涉及大学评价的成本、政府生/年均拨款额度、大学教师工资,等等。当然,这些议题还处在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阶段,有的甚至处在“开题”阶段,还远没有到可以出版专著的时候。

本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系列丛书》是经我挑选的、作者们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精心改写并再次获得提高和更新的专著。作为这些作者的博士生指导教授,我对入选本套丛书的博士学位论文都十分熟悉,每篇论文都曾融进我的心血、智慧和劳作。今天,能将这些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深化、提升为学术专著,并由我作为丛书主编来结集出版,是我专心从事高等教育财政研究16年来的一大幸事,用心用情来撰写总序是幸福的。我想借此机会,列举一下我心爱的、得意的在高等教育财政研究领域作出成绩和贡献的已毕业的所有博士研究生,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另行出版,没有收入到本套丛书之中。他们的名字和入学年级是:2000级的李红桃,2002级的沈华、黄维,2003级的李庆豪,2004级的刘丽芳,2005级的宋飞琼、梁爱华、廖茂忠,2006级的季俊杰、彭安臣、毕鹤霞、胡茂波,2007级的孙涛、钟云华、王宁,2008级的臧兴兵,2009级的赵永辉,2010级的王鹏、熊俊峰。还有在职攻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李慧勤、肖华茵、夏中雷、江应中。作为导师,我感谢你们,正是你们的优秀和勤奋给了我学术研究的压力和动力,促使我永不停步!作为朋友,我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时常的问候和关注、你们把“过去的”导师时时挂在心中的情感,给我的生活以丰富的意义!我虽然达不到“桃李满天下”的程度,但你们这些“桃子”“李子”天天芬芳,时时在我心中!我真真切切地为你们的每一点进步而自豪、而骄傲!

我衷心感谢本丛书中每本著作的作者!感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良好学术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华中科技大学和本校教育科学研究院!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最后要感谢阅读我们成果、理解我们追求的每一位读者!

201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