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外人才队伍建设:以上海为例
- 甄杰
- 1847字
- 2025-04-06 01:55:32
前言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指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企业等主体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设施、资源、内容、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目标。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把“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中坚力量。2012年1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发展壮大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的目标。2015年11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2017年2月印发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文化系统发展改革工作的总体规划,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该规划明确了要“实现人才队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活力不断增强、效能充分发挥”的目标。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也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让广大群众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并且,要“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等各项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增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等的文化原创和传播能力”。在上海市重大文化项目工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深入调研中,韩正强调,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而体制外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认真考虑国家以及上海市公共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在根据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形势下,必须对上海市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外的人才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事实上,体制外人才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素质、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支队伍的建设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可见,对于上海市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外人才队伍的调研要明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体制外人才的数量、结构、能力等现状,充分了解和清晰认识人才的需求与供给情况。
摸清体制外人才队伍状况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十分紧迫。为此,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整合资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外人才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充分调动各区、街、镇等各级政府部门力量的基础上,调研团队通过摸排调查、问卷填写、重点访谈等方式,对全市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外的人才队伍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之后,调研团队对相关单位进行了持续的跟踪与考察,搜集了大量一手、二手数据资料,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结合重点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发展情况、相关人才现状、典型企业人才情况等,系统和深入地了解了上海市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外的人才队伍状况,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以及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奠定了基础。
本书以上海市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外人才队伍的专项调研情况为基础,重点关注了包括动漫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网络视听产业、游戏产业、艺术产业、影视产业等在内的重点领域。同时,出于对工作环境与制度差异性的考虑,本书所指的体制外人才队伍不包括体制内单位的编外人员。
本书采用2012年7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以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的相关内容作为划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依据。本书在综合分析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对上海市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外的人才队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外的人才队伍情况形成基本判断,发现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