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山寨婚礼

一九七五年的春天,澜沧江两岸的杜鹃花开得正艳。昌宁县组织全县各公社壮劳力,修县城到耈街公社的公路。珠街公社组织强劳力参加,乌蛮的二姐乌蛮阿香参加了这次修路。

“二姐,听说老挝那边回来的工程队也来参加“同行的阿莎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

远处,十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正在测量地形。他们身后,一面红旗在江风中猎猎作响。

阿香没有回答。她的目光被其中一个高个子男人吸引住了。那人正弯腰和同伴说着什么,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和其他人不同,他没戴帽子,短发被汗水打湿,贴在额头上。

就在这时,那男人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抬头朝这边望来。阿香慌忙转身,却听到“哎呀“一声——阿莎脚下一滑,背篓里的伙食用品撒了一地。

“别动!“阿香赶紧去扶阿莎,却见那高个子男人已经大步朝这边跑来。

“没事吧?“男人在几步外停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彝语问道。

阿香惊讶地抬头。她没想到这个汉人会讲彝话,虽然发音古怪,但能听懂。

“没事,就是日常用品...“阿莎红着脸说。

男人蹲下身,帮她们捡起散落的日用品。他的动作很小心,生怕弄碎了日用品。阿香注意到他的手很大,骨节分明,手背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

“给。“男人把捡好的南瓜递给阿莎,然后看向阿香,“你们是珠街的?“

阿香点点头,有些警惕:“你怎么会讲彝话?“

“在老挝学的,“男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那边也有彝族同胞。我叫段洋,是工程队的技术员。“

阳光照在他的脸上,阿香发现他的眼睛很特别,不是纯粹的黑色,而是带着一点褐色,像是山里的琥珀。

“谢谢。“阿香低声说,拉着阿莎快步离开了。

回家的路上,阿莎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阿香却很少搭话。她脑海里全是那双琥珀色的眼睛和那道疤痕。阿爹说过,去老挝修路的人都是英雄,他们帮助邻国抵抗美国人,很多人受了伤。

“二姐,你怎么脸红了?“阿莎突然问。

“太阳晒的。“阿香把背篓往上提了提,走得更快了。

雨季来临前,工程队要在江边搭建工棚。

阿香的父亲是运送物资的马锅头,被派去和工程队协调。

“这是段技术员,“阿爹向马帮人员和修路人员介绍。

段洋站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但那双琥珀色的眼睛还是让阿香一眼认出了他。

“打扰了。“段洋用彝语说,然后从背包里拿出一包红糖,“一点心意。“

阿爹接过红糖,眼睛都亮了。在那个年代,红糖是稀罕物,寨子里只有过年才能分到一点。

“段技术员家在哪里?“阿多问。

“文耐,“段洋放下碗,“比岔河街还穷的山沟沟。“

阿香偷偷打量他。段洋说起家乡时,眼睛里闪过一丝黯然。她知道文耐,那是珠街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比他们这个寨子还要艰苦。

“援老抗美结束后,我回了家。“段洋顿了顿,“我想着,路修好了,山里的人就能走出去,外面的好东西也能运进来。“

他说这话时,语气很平静,但阿香听出了其中的坚定。这个人和她想象的不太一样。

一天傍晚,阿香从工地里回来,看见段洋一个人坐在工棚里,手里拿着个小本子写着什么。

“在写什么?“她忍不住问。

段洋抬起头,阳光在他的睫毛上跳跃:“记点工作上的事。“他合上本子,“今天劳动累吗?“

阿香摇摇头,在他旁边的矮凳上坐下。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段洋突然说:“这里风景真美,比画报上的还好看。“

阿香笑了:“你不是觉得我们穷山恶水吗?“

“那是没见识的人说的,“段洋认真地看着她,“我觉得这儿很好,人好,山水也好。“

他的眼神太真诚,阿香不由得红了脸。就在这时,阿爹急匆匆地跑进来:“段技术员,快去看看吧,江边的路基塌了一块!“

段洋立刻站起来往外跑,跑了两步又折回来,把那个小本子塞给阿香:“帮我收好。“

阿香拿着本子站在原地,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跳得厉害。

本子没有锁,阿香犹豫了一下,还是翻开了。里面不全是工作笔记,还有素描——远山的轮廓,甚至有几页是阿香的侧影。画不算精致,但抓住了神韵。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字:“岔河的杜鹃花开了,我想留下来看看。“

阿香合上本子,感觉脸颊发烫。她把本子藏在自己的枕头下,决定等段洋回来就还给他,假装没看过那些画。

但段洋那晚没有回来。路基塌方比想象的严重,工程队连夜抢修。直到三天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工棚,手上缠着绷带,衣服上全是泥浆。

阿香给他端来热水和干净衣服,段洋道了谢,却没有提本子的事。阿香想还给他,又觉得现在不是时候。

那天晚上,工地突然热闹起来。原来县里来慰问,决定放一场露天电影。这在这里可是头一回,男女老少都聚在了工地上。

阿香去得晚,到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她站在人群外围,踮着脚也看不清银幕。突然,有人轻轻拉了拉她的袖子——是段洋,他示意阿香跟他走。

他们绕到放映机后面,那里有块大石头。段洋先爬上去,然后伸手拉阿香。他的手掌粗糙但温暖,阿香借力一跃,稳稳地站在了石头上。

从这个角度,银幕看得一清二楚。电影是《地道战》,当银幕上的人挖地道打鬼子时,人群发出阵阵惊叹和笑声。

阿香看得入神,不知不觉往段洋那边靠了靠。夜风有点凉,她打了个哆嗦。段洋注意到了,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肩上。

“不用...“阿香想推辞。

“别着凉。“段洋坚持,他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温柔。

电影结束后,人群散去。阿香和段洋慢慢往回走,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段技术员,“阿香突然说,“你喜欢我们寨子吗?“

“喜欢。“段洋回答得很干脆。

“为什么?是你们那里比我的家乡还穷吗?“

段洋停下脚步,看着远处的山影:“穷不怕,只要人心不穷。我们寨子的人朴实,勤劳,像你一样。“

阿香的心跳加速了。她鼓起勇气,从怀里掏出那个小本子:“这个...还给你。“

月光下,段洋的表情凝固了。他接过本子,声音有些发紧:“你都看到了?“

阿香点点头,又摇摇头:“我...我不识字,只看懂了画。“

两人沉默各自回住处,谁也没再提本子的事。但阿香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雨季来临前,工程队完成了江边公路的勘测工作,准备转移到下一个工地。段洋来向阿香告别。

“这段路修好了,“他对阿香说,“以后耈街去县城能省半天时间。″

“通到耈街,珠街离耈街,那天公路才会修通到我们家乡

“不会等太久了。″

阿香站在一旁,心里空落落的。她知道段洋只是过客,迟早要走的,可没想到会这么突然。

段洋转向阿香,从包里拿出一本书:“送给你。“

是一本彝汉对照的识字课本。阿香接过书,感觉喉咙发紧。

“你聪明,应该识字。“段洋说,声音很轻,“我...我会给你写信的。“

阿香抬起头,看见他琥珀色的眼睛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她想说什么,却只点了点头。

公路修通了,阿香回到了老家。

离开段洋的日子恢复了平静。阿香每天照常干活,但总会不自觉地望那条新修的路方向。她开始偷偷学习那本识字课本,晚上就着油灯,一个字一个字地认。

邮递员送来一封信。

阿香红着脸接过信,躲到没人的地方才拆开。信纸上是工整的汉字,但每行下面都有彝文注释,显然是专门为她准备的。

“阿香:“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我已经到了新的工地,离珠街有六十里路。预计要干到年底...″

信不长,但段洋详细描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还画了张小地图,标出了他所在的位置。最后他写道:“我托人带了点东西给你,应该过几天就到。“

阿香把信读了好几遍,然后小心地折好,藏在自己的贴身口袋里。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等这封信,等这个人的消息。

三天后,段洋托人带来的东西到了——是一双胶鞋和一块花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两样东西在寨子里可是稀罕物。阿妈看着礼物,若有所思地看了阿香一眼。

“段技术员人不错,“阿妈边煮猪食边说,“就是家太远了。“

阿香没吭声,但心里反驳:远怕什么?他的心近。

她开始定期收到段洋的信,也慢慢学会了回信。起初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后来能写满一张纸。她告诉他寨子里的变化,新出生的小羊羔,后山那片开得特别好的杜鹃花。他则讲述修路的见闻,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雨季结束时,段洋突然回来了。那天阿香正在河边洗衣服,一抬头就看见他站在路的那头,阳光给他整个人镀上一层金边。

“你...怎么回来了?“阿香站起来,手在围裙上擦了擦。

“工程告一段落,“段洋走近,他的皮肤晒得更黑了,“组织上解散了工程队。“

他肩上背着个大包,看起来比走时更壮实了。阿香注意到他的疤痕已经淡了很多,但眼角的皱纹更深了。

“我...“段洋突然有些局促,“我给寨子里带了点东西。“

他打开包,里面是盐、针线、火柴等日用品,还有几本小学生用的作业本和铅笔。

“这些...“阿香惊讶地看着这些东西,在边疆地区,这些都是紧缺物资。

“我用工资买的,“段洋笑了笑,“想着寨子里能用上。“

阿香带着段洋回到寨子,他立刻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孩子们围着要看铅笔,女人们感激地收下针线,老人们则对盐巴赞不绝口。段洋被各家轮流请去吃饭,但他总是回到阿香家过夜。

这次回来,段洋明显把阿香家当成了自己家。他不仅帮忙干重活,还教阿香的弟弟妹妹识字。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他给大家讲外面的世界——澜沧江,湄公河。

“段技术员去过这么多地方啊!“乌蛮滋佳崇拜地说。

“修路的,走南闯北。“段洋笑着摸摸小弟的头,目光却不经意间与阿香相遇。

那一刻,阿香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她想和这个人在一起,不管他的家乡有多远,不管生活会多艰苦。

段洋临走前的那天晚上,阿香鼓起勇气,“段洋,″她直呼其名,声音有些发抖,“你...你想过留下来吗?″

月光下,段洋的眼睛亮得惊人。他深吸一口气:“阿香,我的家乡比这里还穷。″

“我不在乎。“阿香打断他。

“我在乎,“段洋轻声说,“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阿香反问,“有电灯?有水泥房?有自行车?那些东西没有,人就不活了吗?″

段洋愣住了。阿香继续说:“我阿妈说,看男人要看他的心,不是看他的房子。你的心,我看到了。“

江水流淌,月光如洗。段洋突然握住阿香的:“你父母会同意吗?“

“我会说服他们。“阿香坚定地说。

段洋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个...我本来想等工作稳定了再...“

布包里是一对银耳环,朴素但精致。

“在老挝时买的,“段洋声音有些哑,“一直带在身上。“

阿香接过耳环,感觉眼眶发热。她知道,这对耳环对段洋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他的全部积蓄,是他的真心。

“我等你来。“她轻声说。

段洋走后,阿香向父母坦白了自己的心意。意料之中的反对接踵而来。

“他家比我们还穷,“阿妈忧心忡忡,“你嫁过去吃什么?喝西北风吗?“

“他勤劳,肯干,“阿香坚持道,“穷不怕,只要肯干,日子总会好起来。“

“你懂什么!“阿爹气得胡子直翘,“穷日子有多苦,你根本不知道!“

争吵持续了好几天,寨子里的人也议论纷纷。有人说阿香被人骗了。

阿香不为所动。她白天照常干活,晚上继续学习识字。段洋的信来得更勤了,每封都厚厚的,讲述他的计划和承诺。

转机出现在秋收时节。那年雨水多,寨子的稻谷倒伏严重,眼看要烂在地里。正当大家发愁时,段洋约着几个人来了。

“听说寨子缺劳力,“他对阿爹说,“我们来帮几天忙。“

这些壮劳力一下田,收割速度立刻快了起来。段洋带头干最累的活,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停。

三天后,稻谷全部收完,比预计的早了近半个月。寨子里的老人看着晒得金黄的谷子,对段洋的态度明显缓和了。

“这个伙子不错,“阿香的叔叔评价道,“干活实在,不耍滑头。“

秋收结束后,段洋要回老家了。临走前,阿爸终于松口:“你要是真有心,年底来提亲吧。“

段洋眼睛一亮,郑重地向阿爸鞠了一躬:“谢谢叔,我一定好好待阿香。“

接下来的日子,阿香在期待中度过。

他们按彝族婚礼的流程和需要准备的物品

十二月初,段洋正式来提亲了。他穿着崭新服装,带着媒人,挑着两只活鸡、一坛酒和用红纸包着的二十块钱“奶母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阿爸阿妈收下了礼物,亲事就算定下了。婚礼定在腊月十六,据毕摩说是全年最好的日子。

婚礼前的日子忙碌而充实。段洋在家和阿香之间来回跑,准备各种婚礼用品。阿香则和寨子里的女人们一起织布、绣花,准备嫁衣。

婚礼那天,整个岔河寨子都沸腾了。段洋按彝族习俗,天不亮就带着迎亲队伍出发,绕寨子三圈,一路上吹唢呐、放鞭炮。阿香穿着自己绣的嫁衣,戴着段洋送的银耳环,在女伴们的簇拥下走出家门。

“二姐今天真漂亮!“乌蛮滋佳羡慕地说。

婚礼上,段洋笨拙但认真地跟着毕摩的指示完成每一个仪式——向祖先献酒,向长辈行礼,与阿香共饮交杯酒。当毕摩宣布他们正式结为夫妻时,全寨子的人都欢呼起来。

晚上,新婚夫妇被送入洞房——那是阿香家新搭的一间木楼。段洋握着阿香的手,轻声说:“以后可能会很苦,你后悔吗?“

阿香摇摇头,银耳环在烛光下闪闪发亮:“有你在,再苦的日子也是甜的。“

窗外,流入黑惠江的岔河水声隐约可闻,仿佛在见证这段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爱情。彝山的杜鹃花谢了又开,而这对新人的生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