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销社的红纸帖与马厩的月光
1974年深秋,昌宁县珠街公社的核桃树落尽了叶子,月光把晒谷场照得发白。乌蛮国程蹲在马厩前,用棕刷给头骡“踏雪“梳理鬃毛,骡颈下的铜铃发出细碎的响,惊飞了梁上的燕子。十四岁的乌蛮滋佳躲在门后,看见爹手里捏着张红纸帖,那是供销社主任李建国亲自送来的,上面用毛笔写着:“兹派乌蛮国程带马帮运送山货到巍山,换回日用品,务必安全往返。“
“国程哥,“李建国的声音从堂屋传来,“这次送的是香菇、木耳和兽皮,都是紧俏货,到了巍山供销社,能换回盐巴、布匹和煤油。路上千万小心,听说近期雨多,黑惠江那边的路不好走。“
“知道了,李主任,“乌蛮国程的声音带着赶马人特有的沙哑,“我跟老皮子、王三麻子、张中搭伙,都是走惯山路的。“他转身看见滋佳,招了招手,“滋佳,过来给大乖喂把蚕豆。“
滋佳蹭到爹身边,闻到他身上有马鞍油和旱烟的味道。大乖亲昵地用脑袋蹭他的手,铜铃“叮当“作响。“爹,巍山远吗?“乌蛮滋佳望着爹饱经风霜的脸,“听说那边有大集市,能看到汽车吗?“
“远,“乌蛮国程笑了,胡茬扎着儿子的额头,“翻过大山,过了黑惠江,还要走两天。汽车?等路修好了,爹带你去看。“他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块硬糖,“供销社给的,路上吃。“
阿妈端着一碗玉米杷粑走来,眼圈发红:“国程,过了黑惠江渡口,记得住店时检查驮子。这是我给你缝的药囊,里面有防感冒的草药。“药囊用蓝布缝的,上面绣着朵山茶花。
鸡叫头遍时,马帮的铜铃声在村口响起。乌蛮国程翻身上了大乖,回头望了一眼家门口的核桃树,妻子的身影在月光下缩成小点。滋佳跟着马帮走了半里地,看见爹从马鞍上摘下一串小铜铃,塞到他手里:“拿着,想爹了就摇一摇。“
铜铃在滋佳掌心冰凉,他看着马帮消失在雾里,铃声渐渐淡成远山的回声。阿妈牵着他往回走,眼泪掉在他手背上:“你爹是为了让咱村有盐吃,才冒这险的。“
二、黑惠江的浊浪与塌方的惊魂
马帮从岔河出发,沿着茶马古道往巍山走。乌蛮国程带马队,驮着用竹筐装的山货,上面盖着防雨的油布。老皮子抽着旱烟,王三麻子哼着山歌,张中也抽着旱烟和山路在雾中若隐若现。走到黑惠江边时,江水比平时浑浊,浪头拍打着河岸,发出沉闷的响。
“国程哥,这雨下了三天,怕是要涨水。“老驼子望着江面,眉头紧锁,“渡口的竹排不知道能不能撑住。“
还好,他们艰难过了江。
在山顶虎街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就要到了鼠街河边了。
乌蛮国程勒住大乖,仔细听着水声:“王三麻子,你去前头探路,注意有没有塌方。“
王三麻子应了一声,牵着骡子往前跑。半个时辰后,他气喘吁吁地回来:“国程哥,不好了!前头的木桥被冲垮了,旁边的山路也塌方了!“
马帮赶到河边,只见木桥断成几截,在江水里浮沉。旁边的山路塌了一大块,红土混着石头滚到江边,路只剩窄窄一条。乌蛮国程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手指捻了捻:“土是松的,骡子不好过。“
“那咋办?“老皮子急得直跺脚,“货要是送不到巍山,供销社那边没法交代啊!“
乌蛮国程站起来,望着对岸的山路,又看了看驮着山货的骡子。“从旁边的山脊绕过去,“他指着远处的峭壁,“虽然险,但能省一天路。“
老皮子和王三麻子面面相觑,那山脊路窄不说,还全是碎石,稍有不慎就会滚下山崖。“国程哥,太险了吧?“王三麻子咽了口唾沫。
“险也要走,“乌蛮国程语气坚定,“供销社等着货,乡亲们等着盐巴。大乖认路,跟着它走。“
他们牵着骡子,沿着山脊慢慢往上爬。大乖果然稳健,蹄子牢牢抠住岩石。乌蛮国程走在最前面,用砍刀砍掉挡路的荆棘。走到半山腰时,突然下起雨来,山路变得湿滑。王三麻子的骡子脚下一滑,眼看就要往山崖边倒去。
“拉住缰绳!“乌蛮国程大喊,扔了砍刀冲过去,用肩膀顶住骡子的肚子。老发子也赶紧过来帮忙,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骡子拉回来。山货筐子擦着崖边,差点掉下去。
“吓死我了,“王三麻子抹了把汗,“国程哥,你这肩膀......“
乌蛮国程这才发现,肩膀被骡子踩出个血印,雨水混着血往下流。“没事,“他撕下衣襟包扎,“快赶路,天黑前要翻过这山脊。“
直到月上中天,马帮才翻过山脊,在一个山坳里歇脚。乌蛮国程生了堆火,烤着湿透的衣服。老皮子拿出草药给他敷伤口,王三麻子、张中则检查着山货筐子。大乖低头吃着草料,铜铃在火光中闪着微光。
“国程哥,“老皮子叹口气,“你说咱这赶马的,啥时候能走平坦路?“
乌蛮国程望着跳动的火苗,想起滋佳问的汽车,笑了笑:“等咱这山货能换回机器,路就平了。“
三、巍山集市的喧嚣与夜宿的疑云
三天后,马帮终于抵达巍山县城。集市上人头攒动,卖菜的、打铁的、吆喝着卖小吃的,声音吵得人耳朵疼。乌蛮国程带着马队,看着路边驶过的自行车,想起滋佳渴望的眼神。
“国程哥,那是供销社!“王三麻子指着一栋青砖房,门上挂着“巍山供销社“的木牌。
他们把马帮停在供销社后院,卸下山货。巍山供销社的张主任验过货,连连点头:“好货!香菇干透了,木耳也干净。“他让人抬出几个木箱,里面是盐巴、布匹、煤油和一些针头线脑。
“国程兄弟,“张主任递过烟袋,“这次辛苦你们了。听说路上不好走?“
“还行,“乌蛮国程接过烟袋,“就是过黑惠江这边塌方了,绕了点路。“他没说山脊上的惊险,怕对方担心。
傍晚,他们在县城找了家骡马店住下。店里已经住了几个赶马人,乌蛮国程注意到其中一个脸上有疤的汉子,总是盯着他们的货箱看。他悄悄对老皮子说:“夜里警醒点,看住货。“
夜深了,乌蛮国程睡不着,听见院子里有动静。他悄悄爬起来,透过窗户缝看见那个疤脸汉子正在撬货箱的锁。“住手!“乌蛮国程大喊一声,抄起门后的扁担冲出去。
疤脸汉子吓了一跳,转身就跑。乌蛮国程追了几步没追上,回来检查货箱,幸好锁只被撬开一点,东西没少。老皮子和王三麻子、张中也起来了,吓得够呛。
“国程哥,这地方不安全,“王三麻子搓着手,“要不咱连夜走吧?“
乌蛮国程摇摇头:“夜里走更危险。把货箱搬到屋里,轮流守着。“
他们把货箱搬进房间,轮流睡觉。乌蛮国程靠在货箱上,听着窗外的狗叫,想起滋佳手里的铜铃。他摸了摸肩膀上的伤口,已经结痂了。
第二天一早,他们赶紧装货离开巍山。乌蛮国程回头望了眼县城,心里想着下次来,一定要给滋佳带个洋铁皮做的玩具。
四、暴雨中的护货与父子的重逢
回去的路走得更急。乌蛮国程心里惦记着家里的滋佳,还有供销社等着的日用品。走到鼠街河边时,又下起了暴雨。江水比来时涨了不少,河上的木桥还没修好,他们只能再次绕山脊。
雨越下越大,山路泥泞不堪。大乖突然停住脚步,打着响鼻不肯往前走。乌蛮国程仔细一看,前方的山路又塌了一块,比上次更严重,只剩下巴掌宽的一条缝。
“这下完了,“老皮子蹲在地上,“货肯定过不去了。“
乌蛮国程没说话,走到崖边观察。雨幕中,他看见下方几十米处有块突出的岩石,或许可以从那里绕过去。“把货箱解下来,“他对王三麻子说,“我们先把货递过去,再牵骡子。“
他们解下货箱,用绳子拴住,乌蛮国程先爬下去,站在岩石上接应。老皮子和王三麻子、张中在上面递货。雨太大,绳子被泡得打滑,一个装盐巴的木箱差点掉下去,幸好乌蛮国程眼疾手快,一把抓住。
等把所有货箱都运到岩石上,他们又小心翼翼地牵骡子。大乖很懂事,跟着乌蛮国程的脚步,一步一挪。王三麻子的骡子又差点滑倒,这次乌蛮国程早有准备,用绳子牢牢拴住,才没出事。
等他们终于绕过塌方处,天已经黑了。四人累得瘫在地上,浑身是泥。乌蛮国程检查货箱,盐巴箱子有点渗水,他赶紧用油布重新包好。“还好,盐巴没湿多少。“
他们在一个岩洞里过夜,烤着火,吃着干粮。老皮子看着乌蛮国程,感慨道:“国程哥,要不是你,这货肯定交代在这儿了。“
乌蛮国程笑了笑,往火里添柴:“咱是赶马的,货在人在。“
五天后,马帮终于回到岔河。远远看见村口的核桃树,乌蛮国程眼睛有点湿润。滋佳早就等在村口,看见爹回来,撒腿跑过来:“阿爹!“
乌蛮国程跳下马,把滋佳抱起来,胡子扎得儿子直笑。阿也来了,看见丈夫平安回来,眼泪掉了下来。
“爹,你的肩膀......“滋佳看见爹衣服上的血痂。
“没事,“乌蛮国程摸了摸儿子的头,“摔了一跤。“他不想让儿子担心。
供销社主任李建国也来了,看见马帮和货箱,激动地说:“国程兄弟,辛苦你们了!乡亲们可有盐吃了!“
乌蛮国程把货交给供销社,李建国非要留他们吃饭。饭桌上,老皮子和王三麻子、张中抢着说路上的惊险,滋佳听得入了迷,眼睛里闪着光。
“爹,“乌蛮滋佳扒拉着饭,“以后我也跟你赶马帮,好不好?“
乌蛮国程夹了块肉给儿子,笑了:“等你长大了,路就好走了,不用赶马帮了。“他望着窗外的青山,心里想着,等滋佳长大了,或许真能坐上汽车,不用再走这险路了。
五、铜铃与希望:山货路上的传承
从巍山回来后,乌蛮国程肩膀上留下了一道疤,写蛮滋佳常常摸着那道疤,听爹讲路上的故事。供销社的日用品分到了各家各户,乌蛮家也分到了盐巴和新布,阿妈用新布给滋佳做了件褂子。
乌蛮滋佳把爹给的铜铃挂在床头,每天睡觉前都要摇一摇。他问爹:“爹,巍山的集市真的那么热闹吗?“
“真的,“乌蛮国程坐在门槛上抽烟,“等你长大了,爹带你去看。“
后来,乌蛮国程又帮供销社跑了几趟巍山,每次回来都会给滋佳带点小玩意儿:一颗糖,一个洋铁皮做的哨子,或者一本小人书。乌蛮滋佳把这些东西都收在一个木盒里,当成宝贝。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乌蛮滋佳。供销社的山货不再统一运送,开始有人自己去巍山卖货。乌蛮国程年纪大了,不再赶马帮,而是在家种茶。滋佳也长大了,跟着爹学种茶,偶尔会想起小时候爹赶马帮的日子。
有一天,滋佳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那个装着铜铃和小玩意儿的木盒。他拿起铜铃摇了摇,清脆的响声在屋里回荡。爹听见了,从茶园回来,坐在他身边。
“爹,“滋佳看着爹鬓角的白发,“你说现在去巍山,还需要赶马帮吗?“
乌蛮国程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傻小子,现在有汽车了,谁还赶马帮啊。“他指着远处的公路,“你看,那不是汽车在跑吗?“
滋佳顺着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一辆卡车驶过,扬起一阵尘土。他想起小时候爹说的话,心里一阵激动。
“爹,“滋佳站起来,“我想去巍山看看,坐汽车去。“
乌蛮国程看着儿子年轻的脸庞,想起自己年轻时赶马帮的艰辛,点了点头:“去吧,路上小心。“
滋佳走后,乌蛮国程回到茶园,看着满山的茶树,想起那些年赶马帮的日子。肩膀上的疤隐隐作痒,他抬手摸了摸,仿佛又听见了踏雪的铜铃声,还有黑惠江的浪涛声。
如今,乌蛮滋佳的后代们很少有人记得赶马帮的辛苦,只有乌蛮国程留下的那个铜铃,还挂在滋佳家的墙上,偶尔被风吹响,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当年山货路上的险情与希望,也像是在提醒着后人,今天的好日子,是前人一脚一印走出来的。
而乌蛮国程帮供销社赶马帮去巍山的故事,也成了乌蛮滋佳老人口中常讲的往事,伴随着铜铃的回响,在红土地上代代相传。